欧阳烂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北 235000)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使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智慧论断,使全民健身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全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要素,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
高职院校作为全民健身推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承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职业教育特征,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持续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实现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开展主要包括课堂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与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仅局限在校园内或教育系统内进行,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的关联度不高,甚至存在脱钩的情况,导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活动之间形成无法逾越壁垒,直接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计划的推进带来不利影响。现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融合度不高,职业性体育教学内容缺失,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数只注重对学生教学运动技术、体育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民健身理念的形成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教学目标主要包涵五个方面: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高职院校体育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存在顾此失彼现象,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不尽人意。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三自主”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没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高职院校体育亟需加强教材内容开发、教学模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一直以来都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教学目标,无法体现职业教育应有的课程特色,特别是在新时代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等多维课程改革的叠加下,现有体育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弱化,难以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宗旨。
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仍存在地位上的差距,没有真正受到应有重视,课程之间很难进行有效融合,无法真正形成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协同效应;教学方式、手段较为单一,缺乏课程创新激励机制,现代多媒体技术无法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弱化了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整体结构不合理,新老更替缓慢,教育教学思维陈旧、课程创新意识不强烈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自身健康的追求愈加强烈,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对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战略部署,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断更新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相融合,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快速融入群众体育的大环境中去,并用先进的健身理念及行动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体育应积极探索与社会体育活动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消除壁垒,积极吸纳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的优良基因,促使学校体育真正与社会体育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高职院校不能再囿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应根据其职业教育特征,制定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课程目标,以“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程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技能、职业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培育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用行动践行体育精神,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丰富的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建立享受运动、快乐运动思想、乐于运动的体育锻炼思想,真正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最终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教学目标。
1.教材内容重构
高职院校当前普遍存在着教材单一、缺乏创新,专业特点不突出,职业性体育融合度偏低等现象,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无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工作需要和社会生活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部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三全育人”教育思想推进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教材、教法改革,积极发掘与创新教材资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程建设,体育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相结合,使之更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职业体能、体育精神、体育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职业性体育技能、体能、精神、素养的修炼,更好适应未来的职业,更有利于投身到广阔的群众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全面健身运动的不断繁荣。
2.教学模式重构
高职院校现有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基本素质课+选课教学模式、专项教学+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和完全俱乐部教学模式等。不论采用哪种体育课程建设模式,对学生培养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应该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定位和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及专业特色,用“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总体把控,将基础性体育教学与职业性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整合,既要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体育锻炼热情,通过享受运动、快乐运动思想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持续体育学习能力提升。同时,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也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体育教学改革,深挖体育精神与精髓,探索思政教育切入点,对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3.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也是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熟练的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能力和鲜明特征的个人魅力。然而,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整体结构不合理,新老更替缓慢,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课堂创新意识不强烈,仍停滞在原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专业特点,仅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方面下功夫,对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体能、健身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及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从而限制了学生职业性体育发展的空间,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社会推广也会起到消极影响。为了提高体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及时掌握体育教育教学前沿动态信息,加强对外交流与培训,积极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行职业性体育教学的创新。
课程内容应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征,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重体育技能、职业体能、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充分提升,对学生强身健体、掌握技能、提升精神、塑造品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体育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提升思想认识,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发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使高职院校学校体育事业达到蓬勃发展的新高度。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职业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社会体育活动相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实现自发的体育锻炼。
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在现有教学模式下,积极进行课程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使线上、线下体育课程相互融合、同向发力、相向而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努力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注重校本教材的发掘与研发,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积极推进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智慧课堂建设等。同时,积极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掌握全面、科学的健身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健身理念的形成,终身学习意识的提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应深入学生实习、实训的操作车间,切身体会不同职业的工作特点,使体育教师具备职业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充分发掘体育课程职业化的切入点,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热情,最终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
加强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对评价指标的构建应从多方位进行,以追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应从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进行,主要从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技能掌握和体育文化素养获得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考核应追求全面而客观,着重考察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可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日常工作行为,以及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及成绩等方面去体现。
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展示国家整体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进行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实施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在体育课程学习、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乐于运动的思想,实现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的“三全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