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实践、网络”三维育人实践探索

2021-01-15 01:30刘荣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传统思想

刘荣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履行高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环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人文观念、道德准则,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立足于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实践、网络”三维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实践、网络育人的功能,统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引领方向、富有特色、展示形象的三维育人工程,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充沛的人文关怀、敏锐的职业意识、扎实的职业技能人才,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氛围,温润学子心灵,守正创新,传承致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髓在大学生身上展现出时代魅力和风采。

“文化、实践、网络”三维育人应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关联,在理论教育基础上,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实践素养,要求学生不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习”能力,努力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智合一、知行合一”的思想,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时代化,使每个师生都能真切地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于心,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于行,化为实际行动,在践行传统文化中提升道德修养,树立家国情怀。

一、校方层面:大力加强“文化、实践、网络”三维育人体系建设

1.通过校园环境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校园是大学生成长、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校园建设中,注意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意蕴,使师生学习、生活之余看到听到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如:在建设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时,将“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悌、忠”等传统文化思想张贴于墙上,配上文字介绍,既装点了校园,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2.通过课堂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高校因为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语文这个基础学科的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尽快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内化为思想境界,外化为行动自觉,语文学科无疑是最佳切入点。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了“大学语文”“传统文学作品鉴赏”“人文素养”等课程,还借助网络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共享课,这对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及人文素养,加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思践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通过思政工作渗透传统文化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行善积德、助人助己、和谐修身”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先进的思想理论。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抱有热忱与自信,选择与学生思想价值与生活理念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学生会、班会活动主题,多举办各类活动,占领思想阵地,使学生耳濡目染,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熟悉程度。

4.通过文体活动强化传统文化

文体活动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国学经典必不可少的举措。举办国学讲堂、道德讲堂、礼仪讲堂、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激发学生走近经典,引导他们阅读经典、了解经典、欣赏经典、热爱经典,强化他们传统文化的根基意识。古人云:“学而时习之”,学而不习不为知,说到和做到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大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要在生活中践行和弘扬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深植内心。在各项常规性文体活动中精心选择活动内容、认真设计活动流程、充分考虑人文关怀,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如:文艺展演、护士节授帽仪式、护士礼仪大赛、红歌赛、健美操赛、汉服秀、旗袍秀、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知、体验、践行,进而认同、接纳和欣赏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 学生层面:充分发挥“文化、实践、网络”三维育人作用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上,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传统文化“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上,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通过现代传媒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激发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践悟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就会形成集体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这样就为社会培养了有仁爱之心、有发展潜力的受欢迎的专业人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有机融合,让思政工作焕发青春之美

明星周杰伦在演艺道路上的成功案例启发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最快的路径是将其与时尚元素融合。结合大学生理论素养较弱、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教化涵养作用,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有机结合,整合育人要素,通过文化的承载传递纽带,塑造师生的灵魂和精神,让文化的力量深深植根在大学生心中,激发她们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引领人才培养方向。[3]按照年轻人的理解和喜好,探索与时代同步的表达方式。如组织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引导师生展示传统的汉服美、旗袍美、古琴韵等。大学生也许一开始只是喜欢古代服饰华丽的美感,可一旦穿上身,就会明白唯有端庄的仪态、优雅的谈吐、才能与之匹配。青年人对美、时尚、新潮有强烈的感知,当他们意识到古诗词、古戏曲、古华服中蕴藏的美时,就会感受到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就会产生精神共鸣。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学校经常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演讲比赛、普通话比赛、小品大赛,学生自己撰稿、自己编排,自己组织,参与度很高。一旦参与进来,传统文化就会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在大学生心里内化为一种文化认同,进而达成文化共识,建立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更时尚、更有温度、更接地气,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之美。

2.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理念有机融合,让思政工作重现经典魅力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哪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中华文明延续了数千年至今繁荣。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和谐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当前,我国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是一种能力,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需要这种能力,这是一种与人共赢的能力,是爱的能力,它是集亲和力、吸引力、领导力、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等于一体的力量总称。学校组建“和谐力”讲师团,搭建“传统文化系列讲堂”“和谐力大讲堂”“三心微课”“三心历练”等线下、线上工作平台,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具备和谐能力。

3.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三心”理论有机融合,让思政工作彰显生命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绵延几千年,博大精深,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格局和行为习惯。理论学习的终极意义是指导实践,倡导思政教育一定要到实践中去,让大学生在短短的学习生活中尽快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生需要更直观更亲切的阐释和引导。因此,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即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仁爱思想、和谐思想、助人思想、修身思想等总结为实践性较强的“三心”理论,把它教授给学生,让其在校期间对身边的同学做“三心”工作,即用传统文化历练自己。“三心”理论,即“开心、关心、信心”,拓展开来就是“让同学开心,给同学关心,树同学信心”。“开心”是说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努力寻找、发现同学的优点,营造和谐氛围;“关心”是时时处处关爱同学,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同学,强化和谐理念;“信心”是给身边同学信心,为同学取得的成功做辩护,身体力行,践行和谐理念。一个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在他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信心时,同学就会告诉他:“努力终有回报,看你现在成绩多好!继续努力你会更棒!”如此一来,内向自卑、郁郁寡欢的同学变得开朗乐观,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不善言辞的学生开始侃侃而谈;不爱学习的孩子开始积极进取,成绩大幅度进步;心理脆弱的学生也逐步修正自己,迈向坚强;不修边幅的学生也变得内外兼修,完善自己了。曾有两名女生发生口角,大打出手。其中一名情绪失控要求退学,十多名辅导员对其束手无策,经过“三心”教育,现已成长为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名非常优秀的护士。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一直坚持践行、历练三心,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仁爱之心、有助人善举的处处受欢迎的人。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惊人。

三、管理层面:显现“文化、实践、网络”三维育人功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党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学校将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统筹考虑,通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把立德树人内化到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培养更多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优秀人才,同时,以党建促德育,以德育带党建,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1.探索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的新思路

将党总支会议、支部会开进微信群(QQ群),较好地克服了师生教学、学习任务饱满的困难。党员教师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会浏览微信群、QQ群,及时了解工作、学习、生活及党组织的工作动态。逢到节日、寒暑假,还会参加网上党支部会议。实习的学生党员也会及时登录该群,了解学生支部的工作动态。辅导员也会充分利用微信、QQ群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与学生沟通、聊天,帮助学生答疑释惑,及时发布各种温馨提示,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实习、生活、安全、心理健康等,解除实习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实习工作。微信群、QQ群已成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主阵地。

2.发挥新时代网络育人的新成效

①利用网络开设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网络传播快、受众广、效率高,且不受场所、时间的限制,利用网络开展和谐力大讲堂、道德讲堂、文明礼仪讲座等。还利用微信群(QQ群)开办“三心”微课、组织“三心历练”。这些实操性强的微课开设,在学生中掀起了乐于助人、奉献爱心、日行一善的热潮。线上学习,线下操练,在学生心目中种下了爱的种子、善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领学生不断向上向善。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具备仁心、爱心、善心,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有仁爱之心、助人之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特受用人单位好评。

②利用网络组织快速高效服务社会。秉承“立足专业、深入实践、服务社会”的宗旨,将理论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依托专业优势,培育面向社会的服务队伍,构建面向群众的实践服务平台。注重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以团学工作为着力点,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学生践行“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系百姓、服务社会”的成才理念,引导学生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勇于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一代青年学子。网络的实时、快捷,便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通过一些公益活动,大力引导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立足实习岗位争创先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引领发展、深化服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利用专业优势,组织成绩较好的大学生组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基层社区、乡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校组建的“白鸽”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连续四年在全省高校中获得表彰,在广大群众中也深受好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传承、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网络育人,高效便捷,“文化、实践、网络”三维育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已形成运转良好、更鲜活、更有凝聚力的思政教育品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充沛的人文关怀、敏锐的职业意识、扎实的职业技能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人才。[4]

猜你喜欢
育人传统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