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

2021-01-15 01:30赵黎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幸福观劳动时代

赵黎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论及“奋斗与幸福”这一话题,形成了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幸福观念、实现人生幸福的科学指南,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奋斗。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然而,在高校部分学生中正盛行着一种“佛系”生活态度,渴望“一夜暴富”,认为“劳动是一种注定的不幸”。如果在最该奋斗时期,就有了“看破红尘”的想法,我们的强国梦就无法实现。因此,将“奋斗幸福观”有效地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价值意蕴

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大学生开展“奋斗幸福观”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这一重要论述与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高度契合和相互融通的。奋斗幸福观意味着一种回归,即对劳动的尊重,奋斗是劳动者的专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的解放是人解放的前提和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与此同时,劳动还赋予了幸福更高的意蕴,即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目的和需要,在对象性世界中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当人们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挑战,战胜劳动创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是奋斗的过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也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奋斗和幸福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职业劳动、生产劳动而展开的教育,开展奋斗幸福观教育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奋斗幸福观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要要求。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人力资本的一方,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奋斗幸福观”教育活动中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推出一批富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劳动实践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使学生成为“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劳动者,助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践行“奋斗幸福观”

现在比过去任何时间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当前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实体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实体经济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离不开一大批工匠型产业工人。从调查反馈中发现,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很好胜任本职工作,企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不就业、缓就业人群出现,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之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使其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未来能够成长为创新型、技术型、知识型的劳动大军,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砖添瓦。

(三)培育“奋斗幸福观”是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2]96-100事实证明,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的振兴,都是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广大青年作为新时代奋斗的主体,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弘扬奋斗精神,积极投身新时代的建设,这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以一切无所谓,以凡事爱谁谁,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为特征的“佛系”在部分高校大学生中盛行,这种似乎风轻云淡、闲庭信步的雅量,是一种看开的包容和放下的从容,但深层次上呈现的则是一种躲避世事,不问天下,沉迷小我的苍凉。“佛系”虽然可能是当下青年应对焦虑和压力的一种应激方式,但是也有可能会转化为虚无主义的人生观,背后则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奋斗精神的缺失。对大学生进行“奋斗幸福观”的教育,指导青年正确理解和应对面临的压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及为梦想奋斗的激情和斗志,展现出应有的青春面貌,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目前所处的时代是最好时代,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奋斗机遇,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要善于向书本学习,也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发扬工匠精神、实干精神。

二、当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现状

有一研究课题就“你认为当代青年还需要艰苦奋斗吗”“你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影响你奋斗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展开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利用网络完成统计,回收有效问卷841份, 有效回收率为93.4%。此外,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奋斗状态,课题组走访了三所学校的40名学生,对这4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中32人的访谈资料可用于有效分析。

(一)对“当代青年还需要艰苦奋斗吗”的态度

70%学生认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仍然需要艰苦奋斗。超过60%学生认为,必须多倍奋斗,未来才会有更好的生活。佛系、独立、自信是30%受访者对自己的评价,虽然其中很多人认为自己开放、独立,但还有超过一半的“00后”选择佛系。

(二)对“现阶段有奋斗目标吗”“现阶段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的态度

90%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10%的没有,整日浑浑噩噩。87%认为奋斗是指“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证,找个好工作”;超过 60%的学生认为奋斗是“参加各种比赛并获奖”“拿奖学金”等;“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是80%的学生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通过这个数据看出,学生脑海中的“奋斗”以自己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地,未将“小我”的幸福与大的时代背景统一起来,缺乏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对“幸福的取得是靠外界的力量还是自己的奋斗”的态度

70.9%的学生赞成“幸福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但当问及“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有个好成绩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些网上盛行的观点时,有59.6%学生认为通过外界力量的确可让幸福来得快些;40.4%学生则认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幸福之母,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更好的自己。由此可见,在获取幸福的手段上,部分青年学生企图通过外界力量等途径来实现。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如果人们不了解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那就会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自己,唯有不断奋斗,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路径选择

对当下部分大学生在“奋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开展“奋斗幸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奋斗幸福观”。

(一)课堂教育是“奋斗幸福观”培育的主要渠道

在开展奋斗幸福观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奋斗幸福观”教育,将奋斗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以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在“坚定理想信念”这一章节融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将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带领同学们回顾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引导大家深刻认识新中国能够从开始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奋斗幸福观”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今天中国的发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以及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规避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唯一的出路就是艰苦奋斗。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开展“奋斗幸福观”培育,比如:专业教师在课程中可以融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模”“大国工匠”的事例,以及钱学森、屠呦呦、于敏等,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甚至是生命代价。[2]96-100

(二)将“奋斗幸福观”培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开展形式多样的奋斗精神文化活动,将“奋斗幸福观”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受到影响。首先,深入开展“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展示普通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让学生近距离体会一个普通劳动者在面临挑战、困境和迷惑时是如何挣扎和奋斗的,直到最后取得胜利的个人经历,营造奋斗光荣、奋斗幸福的氛围。其次,组织以“奋斗幸福观”为主题的形式新颖、接受度强、吸引力大的文化活动,例如:青年演讲比赛、辩论赛或组织学生观看成长成才题材的电影并开展相关影评活动等。再次,让校史、校训、校歌等高校精神载体成为奋斗幸福观教育的思想引领,着重挖掘校史、校训、校歌中关于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让师生领会奋斗创造历史、奋斗创造未来的道理。[3]

(三)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培育“奋斗幸福观”

奋斗幸福需要在实践中发现、感受、实现。因此,高校组织开展各类践行“奋斗幸福观”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奋斗精神的理解并将之外化于形。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件件小事,从点滴收获中感受到奋斗的幸福,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将“奋斗幸福观”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的实践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自身与社会相融入,通过参与法律宣讲、扶贫调查、乡村支教等活动机会,去感知、体悟、践行奋斗的幸福不仅仅指物质幸福也有更高层面的精神幸福。高校应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青年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确定奋斗目标,提升专业技能,锻炼奋斗意志,掌握奋斗方法。[4]

三、结语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尚待完善的人生阶段,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不丰富,容易对通过奋斗获得幸福产生怀疑,因此,高校“奋斗幸福观”的培育要立足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奋斗幸福观”教育教学,把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同向同行,群策群力,真正让“奋斗幸福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使其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幸福观劳动时代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热爱劳动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