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静,刘 晶,王 欢
(1.邯郸学院 a.教育学院;b.党政办公室,河北 邯郸 056005;2.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武安 056011)
学前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俗话说“人生百年在于幼学”,幼儿教育在儿童身心成长、道德认识、行为规范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珍贵财富和精神宝库,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学前教育提供充足理论教学材料和教学实施载体。在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传承中华优秀统文化成本最低,收效最大。
幼儿教育阶段对文化传承进行探索与实践,萌芽于2006年5月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保护工程时期,发展于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时期,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进而随着2017年2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包括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迅速升温,将幼儿文化传承研究逐步推向高潮。
笔者设定“幼儿文化传承”为有效期刊检索词,对2021年6月1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精确匹配模式下的全库检索,共得到136条检索记录,又以“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作为关键词复合检索出367篇,通过对文献篇名分析、关键词识别及摘要速读等步骤的逐一识别筛选,最终得到从2006-2021年关于“幼儿文化传承”的文献310余篇。由此可见,这15年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研究“方兴未艾”的兴起与“如火如荼”的实践,与我国“非遗”保护和中央关于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文件和措施保持一致。但根据文献的数量而言,学前儿童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在同一个时期的50000余篇研究文献中占比不到1/200。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幼儿文化传承领域,相较于其研究广度和深度来说,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梳理幼儿文化传承的研究现状是本研究核心所在。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以往研究涉及的方面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的研究;传统文化渗透于游戏活动、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活动的实践研究;此外,从文化内容来看,关于传统节日、传统中医、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等方面逐渐与学前教育领域渗透、融合。笔者将幼儿对文化传承的研究主题归纳为教育价值和实施路径两方面,现综述如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文化与民族社会群体之间通过“传”与“承”两个并存、继起的环节实现有机的整合”[3]35-40,也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更是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4]6-10在国家大力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弘扬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已逐渐发展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活动中让幼儿等群体从小就接触、认知、熟悉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培养幼儿“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5]36-39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研究结果表明,成人后天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幼儿时期的影响。[6]179-180可以说,幼儿时期引入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个体成长有正向辅助作用,它是整个国民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对集体荣誉感、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的基础教育,决定着个体的民族认同、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虞永平教授从文化的层面上审视和盘点幼儿园课程,认为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的文化积累。[7]31-32在朱昌渝看来,民间文化有着许多适合幼儿教育的价值。但在幼儿群体的民间文化启蒙教育中,既要重点强调文化特性,又要时刻关注幼儿需求,实现文化传承和幼儿发展的双重价值,同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要有限度。[8]154-158除了汉族主流文化外,马亚玲认为在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时,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少数民族幼儿园与家长应积极行动以促进幼儿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9]55-57
“文化成为一个真正的未来的灯塔,它能给人以警示和信息,同时也给人以生机和激励。”[1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汉族文化,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也包括建筑、民俗、戏曲等。只有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文化,才有继承和发扬的必要,也更符合现今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赫斯科维茨在《人与他的作品》中提出了“文化濡化”,即儿童学习文化并学会适应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过程。[11]40-42将学前教育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12]这是学者冯骥才曾发出的呼声与感慨。祁庆富教授认为,研究文化传承要充分关注传承文化的“民间性”,也要重视其民族性、群体性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变迁性。[13]黄漫远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价值取向产生异化,造成实然状态与应然价值取向不一致,如学前传统文化教育功利化、表演化和复古化的倾向。”[14]34-40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过不断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认知,使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人格自信和文化自信,影响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道德得到良好发展,进而加深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概而论之,学前儿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探讨学前阶段开展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价值分析,但对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场所的文化传承建设和创新发展模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的趋势明朗化,具体某一类传统文化领域的课题,如“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绘本”可以说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项目。如陈岚等充分利用江西省的地域特色,剖析江西民间儿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路径,在实践中坚持发展性传承、开放性传承与主体性传承。[15]67-71曹静等则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剪纸类工艺融入幼儿园,围绕欣赏剪纸、学习剪纸和创作剪纸模块,对大班幼儿进行“趣味剪纸”主题教育实践。[16]145-146邓婉蓉等将庐陵文化融入江西学前儿童绘本阅读美术教育,注重优质绘本的开发、选取和当前教学模式的优化。[17]158-159冯玉华认为“对幼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态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以及人格修养教育四方面着手。在幼儿园,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建立基于游戏的课程、一日活动渗透、情感驱动等策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适宜性。”[18]4-6罗竞等人通过广西仫佬族在饮食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服饰、宗教仪式、民间艺术、节日习俗、口头文学等多方面表现出与汉族迥异的文化特征,主张构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园本课程体系,引导幼儿学习本民族文化。[19]225-228李杰指出在具体处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时,要重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并突出地方特色。[20]45-47付晓莉在硕士论文中提到了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价值的实施途径,分别从外部实施策略和内部实施策略两方面进行,外部实施策略包括政府、社会等方面,内部实施策略从教学活动、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家园合作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12]
教育资源利用与开发是实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该部分的研究也较为丰富。程五一、杨明欢提及数字化教育“潜件”“软件”“硬件”等资源,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的“软件”资源是指依托“潜件”指导而设计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体现为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即教学过程及其评价与管理的教材、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课件与案例等数字资源。并在经典诵读、岭南民间艺术文化、岭南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等方面对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主题进行分析和课程资源开发。[21]97-101王明等把媒介融合技术与非遗文化绘本有机结合,注重题材多元化表达、载体智能化展现、媒介融合化传播,从而进行“入脑入心”式的文化浸润。[22]36-39何永贤提到创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和幼儿园布置的物质环境,更注重精神意识环境的创设。[23]135-140,144一线教师赵华燕在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有效渗透红色资源,在红色文化教学上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融入声像、优化教学。[24]83-84宋青梅对幼儿国学启蒙教育进行探究,提议幼儿园可组织专业小组构建国学启蒙教育园本课程,国学内容要渗透于幼儿的日常活动。[25]36-37黄辉以“蓝猫幼教”传统文化APP为例,从新媒体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视角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开发策略”“设计策略”“体验学习策略”三方面的应用创新策略。[26]33-35教育资源是许多幼儿教师在文化传承实践中都不可避免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教育资源的实际需求尚不能满足。
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文化传承研究成效显著、成果丰硕的部分便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研究成果多受地域限制,对普遍意义上的规律探寻和经验总结研究较为缺乏,且相关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故开展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更大范围的调查和实践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在回顾15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文化传承研究进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实践与研究是随国家和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高度重视而逐步推进的。就现有研究成果来说,尽管在重要价值、实施策略、教育资源维度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仍暴露出某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到幼儿园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与部分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具体过程的认识不清楚,不到位,不系统,对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缺乏系统设计和深入挖掘,容易出现重表象而轻发展、重数量而轻质量等“华而不实”的问题。最后,围绕传统文化启蒙和传承教育,以3-6岁幼儿成长的视角,建议在养成生活习惯,增强社会性发展,培养道德品质,增进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与深化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传承和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这离不开所有幼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同为幼儿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