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建设研究

2022-01-06 04:58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遗存大运河旅游

艾 蓉

(邯郸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要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筹谋划大运河沿线的产业、城镇、生态、交通、文旅等功能,全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本文依托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政策背景,梳理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文化遗存,并将大运河大名段开发建设置于我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总体建设中,提出建设大运河大名段的具体方案。

一、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界说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大运河文化”是千百年来因大运河而产生、发展、流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运河文化”有多种载体,而“大运河文化带”是“大运河文化”的空间载体。“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大运河文化为中心,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带状河道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节点为基础,以沿线城镇为发展主体,以历史文化遗存为文化基础,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与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区域。“大运河文化带”重在突出大运河文化产品从“点状发展”提升为“带状发展”的功能转变,逐步扩大大运河文化的牵引力和辐射力。

(一)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概况

大名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隶属河北省邯郸市,面积1053平方公里,耕地122万亩,辖10乡10镇、651个行政村。

大运河大名段起源于三国时期的白沟,后成为隋唐时期永济渠的魏州段区,至宋代将永济渠改名为御河,明清时期因御河流域南起春秋时期卫地,北至天津卫,故将其更名为卫河。明代时由于漳河不断泛滥南迁,泥沙淤积,原来的御河主河道逐渐废弃,卫河逐渐由大名西部向东南迁移。明清时期,卫河是沟通冀鲁豫与北京、天津之间的重要航运通道,艾家口镇、龙王庙镇、金滩镇、营镇曾先后为卫河沿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民国以后受河流改道和上游水库影响,大运河大名段逐渐断航。大运河大名段名称的变化与其数次河道变迁密不可分,也深受自然、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河道及沿河村庄

目前,大名县境内的大运河河道主要包括45.4公里的卫河大名段和25公里的永济渠旧址大名段。

卫河大名段源于太行山南端山西省南部山区的晋城等县和河南省北部山区的博爱县、武陟县及辉县等县。经新乡、汲县、浚县、滑县、汤阴、内黄、魏县、南乐县,汇入大名县龙王庙镇北张村,转而向北经大街乡、金滩镇、红庙乡、营镇乡等乡镇,自大名县营镇乡北周庄村到馆陶县徐万仓村与漳河汇合后称卫运河,至天津子牙河汇于海河入渤海。卫河大名段全长约45.4公里,流域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沿途经过旧治乡、龙王庙镇、大街镇、金滩镇、红庙乡、营镇乡等6个乡镇62个村庄。卫河大名段虽已不通航,但水量充足,为大名县主要农田灌溉来源。

永济渠旧址大名段长约25公里,流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包含两段:一段自大名县西未庄乡老堤北村向北经大名镇匡公堤村(即明朝时的艾家口镇)、大名城东至大名府故城北门口,长约15公里;另一段自魏县大马村乡大康庄村向东经大名县西未庄乡白水潭村、旧治乡逯堤南村至今卫河,长约10公里。永济渠旧址大名段因运河多次迁徙改道而逐渐废弃,现仅保留河道,而且泥沙淤积严重,几乎常年无水。

(三)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历史文化遗存

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2项。具体内容如下:

1.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大名段沿线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文保单位宋大名府故城遗址、大名天主教堂、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4处;省级文保单位郭彬墓、罗让神道碑、马文操神道碑、沙圪塔诫碑、万堤古墓、宣圣会旧址、明大名府古城墙、朱熹写经碑8处;市级文保单位金北清真寺、郭隆真故居、石家寨泰山行宫庙遗址、龙王庙旧址、陈氏墓石刻、郭隆真纪念碑、康堤口罗氏墓群、东海子九莲阁碑记、大名县城遗址、谢台臣纪念碑10处;县级文保单位汉金堤、重修束公祠堂碑、引河工程碑、县委、县政府大院、大名府衙遗址、元城县衙遗址、金滩镇卫河故道、金滩镇户部分司旧址、大名滴溜酒老窖池等59处。

2.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大名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草编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佛汉拳、二郎拳、大平调、冀南鼓吹乐、坠子、小磨香油传统制作技艺、二毛烧鸡制作技艺、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郭八火烧制作技艺、大名滴溜酒传统酿造工艺、清真馓制作技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屯风筝制作技艺、大名芝麻焦烧饼制作技艺、烧麦制作技艺、金滩镇豆腐皮、沙土炒花生制作技艺、赵氏罗汉肚制作技艺等3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氏吹歌(西马陵)、剪纸(白庄)、糖画制作技艺、天兰斋二发兵酱牛肉制作技艺(大名镇)、杠子馒头制作技艺(大名镇)、清真八大碗制作技艺(大名镇)、一爪鲜制作技艺、金石传拓制作技艺(大名县)、麻花制作技艺(张铁集乡)等142项。

二、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9年7月,大名县委、县政府根据大名县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了《大名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托大名全域资源、全域景观的优势,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乡村、景观廊道、风景道绿道等“五位一体”建设,全方位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在大名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上,《大名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也在编制和实施中。目前,以位于明清大名府古城以南的运河码头艾家口镇为中心的大运河特色业态正在逐步形成,通过建设艾家口古镇核心区,恢复历史文化节点等方式,多节点展示大名大运河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但与我国其他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对大运河大名段沿线河道、村庄及历史文化遗存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分析,可看出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建设情况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运河大名段文化品牌缺失

大名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运河文化、陪都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IP。但是目前大运河大名段的文化IP整体运用还处于较低水平,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未能将大名历史文化与大运河文化有机融合。二是IP创新模式较少,没有围绕运河IP形成大名特色系列产品与服务,未能形成大运河大名段文化品牌。因此出现全国知名度较低,IP资源与开发现状不对等的情况。

(二)大运河大名段河道生态环境恢复困难

大运河大名段河道泥沙淤积严重,两岸多为农田,运河河道的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协同与整合多元社会力量。但就目前来看,大运河大名段河道生态环境恢复存在以下困难:一是大运河治理涉及水利、环保、规划、文物、宣传等多个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现象突出,缺乏统一治理规划和政策保障;二是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大运河河岸周边基本为农田,沿岸百姓对退耕还河,恢复河道存在抵触情绪,不能理解大运河治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

(三)大运河大名段历史文化遗存缺少系统保护措施

大运河大名段历史文化遗存从文化资源属性上看,遗址遗迹单体数量16个,占全县资源单体总数的12.5%;建设与设施单体数量60个,占全县资源单体总数的48.4%;人文活动单体数量38个,占全县资源单体总数的29.69%,三项合计超过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总数的90%。大名县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较少,资源主类不齐全,基本类型不够丰富。

表1大名县主要文化旅游资源所占比例

从空间分布上看,大运河大名段历史文化遗存呈现“总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征。大运河大名段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以大名县城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历史遗址遗迹类以明城、北宋大名府故城遗址为核心。非物质文化遗存中的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烧饼等特色小吃也主要集中在县城内。五得利面粉集团、小磨香油、滴溜酒业等特色企业多分布在县城周边。而大名县其他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历史文化遗存多分散在龙王庙、金滩镇、营镇等古镇。

目前大运河沿岸出土碑刻主要收藏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但还有很多重要碑刻散存在村庄中,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遗迹类历史文化遗存如金滩镇古河道、古码头等多已残破,亟待修复。大名草编和佛汉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面临活态化传承困境。如何将这些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发掘和盘存,并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需要时间、金钱与精力的巨大系统工程。

(四)大运河大名段文化旅游模式缺乏创意和整体规划

在乡村文化旅游建设方面,大名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将农村生态资源和农村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结合各村自然、历史、文化、产业等特色,建设卫河人家、武术乡村等一批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美丽乡村,打造“回乡小镇”“丽君小镇”和“木匠小镇”等特色小镇。

在城镇文化旅游建设方面,大名县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省结合部中等城市”为目标。完善路、水、电、气、讯、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博物馆综合展馆、五鹿公园、鼎鼎大名环岛等一批标志性城建工程。加快推进明清古城复建工程、名贤祠、北宋大名府故城展陈馆、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

由此可看出,大名县目前文化旅游模式主要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小镇项目、结合历史文化遗存发展石刻博物馆等展馆项目。现有的文化旅游项目仅限于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和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缺乏深度文化体验等文化旅游新业态的植入和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无法形成文化旅游可持续吸引力,缺少文化旅游品牌特色项目引领大名县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

三、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建设对策

大运河大名段应该在保护和整理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发展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与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区域,使大运河大名段能真正“活起来”[2]50-51。对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的建设可以从文化、生态、旅游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品牌是引领:创建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文化品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指向性非常明确,大运河大名段建设应在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将大运河与大名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大名府、兴化寺、卢俊义、大运河、“二五八”等具有大名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紧扣“中国·大名府·大运河文化休闲名城”的总体定位,全力推动古都运河、宋府明城、丽君故里等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通过大名大运河文化史编撰、大运河纪录片拍摄、大运河文艺创作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名大运河文化形象,注重对品牌形象的整体塑造。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始终围绕提升大名文化旅游形象、打造大名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的目标为中心。以大名大运河文化品牌为引领,规划设计大名大运河整体建设方案。

(二)环境是基础:逐步修复大运河大名段河岸环境

大运河是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系统,大运河河岸环境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大名县应以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推进大运河大名段河岸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大运河古河道考察基础上,逐步开展古河道清淤和治理工作,逐步恢复大运河大名段古河道通航能力。通过治污蓄水、植树造林等工程,提升植被覆盖水平,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防止沿岸工业和农业污染,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

同时应加强政府统筹力度,与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治理大运河河岸环境。强化大运河宣传力度,争取形成社会共识,全民参与河道环境治理和改善工作,将大运河打造成为水清岸绿的“百里绿色生态长廊”。

(三)遗存是依托:系统保护大运河大名段历史文化遗存

大运河大名段建设应以保护、传承、利用大名大运河沿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依托,保护好运河历史文化遗迹。由文化部门牵头,以文物考古科研机构为主要平台,邀请考古学、水利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遥感技术、无人机、实地调研、文献收集等方式,对大名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彻底调查,建立大运河数据库和三维数字图景。

在分类整理和统计大名大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运河沿线古城墙、古河道、古遗址、古建筑、古碑刻等的修缮工作和整体保护工作,形成集参观游览和考古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址公园,丰富大运河大名段文化建设。

同时做好大名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态化利用。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更好的促进大名草编、佛汉拳等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传承基地等资源,创造符合时代需要的非遗衍生品。例如,设计大名府历史人物草编模型、大名府历史建筑草编模型等。在服饰、包装袋设计中也可融入相应元素,设计草编与皮革、布艺等材料结合设计的草编包、草编古代服饰等,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新需求,提升非遗活化使用空间。在“武术小镇”等特色小镇中可以融入佛汉拳武术体验,邀请佛汉拳传人对游客进行武术指导,增加游客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

(四)文旅是机遇:统筹大运河大名段文化旅游新模式

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建设应进一步融合统筹大名县整体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发展集大运河文化体验、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运动休闲、景观赛事等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按照“一带(大运河文化带)、两城(宋代大名府城、明代大名府城)、四镇(艾家口镇、龙王庙镇、金滩镇、营镇)、多节点”的整体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以大运河文化品牌为主导的大名县特色文化旅游体系。

1.以河道为基础打造大运河大名段生态公园

大运河河道是“一带”建设的整体架构,在综合治理大名大运河河道生态环境基础上,以现有河道水系为发展脉络,整体打造大名大运河沿线生态公园,优化滨河景观品质。利用大名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积极开展大名历史文化和动植物科普教育。借助大运河沿岸绿道开展健步走、骑行、垂钓等体育休闲健身项目,建设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垂钓、体育健身为一体的滨河绿色生态公园。通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生态公园建设,让大运河成为大名人民新的幸福生活增长点。

2.以文化遗存为基础建设大运河大名段国家文化公园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大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要以“两城”“四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具体方案如下:

(1)“陪都文化”展示区

以北宋大名府故城、明清大名府城为核心打造“陪都文化”展示区。

2009年以来,大名县先后对明清古城城门、城墙、内环城马道、护城河等进行修复。河北省文保所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也正在对大名大街镇双台村大名府古城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已初步确定大名府故城遗址的平面城市布局由外城、内城、宫城三大框架组成,内城形态也将于2021年10月左右基本确定。“陪都文化”展示区可借助大名府各项考古情况,设置明清古城和北宋大名府故城游览及考古发掘模拟体验项目。

(2)“运河文化”展示区

以艾家口古镇、龙王庙古镇、金滩镇、营镇等古镇为核心打造“运河文化”特色小镇区。

修复艾家口古镇码头、运河古道匡公祠、金佛寺、杨家大院等节点,建设艾家口古镇运河博物馆。

修复龙王庙旧址、石灰窑旧址,在龙王庙东林区建设果蔬采摘小镇。

修复金滩镇古卫河码头、山陕会馆、金北清真寺,恢复明清青龙街区,修复抗日女英雄郭隆真故居,建设金滩古镇。可依托运河漕运、商贾特色开发商贸互动体验,也可依托郭隆真故事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亦可结合运河水道开展特色农业休闲体验和水上垂钓健身等休闲旅游项目。

我首先来到原子弹爆炸纪念广场。那里有草地,有纪念塔。1945年,美国一共在日本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一颗扔在广岛,一颗扔在长崎。原子弹把教堂都炸成了两半,墙上的照片上记载着当时的情景。今天,在蓝天白云下,在绿色的广场上,在原子弹爆炸的纪念塔下,我们看见一些外国人正在默哀,正在纪念死难者。在广场旁边,是一个和平公园。公园里有瀑布,还有潺潺的溪流,旁边还放着一束束鲜花,这些鲜花也是纪念被原子弹夺去生命的平民的。

修复善乐营会议旧址,借助回族特色民俗发展营镇古镇,建设回族文化展览馆、回族民俗街区等,打造伊斯兰风情乡村旅游新体验。

(3)“碑刻文化”展示区

以五礼记碑、罗让神道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马文操神道碑等古碑刻遗存打造“碑刻文化”展示区,设置碑刻拓印、书法临摹等文化互动区。

(4)“藩镇文化”展示区

以万堤魏博节度使何氏家族和罗弘信古墓群为核心打造“藩镇文化”展示区,结合数字科技和多媒体宣传,全方位展示唐、明、清等历史时期大名府历史文化资源。

(5)“水浒文化”展示区

以东刘庄卢俊义庄园、大名府衙、翠云楼、包公祠等打造“水浒文化”娱乐体验区,结合水浒故事设计娱乐体验项目,增加深度文化旅游体验。

(6)“非遗文化”展示区

以大名草编、二毛烧鸡、郭八火烧、五百居香肠、小磨香油、回族美食等打造“非遗文化”手工技艺体验区。

大名县传承数百年的非遗老字号都与繁盛的大运河漕运有关。大运河沿岸种植的莛麦是大名草编技艺的原材料,在展示区可设计大名草编技艺体验和文创产品制作。同时也可结合“二五八”等大名特色饮食,设计美食体验和文化旅游特色纪念品等。一方面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大名非物质文化遗存,另一方面也便于大名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活态化开发与利用。

3.多点节发展大运河大名段文化旅游新模式

(1)开发体育文化旅游产品

大运河大名段应按照沿河开发思路,立足大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优势,开创以情景体验为主,以体育赛事为辅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大名大运河区域的武术、节庆、民俗等传统体育资源,配合大运河沿岸自行车、赛跑、定向越野等体育赛事,以及休闲垂钓等群众休闲健身项目,打造大运河大名段体育文化旅游体系。借助体育运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大运河大名段文化旅游的社会吸引力,带动大名运河沿线城市居民的健身热潮,满足民众健康需求。

(2)开发研学文化旅游产品

利用大名大运河文化资源发展研学旅行,是以大运河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开发大名大运河研学文化旅游产品,应以文化创意为基础,配合新兴科技手段,强化沉浸式深度文化旅游体验。例如,在北宋大名府故城区可结合图像构建北宋大名府故城 3D 模型的虚拟研学环境,研学者可以在虚拟实景街区探访商铺、书院、府衙等历史环境,体验大名府历史文化底蕴。另外,还应合理设置文物保护和展示平台,提供研学旅游者亲自动手参与考古发掘的机会,引导游客深入遗址直观探访,模拟大名府故城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丰富大运河大名段研学旅游体验。

(3)开发夜间文化旅游产品

夜间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带动居民的休闲消费,也可以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和停留时间,同时促进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3]21-22。

大运河大名段开发夜间文化旅游产品,应考虑地方特色和游客群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以休闲类需求为主的游客,可设置酒楼茶馆,提供节奏较慢的品茶、大名非遗大平调欣赏等休闲活动;针对以文化内涵需求为主的游客,可为其提供大名非遗佛汉拳表演、大名草编技艺观赏、大名大运河文化历史知识沙龙等活动;针对以新奇体验需求为主的游客,可以提供大名草编等文创产品购物及“二五八”、饸饹、馓等大名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美食环节可以增加游戏互动和美食地图打卡活动,有规律地分散特色餐饮来增加游客的“觅食”乐趣。

另外,应逐渐完善大名大运河沿线景区的整体灯光设置,通过夜间灯光秀等活动,打造大名运河景区夜间独特美景,为游客带来视觉盛宴。

四、结论

坚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大名应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服务人民的原则,从文化遗产保护、运河生态治理、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建设发展新模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大名段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遗存大运河旅游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藏传佛教觉囊派绘画遗存概说
旅游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遇见“大运河”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