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辞海》辨析檃括《渔父词》及其新檃括探索

2021-01-15 00:16赵国杰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塞山辞海渔父

赵国杰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导言

中国活字印刷发明家畢昇的姓名可以写简体字为毕昇,而不可以写作毕升。因为历史上真有毕升其人,且比毕昇早生600年。可是,他没有发明胶泥版活字啊!尽管外国史学家据此判断错误,把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时间向前移了600年。人们更熟知的是,钱锺书是不宜写作钱钟书的。

这似乎可以启示我们,由北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开创、“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随后跟上传播扩散开来的一种新词体“檃括词”,最好不写作“隐括词、隐括体”之类的简体字。

盖因为,如果检索“隐括”且不上百度,而去查阅1975年《辞海》(缩印本),第441页上对于“隐括”,并没有解释,只有3个字“同檃括”!第443页则明确指出“隱”才是“隐”的繁体字。由此引发的含义是“櫽”可能不具有“隱、隐”的那几种义项,诸如隐藏、隐约等等。

那么“檃括”究竟做何解呢?《辞海》第1325页似乎有明确的规定,先引出其原文如下:

檃栝 檃,亦作“櫽”“檼”“隐”;栝,亦作“括”。(在这一行中,以删略“;”前的“隐”,才言简意赅,精准明晰。)

义项1,矫揉弯曲竹木等使之平直或成型的器具。《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檃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

义项2,剪裁组织文章的素材。《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思,职在镕裁,檃括情理,矫揉文采也。”

义项3,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成另一种体裁。苏轼《水调歌头》词序:“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这说的是苏轼将韩愈诗《听颖师弹琴》改作词。)词中多有此体。如苏轼《哨遍》改《归去来辞》,辛弃疾《水龙吟》用李延年歌、淳于髡语,都是檃括的手法。

但是,我认为《辞海》这样界定会引发质疑:隱与隠为汉字的繁简体,是音形意一体化的。虽然那两个木字底的檃与櫽显然相通,而木字旁的檼字与木字底的檃是可以互换的。但是,它们与繁体的隱真是相通的吗?为什么《辞海》第443页不简捷明快地界定“檃/櫽/檼/隱”的简体字都是“隐”呢?看来大概率并非如是! 而且,檃括的3个义项是纠结在一起的一个系统,而不是独立的“器具”“剪裁”“改变体裁”。在“中国汉词”这个领域中,它是“由词人选定一个文本、经过解构原作、选择词汇、瞄准一个词调、重新结构而生成的艺术结晶”。这是一个典型的人事物相互纠结的系统。对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涌现出一种“物事人”系统方法论来处理并解决之,并且用汉语注音首字母连写,即WSR方法论表示[1-3]12-20,3-14,44-56。依据WSR方法论可以为当代词人设计一条5阶段檃括路径,实现古诗词的现代檃括。

将基于对《辞海》的上述分析,首先考察檃括词的生成与传播;继而辨析苏东坡《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否对张志和《渔父》的檃括?如果不是,是什么?苏东坡是否获得成功?如果未成功,今天的词人再檃括怎样才能成功,或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有助于成功的檃括路径?

一、檃括词之生成与传播扩散

苏东坡创词调《稍遍》,《唐宋词汇评》考证为宋元丰五年(1082)作[4]1049,《词律》卷20调名也作《稍遍》,它始见于汲古阁本《东坡词》,词后附一注:“其词盖世所谓‘般瞻’之《稍遍》也。‘般瞻’,龟兹语也,华言为五声,盖羽声也,于五音之次为第五。今世作‘般涉’,误矣。《稍遍》三叠,每叠加促字,当为‘稍’,读去声。世作‘哨’,或作‘涉’,皆非是。”[5]221明曼山馆版本的《东坡先生诗余》关于《稍遍》的小注同此。由于版本保存传播之漂变,元代的刊行本《东坡乐府》及《稼轩长短句》皆名之为《哨遍》。[5]221

这样一来,以误传误,积重难返。以至龙榆生先生明明知道应为《稍遍》却也写作《哨遍》;甚至田玉琪在《北宋词谱》这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中还写道:“《填词名解》卷三、《词谱》卷三十九亦皆以‘哨遍’或作‘稍遍’,皆误。”[4]1047这句评语何意,究竟是谁“皆误”呢?其判断依据为何?

东坡先生《稍遍》之小序写道:“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辞》,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苏轼此词平上去三声通叶,声情洒脱、顿挫、激健,又为两宋最长三个词调《莺啼序》(240字)、《戚氏》(212字)、《稍遍》(203字)之一,填写成功具有不小的挑战性,故激发曹冠、王安中、李曾伯、汪莘、陈韡、吴潜、朱晞颜、方岳、刘克庄、刘学箕、辛弃疾等人皆有词作,且皆仿苏词。当然,大部分是倚声填作《稍遍》,而非檃括词。但王安中的《稍遍》是檃括孔稚珪《北山移文》[4]1053,曹冠的《稍遍》是檃括苏轼的《赤壁赋》[4]1055,汪莘的《稍遍》是檃括王维的《山中与裴迪书》[6]970,而刘学箕干脆将“松江”与 “哨遍”关联在一起的《松江哨遍》檃括苏轼的《赤壁赋》以表达自己对东坡先生的景仰[6]1055。

1087年,苏轼又檃括韩愈《听颖师弹琴》诗创作《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7]667。“苏门四学子”之黄庭坚紧随其师檃括欧阳修《醉翁亭记》,创作最早见之《瑞鹤仙(环滁皆山也)》独木桥体词[7]856-858,它以一个“也”字仄声韵贯通全词,颇具特色。此后,这一词调追随者众,两宋金元存世词就有140首之多;其中,李曾伯、方岳、蒋捷等词家,皆效仿黄庭坚,也用“也”字韵,填独木桥体《瑞鹤仙》[4]1179-1181。

由此可知,檃括词体及其笔法巍然成风也。

二、苏轼《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是檃括词吗?

然有学者指苏东坡那首《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是檃括张志和《渔父》词之作,此论实非也。

东坡先生在该词小序中写道:“元真子(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著有《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佳,故尝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矣。”[6]118

请注意,这里东坡先生既没有用他在其檃括词《稍遍(为米折腰)》小序的语句“乃取《归去来辞》,稍加‘櫽括’,使就声律”,也没有用檃括词《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小序语句“特取退之(韩愈之字)词(此字苏轼写作‘诗’方为确),稍加‘櫽括’,使就声律。”显然,在东坡先生的意识中,这首《浣溪沙》不是“檃括词”,而是“加其语”之词。

因为,苏东坡曾听“表弟李如箎说《渔父词》若以《鹧鸪天》调唱就与音律协调,可惜歌词太少而曲谱太长啊!”或许正是受此激发,东坡先生才“以宪宗画像仿求元真子文章及其兄鹤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6]118。 据此可知,东坡先生是有准则的,即只有纯粹取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创作一首新词才可谓之为“檃括词”! 最好还是按《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的张志和的《渔父词》给出苏轼的《浣溪沙》词,由读者判断东坡先生的原则性吧!

《渔父》[7]10: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6]118(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佳,故尝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矣。玄真子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弟李如箎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音律,但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画像仿求玄真子文章及其兄鹤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东坡先生为什么不厌其烦,在小序中全引张志和《渔父词》呢?因为他的《浣溪沙》不是“櫽括词”,他是为了方便听者或读者易于知道他新增加的是哪些词句啊!

显然,张志和《渔父词》的27个字无一遗漏,尽入东坡《浣溪沙》词之囊中矣!因此,苏东坡《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并不是如《稍遍(为米折腰)》和《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那样的檃括词。如果强为之名,因为该词已将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或称《渔歌子》的27个字无一遗漏地囊括于《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中,又“加其语”,故将其界定为“囊扩词”是名实相符的。

苏轼的大弟子黄庭坚一读到老师这首《浣溪沙》,当即击节称赏。不过,他针对老师真正“加其语”的那一句“散花洲外片帆微”,情不自禁发出由衷地惋叹:“惜乎散花与桃花字犯重叠,而且渔舟哪有使帆的啊?”[6]300如果大弟子都由衷地惋叹,作为老师的东坡无论如何大度,也知道自己这首“囊扩词《浣溪沙》”是赶不上自己那两首檃括词《稍遍(归去来辞)》与《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是不可谓之成功的。若深究其实,不仅苏东坡留下一丝遗憾,批评老师的黄庭坚曾作“囊扩词”《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6]144,东坡笑评道:“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6]300

此后,黄庭坚又作“囊扩词”《浣溪沙(新妇滩头黛眉愁)》[6]147。这次,苏东坡更批评说:“鲁直此词,清新婉丽,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6]300据黄庭坚外甥徐俯也说:“(黄)山谷晚年亦悔这词作之未工!”[6]300苏东坡、黄山谷,北宋两大词人,都欲檃括张志和《渔父词》,无果,不得不囊扩之;可囊扩之作都不理想啊!

三、檃括张志和《渔父》的重新尝试

由此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张志和的《渔父词》可以被檃括吗?

既然檃括是“由词人选定一个文本经过解构原作、选择词汇、瞄准一个词调、重新结构而生成的艺术结晶”的过程与手法,那末对张志和《渔父词》或《渔歌子》的檃括就不是不可能的。

但这项创造性实践必须经历一个有目的的阅读学习、思考分析、解惑释疑、鉴赏理解、解构原词、有目的的析取词汇、反复试错、综合集成的复杂萃炼,才有可能升华成有韵味、富情调的真善美的新艺术生命体,即一首首新“汉词”。倘能长期坚持或将有助于中国词之传承、传播、复兴,有如管理学20 世纪末的“企业流程再造”之于产业发展。

为实现古词之现代檃括为词人设计如下的五步檃括路径:

第一步,选定一个拟檃括的文本:例如张志和的《渔父》词或《渔歌子》;

第二步,是词人自己解构文本;

第三步,选择檃括所需词汇。这时最好依据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所说的“关于写诗的方法……基本点是,一首好诗中名词必须占有高百分比。”[8]101;

第四步,选定将檃括成词的词牌名。词人将受所选文本字数的约束,例如文本《渔父》的字数使词人瞄准的词牌字数只能在16—27个之间。因为,(1)在“平韵格”中,只有16字的《十六字令》、26字的《南歌子》、27字的《忆江南》、27字的《潇湘神》、27字的《捣练子》五个词牌备选。(2)在“平仄韵转换格”中,只有27字的《南乡子》备选。(3)在“平仄韵错叶格”中,只有23字的《荷叶杯》备选。(4)在另两格,即“仄韵格”与“平仄韵通叶格”中,无可备选者。故,总计只有7个词牌可选择;

第五步,檃括成词。若遵循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之定格,并依汉语普通话发音,可以填檃括《渔父》词7首,兹以字数递增排序如下:

《十六字令·渔父》:闲!细雨斜风钓鳜天。桃花水,西塞鹭飞旋。

《荷叶杯·渔父》:西塞山前白鹭,舟驻,鳜鱼肥。雨急红堕绿蓑透,眉皱,不须归。

《南歌子·渔父》:白鹭飞西塞,桃花坠鳜肥。蓑衣箬笠棹轻挥,细雨斜风惬意不须归。

《忆江南·渔父》:江南梦,花艳鳜鱼肥。箬笠蓑衣湿漉漉,青山西塞鹭飞飞,传诏不思归。

《潇湘神·渔父》:西塞山,西塞山,鹭飞思钓鳜鱼闲。纤细雨桃红柳绿,天然风趣不须还。

《捣练子·渔父》:群鹭起,鳜鱼肥,碧水桃红短棹挥。青箬笠蓑衣绿绿,顶风着雨不须归。

《南乡子·渔父》:短棹停挥,垂纶或钓鳜鱼肥。箬笠蓑衣湿漉漉,回顾,白鹭翱翔西塞渡。

其实,真能媲美张志和《渔父》之作者,非元代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者莫属。若允许檃括再增加一字,则可有檃括曲《天净沙·渔父》如下:

《天净沙·渔父》:一声欸乃传来,蓑衣箬笠情怀。白鹭桃花西塞,鳜鱼轻拽,斜风细雨天乖。

结束语

第一,张志和的《渔父词》篇幅太小,只有27个字,创制檃括词实属不易。苏轼的《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并不是有些人断言的檃括词。全词27字一无遗漏地被囊括词中,它只能如东坡所说,是“加其语”而成的一首我所谓的“囊扩词”;第二,既然檃括不能勉强,那末“囊扩”越少越好。故“囊扩词”《浣溪沙》自然比“囊扩词”《鹧鸪天》好些。但苏轼与黄庭坚的“囊扩词作”均不理想;第三,为成功檃括张志和《渔父》以弥补苏轼、黄庭坚之遗憾,设计了一条五步檃括路径,实现了七个小令词牌以及《天净沙》曲牌的张志和《渔父》檃括。

猜你喜欢
西塞山辞海渔父
《辞海》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总结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情况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己亥暮春雨中登西塞山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渔歌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