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博, 任麦芳, 王湘辉, 董建新, 王卫刚
(1. 陕西省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消化外科, 陕西 西安, 710100;2. 陕西省康复医院 肿瘤科, 陕西 西安, 71006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指血液于深静脉异常凝结后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引发远端静脉压力增高或肢体疼痛、肿胀等症状,而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引发DVT的3大要素[1]。DVT发生后可于10 h后部分机化,而机化后的静脉血栓采用溶栓治疗方法难以溶解,手术取栓方式亦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并形成更大范围血栓,可见DVT预防工作的重要性[2]。以往临床多采用华法林预防术后DVT,且多与肝素联合使用,但起效较慢,影响因素较多,且还需频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3]。利伐沙班可单独应用于DVT的防治中,血药浓度稳定,且受食物、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较小[4]。本研究观察了利伐沙班预防普通外科患者腹腔镜手术后DVT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普通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61.53±4.81)岁,肝硬化1例、胆囊结石22例、胆囊息肉6例、胆囊癌1例; 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7岁,平均(61.59±4.85)岁,肝硬化1例、胆囊结石21例、胆囊息肉6例、胆囊癌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① 经血常规、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者; ② 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者; ③ 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 既往腹腔镜手术史者; ② 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 ② 合并全身炎症性反应者; ③ 合并高血压、高脂症血者; ④ 肝功能异常者[5]。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096)皮下注射治疗,术后5 000 IU/次, 1次/d, 连续用药5~7 d。研究组采用利伐沙班(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75)口服治疗, 15 mg/次, 1次/d,连续用药7 d。
观察2组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 使用深圳市尚荣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LHOTSYS系列BS-3600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2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术后DVT发生情况比较[n(%)]
术前, 2组D-二聚体、FD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4 h时,研究组D-二聚体、FD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D-二聚体、FDP水平比较
术前, 2组APTT、P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4 h时,研究组APTT、PT、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手术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 2组患者t-PA、PAI-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4 h时,研究组t-PA水平高于对照组, 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手术前后t-PA、PAI-1水平比较 ng/L
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合并感染及休克等均是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发生DVT的主要危险因素[6]。相关研究[7]表明,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后活动受限,造成下肢血流滞缓,亦是引发DVT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高龄手术患者自身存在着器官组织系统退行性病变,机体血液高凝状态加上术后长时间卧床,极可能因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而引发DVT[8-9]。利伐沙班为临床新型抗凝药物,属Ⅹa因子抑制剂,可高选择性抑制并结合Ⅹa因子,从而阻断凝血瀑布反应路径,在抑制凝血酶产生及血栓形成方面作用明显,可单独用于DVT的预防[10]。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判断机体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D-二聚体水平异常上升,表明继发性纤溶性增强或凝血酶增多,故可将其作为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11-12]。另有报道[13]称, D-二聚体检测阴性者可排除术后DVT, 阳性者可视情况行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但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多表现为D-二聚体不同程度升高,故本研究联合FDP变化趋势判定术后DVT, 若D-二聚体及FDP水平均异常升高,则需警惕DVT发生[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24 h时D-二聚体、FD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PTT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范围为25~37 s, 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24 h时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为凝血酶原时间,可用于监测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 PT异常降低则提示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16]。FIB可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水平降低提示纤溶亢进[17]。本研究中,对照组术后24 h时FIB水平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纤维蛋白原过度分解、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的同时,患者出血风险增加。t-PA、PAI-1均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至血液,为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物质。t-PA可刺激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并促进FDP降解,而PAI-1为t-PA抑制物,二者平衡状态可维持血液正常流动,失衡后则易导致血栓形成[1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t-PA水平高于对照组, 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纤溶-抗纤溶失衡状态明显纠正亦是利伐沙班溶解血栓的重要机制。本研究中, 2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研究组3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DVT事件,考虑可能与样本选取数量有关,后续研究将增加样本量并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论证利伐沙班对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后DVT发生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利伐沙班应用于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DVT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