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这是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写的一句话。可见,金元时期,中医界十分盛行补益之风,无论什么病证,医生都喜欢使用补法进行治疗,而患者也习以为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喜补”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今,仍有很多人认为养生就是服用补品、保健品,“好补”之人一味地喜补、善补、用补,不仅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还造成了很多疾病的误治,危害甚广。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的创始人,他自幼聪慧,随父学医,中年即已出名。曾被金代皇帝诏为太医院御医,后因不满官场繁文缛节,辞职回归故里,过起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的生活,授徒著书,治病救人。他是一位性情耿直的医生,从来不会人云亦云,反对不顾病人生死,一味用补,提出“治病当论药攻,养生当以食补”的原则,临证善于使用汗、吐、下等攻邪方法,对当时滥补成风可谓拨乱反正。此外,他还倡导通过饮食疗法来养生。
“汗”“吐”“下”攻邪三法,就是通过发汗、涌吐、攻下的方法使得邪气排出体外。攻法虽然不似“补法”一样为大家所熟悉,但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些方法。例如,感受了风寒,大家都知道喝点姜丝红糖水,为的就是发发汗,好得快些;如果吃多了食物,消化不了,吐出来很快就会好了;如果是吃坏了肚子,或者受了寒气,会腹泻,这也是身体在自我保护,有助于邪气排出。张从正强调,如果“邪气”未除,盲目滥补,就往往是“以粮资寇”,反而使正气受损,病情加重。这对于今天有的人以“补”为时尚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当然,张从正也不是一概排斥“用补”。他认为,只有在“纯虚无实”的情况下可以“补”,并且把“补”和“治”结合起来,治中有补,补中有治,而且强调最好的“进补”就是食补,即食物疗法。如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使用的“无比山药丸”一方,药物组成中的山药、山萸肉、五味子、茯苓等均是药食两用的食补佳品。此外,张从正常常用饮食辅助人体正气,例如对于痔疮患者,他指出可以多食用一些菜羹或菠菜等具有通利肠胃作用的蔬菜;对于脾胃有热、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的患者,可以适当食用西瓜、梨等清热滋阴的水果。
这里也为大家介绍一款具有养生作用的山药健脾粥:生怀山药150 克,洗净去皮,切块备用;莲子肉10 克,洗净备用;粳米150 克,淘洗干净。先用粳米、莲子煮粥,半熟时放入山药块,粥熟放温即可食用。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常用治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莲子肉补脾止泻;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此款粥品具有健脾、行气、消食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倦怠乏力、四肢酸软、食欲不振、肺虚久咳、肾虚遗精、心悸盗汗以及糖尿病、消化不良等病证,对脾胃虚弱的老人、儿童尤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