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扎提古力•阿不力米提 热依拉•巴吐尔
摘要: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与集束化护理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9月-2021年8月本科接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患6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集束化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氧分压等指标。结果:针对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和氧分压,研究组干预后分别是(40.05±3.96)mmHg、(91.34±8.25)次/min、(87.63±5.74)mmHg,优于对照组(46.68±4.72)mmHg、(96.73±9.11)次/min、(71.59±5.13)mmHg,P<0.05。结论: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利于身体指标的改善。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氧分压;原因
目前,医院在对危急重症病患进行治疗时,一般会采取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方案,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降低死亡风险,但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这种并发症[1]。相关资料中提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并能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增加患者痛苦,提高住院费用[2]。为此,医院有必要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患进行护理的力度。本文旨在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与集束化护理的使用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9月-2021年8月本科接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患6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纪在25-80岁之间,平均(59.68±4.26)岁;机械通气时间在4-26d之间,平均(13.68±1.25)d。对照组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纪在26-80岁之间,平均(59.97±4.03)岁;机械通气时间在4-27d之间,平均(13.95±1.31)d。2组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常规护理:体位指导、病情监测与用药干预等。研究组配合集束化护理:(1)上机前,仔细检查呼吸机性能,确保过滤膜和过滤网均更换过,并对湿化器水位进行调整,检查电源是否稳定,呼吸机是否消过毒。(2)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防止误吸。选择温湿交换装置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对于通气时间超过72h的病患,需及时对其声门下分泌物进行清除,同时予以吸痰处理,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3)强化日常巡视力度,严密监测患者各项体征,若有异常,立即处理。注意观察患者情绪,若患者存在强烈躁动的情况,可予以其适当的心理辅导,若心理辅导无效,可遵医嘱对其施以镇静治療。按时对患者双下肢进行被动活动,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使用肝素。(4)做好患者呼吸功能的检测工作,对于呼吸指标均恢复正确且有拔管指征的病患,可及时拔管,以提高其生理舒适度。严格限制每次探视者的人数及探视时间,以免感染。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室温在24-26℃之间,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每日对空气进行2次消毒,对地面进行3次消毒。
1.3 评价指标
检测2组通气前与撤机后1h的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和氧分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SPSS20.0,t对计量资料( )检验,χ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针对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和氧分压,2组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 讨论
若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将会使患者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的风险增加30-50%,可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害性有多大。相关资料中提及,老年患者通常存在较大的基础疾病,且其身体素质也较差,容易感染细菌,进而增加了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对于意识障碍者而言,其咳嗽与吞咽保护性反射能力丧失,不能将呼吸道中的分泌物自主排出,容易给细菌的滋生提供有利条件;危重症病患通常需要接受诸多的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等,使得其机体屏障保护功能降低,免疫低减退,使得其更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3]。集束化护理涵盖以人为本理念,可从环境、体位、呼吸机、日常巡视与呼吸功能检测等方面入手,对患者施以专业化的护理,以促进其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改善预后[4]。此研究,在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和氧分压上,研究组干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用集束化护理,利于病情的恢复,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翠玲,胡杨,耿苗苗,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实施不佳原因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9,34(13):63-65.
[2] 李丽萍.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41-43.
[3] 肖国蓉.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 健康必读,2019(18):162-163.
[4] 唐雪梅,唐翠. 集束化护理对COPD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J]. 养生保健指南,2019(4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