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敏
摘 要 为切实提升重大病虫防控能力,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各地积极鼓励发展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在此背景下,梅州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精神,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理念,构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介绍了梅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现状,分析了制约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因素,并提出6项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推动梅州市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植物保护;社会化服务;农业经济;广东省梅州市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08
1 梅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现状
梅州市是广东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大市,下辖2个区、5个县和1个地级市,拥有耕地面积1 683 km2,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茶叶等,同时有脐橙、金柚、蜜柚、金橘和夏橙等主导产业水果,是广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近年来,随着梅州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病虫害防控力量明显不足,因病虫防控失时、用药不当导致农作物减产等情况时有发生。在梅州市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构建完善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梅州市共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299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35家,总机械装备数4.85万台,日作业能力1 240 km2,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5%。虽然梅州市的植保社会化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其服务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明显滞后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
2 制约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的因素
植保社会化服务在病虫害防治、节本增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推广,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金扶持力度小
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不足是导致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滞后的重要因素。虽然2010年梅州市政府增加了植保机械的补贴力度,使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0.08%,同时给予各植保专业合作社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但受梅州市财政偏紧的限制,项目资金扶持力度较小。再加上专业化服务组织自身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经过多年的发展,植保服务组织的植保机械老化,未能得到及时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组织的作业能力,也成为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滞后的主要因素。
2.2 统防统治意识薄弱
梅州市各县区仍采用传统农村经营种植模式,对于病虫害仍习惯于单家独户进行小面积防治,对植保专业化防治的优势认识不足。种植户在防治过程中对用工成本考虑甚少,对于专业化统防统治依旧处于“等、靠、要”的阶段,且难以接受自己出资,统防统治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统防统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进一步影响了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2]。
2.3 服务成本高,效益低
由于梅州市處于山区,地势崎岖,户均种植面积相对偏小,且田块分散,农业种植不连片,且种植品种不相同,无法开展大规模的专业化防治,导致专业化防治成本增加[3],也影响了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未考虑病虫害机械化防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使用大型植保药械施药的难度,相应也增加了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成本。以水稻病虫害防治为例,每公顷一季的病虫害防治农药成本约800元,工本费约400元,农业机械装备燃油费、维修费和折旧费约85元,总计专业化防治成本1285元。倘若种植户支付专业化防治费用为每公顷1600元左右,专业化防治组织单位利润只有315元,如果植保专业组织某个环节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现持平或亏损经营。
2.4 工作繁杂,工作量大
在农业市场开放背景下,梅州市农作物品种繁多,尤其是水稻,有迟熟中粳、早熟晚粳、杂交籼稻等几十种类型;种植户采用的水稻栽培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直播稻、机插稻、抛栽稻等,这就导致相邻田块的水稻栽培方式、生育期都存在差异,因此,在统防统治的配水、配药、田间施药等方面也存在不同,防治工作量大。由于梅州市多以小规模种植为主,专业服务组织与种植户确立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时,订立服务合同的工作也十分烦杂。这些也是导致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滞后的原因。
2.5 技术力量薄弱,运营风险大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环境、药剂、防治技术、防治时间等是影响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由于梅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起步晚,在药剂使用、防治技术、防治时间等方面缺少相应的植保社会化服务责任评估指标,社会化服务技术力量薄弱,在防治服务过程中常出现用药不对、施药手段落后、施药时间偏晚等问题,影响防治效果,增加防治成本,甚至出现药害,与“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相违背,防治风险较大[4]。此外,调查发现,梅州市的作业机手年龄普遍偏大,而病虫害防治期间多处于高温天气,机手容易发生中暑、蛇虫咬伤等事故,增加了统防统治的运营风险。
2.6 人员雇佣困难
随着梅州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孺为主,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雇佣人员比较困难。据统计,梅州市现有的操作机手有60%以上属初中文化,文化底子薄,平均年龄约55岁,在专业化防治过程中,专业技术水平低、作业反应慢,严重影响统防统治服务效果,进而影响了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
3 提升策略
通过上述对梅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滞后因素的分析,通过总结工作经验,从以下6个方面总结了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策略,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实施植保社会化服务是防控重大病虫害、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重要措施,为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是提升统防统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颁布,梅州市政府也要加大植保基层专业化服务新体系的支持力度,增加对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设置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植保机械的配备及其他专业化防治项目,同时还应对植保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予以税收、信贷、服务等政策方面的优惠,促进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
3.2 扩大宣传,提高广大种植户认识水平
为有效提升梅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应通过扩大宣传等手段引导种植户积极参与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广大种植户对专业化防治的认识水平。通过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公共媒体形式,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优点及必要性进行宣传。如在梅州市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梅州日报》中,设置专题栏目宣传报道病虫专业化防治专题;还可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召开现场观摩会、防效评估、技术人员下乡等形式,向广大种植户普及植保专业化防治知识[5]。通过一系列宣传普及,让广大种植户真正认识到植保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优点,引导广大种植户自觉接受并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化防治,促进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同时,还可在专业防治过程中引导防治组织拓宽服务项目,推动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3 开展多元化服务,提升植保服务组织效益
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下,成本高、效益低,不利于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长期发展。为提升梅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其社会化服务范围除农业病虫害的防控外,还可开展如土地深耕、机械播种、配方施肥、机械收割、粮食储存等服务,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植保服务组织效益。以梅州市梅县区某植保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服务内容包括了土地深耕、机械播种、配方施肥、机械收割等多项植保专业化服务,年累计植保专业防治服务面积达
35 km2,年盈利达110.25万元。通过开展多元化服务,延长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链,为种植户提供全过程的植保专业化服务,还提高了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在全市推广作物宽幅播种、预留作业带,调整水稻、茶叶及主导产业水果等作物的栽培模式,确保适合植保机械化作业,降低统防统治成本。
3.4 加快土地流转,统一作物布局
为解决梅州市土地分散经营及作物品种多样化导致相邻田块的栽培方式、生育期不一致等问题,应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土地流转、统一作物布局。通过土地流转,促进种植大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合作,将耕地向少数人集中[6];统一作物布局,能有效扩大种植规模或连片种植,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大型喷药机械作业,提高植保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防治效果和服务层次。
3.5 加大植保科技的投入力度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梅州市在植保社会化服务中应加大生态调控技术、“三诱”(光诱、色诱、性诱)技术等植保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关农业部门应指派技术专员参与技术交流与探讨,积极学习植保新技术、新思维,优先开展本市主要农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及简单实用新型植保技术的研发。重点研发或引进植保数字化计算管理软件,建立可视化病虫害防控和重大病虫害检测预警平台,从而实现植保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7]。梅州市农业机械协会调查研究发现,本市仍有部分植保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使用老式低效、“跑冒漏滴”手动喷雾器,导致机械作业能力低,防治效果差。因此,需加大植保机械购买的补贴力度,采取以旧换新的形式更新合作社植保机械,提高新型植保机械的普及速度,尤其是高性能新式喷药器械的普及,可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3.6 培养植保技术骨干,提高服务质量
植保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植保人员在统防统治过程中,不仅要正确使用药剂,同时还要正确掌握施药时间、用药量及植保机械的操作和保养等知识和技能。为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确保统防统治效果,需加大对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植保人员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植保器械使用及维修等植保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植保人员的综合技能素质。所有植保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不断规范植保社会化服务行为。同时,应加强植保专业合作社与植保部门的信息沟通,确保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及时性、科学性,有效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效果。此外,还应加大对病虫害分析检测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推动植保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8]。
4 结语
综上所述,植保社会化服务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新型病虫害防治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还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但在发展过程中,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必然会遇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广大农业工作者不懈努力,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扩大宣传、开展多元化服务、加快土地流转、统一作物布局、加大植保科技的投入力度及培养植保技术骨干等方面对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超.浅析梅州市农业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的融合[J].农业与技术,2019,39(22):68-69.
[2] 姚亚非.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与意义[J].吉林农业,2018(18):70.
[3] 楊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现状、做法及发展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2):62-65.
[4] 柳意能.长沙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与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传播,2010(16):102-103.
[5] 王泽秀.基层植保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2):93.
[6] 王晨阳,王松柏,冯金春.滦平县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 构建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4,18(1):95-98.
[7] 陈永明,林付根,王凤良,等.盐城市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的体会[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2):41-42.
[8] 曾庆亮.植保专业化防治对粮食安全的作用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0(11):5-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