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①》施行以来,汉语拼音教学成为学生认字和拼读的重要方式。该方案成功将表意文字进行系统化的注音,大幅度地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率。不过《汉语拼音方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例如“y”和“w”的误解,“ü”和“v”的关系;“e”和“ê”不做区分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惑;“i”在教学中不作细分等,这些问题在如今的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已久,亟待解决。只有彻底掌握《方案》中的系统理论,并且将模糊的概念进行界定和修正,才能在日后的汉语拼音教学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语言学;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方案》基于大众推广的需要,将汉语字母化,音符化,极大地降低了教学难度,促进了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推广和普及[1]。但是《汉语拼音方案》由于进行了系统的简化,导致部分音符的使用归并。由于汉语拼音受众年龄小,他们智力相对不成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较弱,而《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简化极易让儿童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汉语拼音方案》需要注意调整固有的教学思维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更好地促進拼音教学的效果。
一.“y”和“w”的误解
《汉语拼音方案》中分有声母表和韵母表,在小学拼音教学课上,教师基本都将拼音简单分解为“声母+韵母”的形式:拼音开头是辅音声母,辅音声母后紧跟韵母。教师授课时表明,单读“y”与“i”,“w”与“u”的时候是无法通过音色直接区分的,为了起到区分作用,将其读作“大y”“小i”“大w”“小u”。在课上教师往往通过声韵合拼法②带领学生认读“y”和“w”,实际上“y、w”的作用只是使音节界限分明,起隔音符号的作用。然而在小学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于这此的解释说明,这就给学生造成了“y”和“w”在拼音中是辅音声母的理解[2]。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规定,“y、w”是“i、u”的改写,并不能充当辅音声母,当以“i”或“u”开头的复韵母或鼻韵答母独立成音节时,为首的“i”或“u”改写成“y”或“w”。故“烟”的实际拼音是“ian”,“温”的实际拼音是“uen”,两者均是无辅音声母的零声母音节。
在收集的100份样本中,81%都认为“y”和“w”是声母。因此,在教学中“y”和“w”的问题往往在教学中一笔带过,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y”和“w”是声母。
因此,教师应当及时说明对零声母音节拼写的相关规定:凡是以“i”“u”“ü”开头的零声母音节,需一律在前面加上“y”“w”。“y”和“w”并不是辅音声母,而是作为半元音而放于音节开头,起到隔音的作用。
二.教学中“e”和“ê”不做区分
“e”是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ê”是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然而在《汉语拼音方案》中,把“ê”作为“e”的变体。由于简写形式的存在,“ê”在教学过程中统一用“e”来代替。这就直接造成了“ê”和“e”在教学中不作区分的情况,容易造成误导。“ê”极少单独使用[3],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最终只以注解形式出现,鉴于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性,故其在教学中基本忽略不计,而是用“ai”代替“ê”[4]。
在100份数据样本中,有60%的人存在着“饿”字的拼音中的“e”和“月”字拼音中的“e”发音不相同的困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有效地向学生通俗易懂地介绍“ê”的存在。
有学生会提出疑问,“e”的发音是“饿”,“i”与“e”相拼是拼读不了的,为何却能拼读出“叶”音呢?在教学中,爱思考的学生分析“ie”和“yue”的音节,怎么可能分析出其中暗藏着“ê”呢?实际上,这是由于在普通话中“ie”和“üe”不存在,“i”“ü”只与“ê”相拼,故“ê”可直接简写成“e”。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不理解,最终只能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虽说ê的使用频率低,但是它能够自成音节。因此ê理应列入韵母表中,并在拼音教学中做到明确地区分。或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将“ê”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作为课外拓展,易于学生理解。
三.关于三个“i”的教学区分
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i”并未收录,而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儿童学习汉语拼音的难度,将三个“i”统一用“i”来表示。然而“i”的读音是“一”音,为何能与“c”合拼为“次”音;为何能与“ch”合拼为“吃”音?《汉语拼音方案》把这三个“音素”归成了一个“音位”,是为了实现音位互补归并、节省字母用量,100份数据样本中,认为“i”只有一种读音的占比为49%,两种读音的占比为29%,而这两种都是错误的选项。有62%的人在汉语拼音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未对“i”“e”中的细节进行区分。
这充分说明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师并未向学生讲解,学生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并不能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系统掌握《方案》以及国际音标③,结果导致学生将三者全都看成与“i”一样的齐齿呼韵母,这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懵懂状态。
即便教师在拼音教学过程中引入了“i”三者的区分,学生并不能立即理解不到位,最终造成模糊印象。而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进行适当的课外趣味拓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进行浅显的解释,让学生注意区分,效果会更好。
四.“ü”“v”的关系问题
“吕”的正确拼音形式是“lü”。然而“ü”是一个德语字母,英文字母中是没有“ü”的。由于美式键盘上没有“ü”键,考虑到美式键盘上恰好有一个“v”键闲置,各大输入法纷纷把“v”作为“ü”的替代。于是“吕,绿,旅”都打成“lv”,由于人们的语言知识储备的有限,不少人误以为“吕”的拼音就是“lv”。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v”实际上是一个辅音声母,比如北京方言中的“万”就读做“van”。“lv”只是一种键盘输入的妥协做法,从来没得到过语言学界和相关国家机构的承认,这让小学生学习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和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电脑的广泛普及,汉语拼音教学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故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在介紹“ü”的同时,也应介绍在拼音输入法中“ü”的替代符号——“v”,引导学生及时区分。
五.本音和呼读音之分
呼读音,是指由于普通话语音声母的本音并不响亮,为了称说和教学的需要,使得学生容易辨别和掌握,就在辅音声母后面加一个元音来呼读,这就是声母的名称音,也叫教学的呼读音。而辅音声母的实际发音基本音,需要去掉后面所加的元音。
在实际考察中笔者明显发现,教师将辅音声母的发音以呼读音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例如“b”念作“bo”、“f”念作“fo”、“j”念作“ji”等。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强调这是呼读音,而导致了学生误解为辅音声母的实际读音就是呼读音的读法。当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这一固化思维,对于日后深入学习会造成较大困难并且难以更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呼读音的易理解优势,又不能忽视辅音声母的实际读音的教学。教师要在拼音教学中注意强调呼读音和实际读音的区分。
六.汉语拼音复韵母省写原则
韵腹是指复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也叫主要元音,位于韵头和韵尾之间。汉语拼音中共有十三个复韵母,其中iou、uei,前面辅音声母合成音节的时候,写成“iu”“ui”。例如:“niou(牛)”,“zuei(最)”写成“niu”和“zui”。此外,“uen”省略为“un”,诸如“luen(论)”写成“lun”。
省写后固然音节变短,书写更简单,更容易学生记忆。但是将中间最响亮最明显的韵腹省略,与实际音值不符,在教学中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反而适得其反。此外,《方案》规定,调号要标在韵腹上,即主要元音上,韵腹被省后,标调号就无从下手,只能被迫标在最后一个元音之上。i、u两个元音,在不同的情况下,调号位置并不一致,如若没有进行及时区分,极易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混乱。
因此,小学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引入省写规则的简单介绍反而能让拼音教学更加有序自然,并易于学生理解吸收和应用。
七.结语
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推行至今,其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为我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中的拼音教学的需要,必须将教学中的部分细节进行合理调整并加以强调,才能在让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拼音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5~33
[2]颜红菊.《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解读与教学解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01),30-34
[3]包洪鹏.现代汉语中e与o的分合取舍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 (06):101~104
[4]王一冰.《汉语拼音方案》改革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30(06): 3~78.
注释
①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
②声韵合拼法,汉语拼音教学法之一。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同声母相拼。g
③国际音标:是一套用来标音的系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由国际语音学学会设计来作为口语声音的标准化标示方法。
作者简介
王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本文受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史艳锋资助。本项目系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19 032012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