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虹 白慧玲
〔摘要〕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多元文化汇聚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价值意蕴丰富,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及民族文化融合价值等方面。因此,加强对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研究,开发利用云冈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提炼其文化遗产价值,有助于发展云冈旅游、弘扬云冈文化。针对目前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所存在的,如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不完善、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总体规划设计尚在初期、文化遗产开发与产业化运作尚未成熟、缺乏文化遗产活化的专业人才等问题,就要从文化遗产本体活化、观赏者活动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等方面探讨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从而实现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文化遗产活化;文化遗产价值;活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6-0106-05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基于旅游活化视角下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探析”(2020YGZX054),主持人兰晓虹。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遗产活化(Heritage Activation)最初源自于对文化遗产商品化的思考,它是激发文化遗产资源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把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实现活态传承的目的。目前,文化遗产活化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认可,Ashworth(2009)指出,文化遗产的活化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遗产在当地旅游中扮演着很多角色,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行业本身、作为一个地点因素、作为一个元素,在地方营销和附近再生;Marcelo(2011)指出,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艺术工艺品,为了更好的对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应该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我国学者吴美萍(2005)认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不能基于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要宣传、培养文化遗产,从普通群体来营造动态利用、静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文化遗产氛围;喻学才(2010)指出,遗产活化在于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产品但又不影响其保护与传承,也指明遗产活化有遗产本体和观赏者活动两方面。文化遗产的活化方式丰富多样,但旅游是其中最有效的活化方式,旅游活化是通过对历史地方、历史场景、更广泛的文化遗产进行更好呈现,是副作用最小的保护发展,也是最好的遗产活化方式。合理的旅游开发能保护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也有助于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
云岡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记载着鲜卑族发展壮大的历程,也记录着北魏王朝推进宗教社会化和“人神合一”的历史,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石窟雕凿风格,对我国石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具有其他早期石窟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云冈石窟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提炼遗产资源文化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弘扬与利用,是研究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目的,而旅游活化利用也是实现云冈石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价值
石窟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区的人民意识形态与宗教观念的体现,而这些抽象的观念是通过石窟造像的有形实体表现出来的,故而也反映出物质文化。云冈石窟既是公元五世纪中国北方社会的缩影,也是北魏王朝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心态、民情风俗的忠实记载,评价云冈文化价值,也就是从其“文饰”的水准,探讨其对文明的贡献。
(一)历史文化价值
史书虽然对北魏历史文化等有一定记载,但语焉不详,而且缺乏关键实证以示其状,云冈石窟可为北魏的实物史卷和形象史碑,将北魏时期的政权形制、经济发展状况、文化风格等形象地纪录且保存下来,蕴含着从拓跋远祖至北魏末期的丰富思想意识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通过其佛教形式来剖析其史学内涵,是名副其实的北魏历史博物馆。
(二)宗教价值
鲜卑族的原始宗教尚未有明确的史实记载,但他们在南迁途中逐渐接触并崇信佛教与道教,经历太武灭佛与文成帝复法两大时期,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鲜卑族的宗教选择。可以说,云冈石窟的宗教内容既是佛教的,也是鲜卑族的,同时也清晰地展示了佛教汉化过程。从石窟为坐禅,到坐禅与观佛并举,再到观佛的发展变化,窟内佛像布局的变化与社会背景、政治元素的加入,也使得佛教特征明显纷杂社会化,因此,云冈石窟对于我国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艺术价值
云冈石窟艺术集中于石雕工艺,石雕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达到空前兴盛,而云冈石窟的石雕工艺无论从形象的角度或重叠的层次、立体造型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富于内心表情的形象的创造,包括衣褶、飘带以及背景中的树木、动物(鸟兽),都成功地运用了装饰性的处理手法,更衬托出佛象面部表情的生动效果,这种大写意的手法,寓粗犷豪放于凝练,寓精细纤巧于洒脱,既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又有本土文化的特色,更有北方民族的气质与创造,使石窟特征进入全石化的完善阶段,形成独创的“云冈风格”,这种风格不仅表现在雕刻技艺与造型结构上,还依托于民族精神与审美意境上,其艺术价值是划时代的。
(四)美学价值
云冈石窟以其雕刻艺术而闻名,其雕刻是秦汉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吸纳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云冈所独有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同时,云冈石窟也影响了后世的隋唐艺术,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石窟融合了拓跋鲜卑的豪迈与质朴、汉族文化的典雅和温和与中亚文明的神秘和稳健,创造出了独特的云冈艺术之美。
(五)民族文化融合价值
云冈石窟群里佛教以及建筑、服饰、装饰纹样、音乐舞蹈等多题材的梵相雕刻,所包含的印度、波斯乃至希腊艺术因素,正好印证了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乃至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交融。从建筑艺术上看,云冈石窟以融合东西、贯通南北的鲜明的民族化进程为特色,在石窟构建中独树一帜。如第九、十窟(双窟)前殿呈八角形的露明通顶石柱,柱面上刻着十层千佛像,柱下须弥座置于柱础上,柱础为大象或雄狮承驮,柱身外面雕刻及柱础部分虽已风化,但可看到其表现的建筑元素,既有欧洲艾奥尼柱头,也有中式的人字拱,反映了东西方结合的云冈艺术特点。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的装饰花纹多以夔龙纹、饕餮纹等动物纹饰为主。而云冈石窟中的装饰纹样,大多为佛教东传及通过商旅贸易途径由异域传入的植物纹样,这种多民族艺术风格在云冈石窟中的全面深入互鉴与融通,也是云冈文化得以绵延的重要基石。
三、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不完善
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摒弃部落传统,重用汉族士大夫,接受中原统治方式的政治革新,到逐步实现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经济变革;从高鼻深目、襞褶厚重、浑厚纯朴的异域情调,到褒衣博带、瘦骨清像、富丽堂皇的佛国世俗化的造像表达,实现了文化上的开放自由与兼容并蓄,云冈石窟的59000余尊佛龛造像是鲜卑文化的实物史卷。但是,由于数字化技术应用时间较短,云冈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尚在初期,目前仅对现有资源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研究,尚未对可用于传承活化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挖掘。同时,线上展示手段单一,缺乏三维立体的动态展示与人机互动。因此,应分门别类、全面详尽的建设云冈文化数据库,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库。
(二)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总体规划设计尚在初期
目前,我国关于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开发利用在类型与模式上日益多元化,但是对于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活化利用规划研究尚未形成,并且主要集中于开发价值、原则、方法、案例实证和影响等方面。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是国内专家学者未更多涉足的领域,可供云冈石窟进行文化遗产活化的理论依据更是空白,可见,依据精准的市场分析与定位,做出相应的产业选择与业态组合,进行全产业链覆盖的总体旅游规划尚未形成,这就造成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操作指南。
(三)文化遗产开发与产业化运作尚未成熟
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可以视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一种融合。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本体,也可以使得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文化精髓得到传承和发展。多年来,云冈石窟旅游开发一直以文物保护为主、经营为辅,相关部门市场意识模糊,管理权、经营权属相互交织,旅游产品开发虽然初具规模,客源市场逐渐形成,宣传力度也在加大,但仍存在本体利用较浅,文化内涵发掘浅显,旅游体验方式单一,云冈文化IP尚未塑造成形等问题。因此,亟需组建专业化、具备投资能力、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文旅集团,进而深入挖掘隐性文化,延伸文旅产业链,形成文化导向下的综合旅游產业开发构架。
(四)缺乏文化遗产活化的专业人才
通过活化文化遗产,可以增强遗产本体的可视性和观赏者活动的体验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强烈需求。而这种具有沉浸式体验特征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仅仅需要旅游产品设计者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还需要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科学素养与跨学科知识,但目前我国高校没有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和特定教育方向的文化遗产专业,仅部分院校在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下设文化遗产方向。这造成了兼具文物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特点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这不仅仅是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中的一大痛点,也是我国旅游业在文旅融合大势下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四、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
云冈石窟的历史、宗教、艺术、美学等文化价值,既有石窟文化的共性,又有云冈石窟的个性,充分提炼这种文化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让静态的传统文化在旅游产品中活化成为关键。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主要理念可以理解为在保护和保存的基础上,增加文化遗产的可视性,利用商业化的形式,将文化遗产与游客共享,在可持续旅游开发利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将文化价值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文化遗产本体活化、观赏者活动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是旅游活化的几种主要路径。
(一)文化遗产本体活化路径
本体的活化,也就是在保护遗产本体原真性的同时通过建造博物馆、实物陈列等集成相关历史信息,以满足游客观赏思考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更为遗产本体活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云冈石窟博物馆。依托云冈石窟打造云冈石窟博物馆,陈列云冈石窟相关实物、图版文字、绘画、模型等,多角度地突出云冈石窟文化内涵;实物展品以云冈石窟窟前和山顶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主,既有北魏洞窟坍塌脱落下来的精美石雕残件,也有反映北魏、辽金时期云冈寺院的生活用具,展品丰富,特色鲜明。与此同时,把云冈石窟周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云冈石窟文化产业链。要充分利用云冈石窟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佛教文化、边疆游牧文化、服饰装饰、音乐和雕刻艺术等资源,与云冈石窟周边众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云冈石窟文化艺术长廊,加快形成区域旅游资源集群效应,使云冈石窟景区更具有影响力。
2.数字化活化。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活化可以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将云冈石窟现有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再包装,运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文化遗产的故事,并将静态死板的文化遗产多角度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受众的热情。同时,云冈石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展示云冈盛况,甚至可以让游客与虚拟古人互动,使得游客“穿越”到北魏时代。此外,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活化要坚持原真性原则,要以恢复文物原貌为目的,增加文化遗产的可视性与美观性,增加云冈石窟的生命活力。在云冈石窟景区建立符合自身文化价值的虚拟考古体验博物馆,馆内以考古内容为主,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让游客主动进行文化价值的获取。云冈石窟虚拟体验博物馆的建立,能够让游客亲身体验云冈石窟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开凿,体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和一个王朝的兴衰历程,这样不仅能够给游客带来相应的文化价值体验,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给云冈石窟景区和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云冈石窟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加持续健康的开发。
(二)观赏者活动活化路径
让游客穿越时空长廊与遗产对话,对遗产核心信息进行高效体验也是遗产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1.佛事活动+心理旅游。佛教文化十分注重“心”的修炼,保持内心的平静祥和,在很多方面与心理旅游的目标相同。因此,作为一处佛教旅游景区,景区方可以组织开展参禅活動,帮助游客修身养性,或者请佛教高僧定时为有需要的游客讲经说法,以排解其心中的困惑和忧虑。
2.历史故事+歌舞+音乐。云冈石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北魏时期开始,在千年的时间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云冈乐舞。调研发现,云冈石窟目前有24个洞窟中雕刻有音乐图像内容,现存乐器雕刻28种、500余件,乐队组合60余组,很多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舞蹈在这里有所传承。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云冈石窟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者雕刻内容,以具有云冈特色的舞蹈、乐器或者戏曲形式进行演绎,古今结合,融会贯通,创造出游客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
3.组织大型佛教节事旅游。云冈石窟以佛教为主,而佛教中根据佛与菩萨的出生成道等重要节目设立了大量的节日,如浴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等。首先,依托云冈石窟的佛教资源,景区可以根据其传说故事和礼仪习俗举办节庆活动或者佛教交流活动。如浴佛节,可以先安排讲述佛诞的故事,让游客了解浴佛节的由来。其次,举行恭迎佛像、安座沐浴、祝圣绕佛、回向皈依等佛教仪式,可以让游客观看和参与进来,之后组织参观佛教文物、佛教用品,突出佛文化的氛围。最后,邀请游客体验佛教徒的生活,或者参与布施、放生等活动。
4.开展考古模拟活动。云冈石窟作为历史景观,景区内的考古遗迹并不罕见。除了石窟群之外,还有古车辙印、北魏河坝、云冈上堡等,这些都展现了云冈石窟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云冈石窟景区可以推出模拟考古活动,设置一个仿真场景,比如,某个洞窟的发现,让游客利用考古工具,随着考古人员的讲解和示范,在小心翼翼的发掘中体会到“寻宝”的快乐。参与其中不仅能学到历史知识和文物知识,也能让游客感受到到考古的趣味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
云冈石窟的主体工程是北魏皇家工程,所体现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但是其后民间工程的进入,也明朗地反映出民间意识形态。如汉文化影响下的命定论与变化观始终矛盾的统一,在民众中表现为五德终始的统序观念、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七世父母的家族观念、往生极乐与寄托未来的观念等民俗文化,这种文化通过胡乐、幢伎、杂技等造像鲜活地表现出来,也反映出北魏时期汉民众与鲜卑民众民族融合的新的民俗文化艺术,对它的活化也将使我们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1.文化内涵活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论游客还是当地居民对于云冈石窟的非物质文化的感知度普遍较低,为了契合当今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使云冈石窟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精神得以传承,本着重视保护文化的原真性,深入挖掘云冈石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着重场所精神继承而非石窟雕像本身,对云冈石窟非物质文化进行形式、题材、科技活化,实现护用并举。比如,以生动体现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乐舞雕刻和百戏杂技雕刻为元素开发,融合文化与潮流的音乐剧、舞剧、戏剧等,设计本土文化情感连接,以可视化项目展示多元的云冈石窟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以视觉与精神的震撼与享受,展示作为文化持有者的知识与精神价值,从而达到传承与保护的效果。
2.项目体验活化。“非物质”的特殊性使旅游活化中最主要的立足点就是体验,旅游项目是旅游者身临其境感受或参与的资源集合体,面对大众个性化的需求,云冈石窟的旅游项目设计也应该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参与性,而不只是单纯的观光游览。基于此,云冈石窟可以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合理设计活动,加强游客参与,彰显故事性和体验性。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旅游活动,进行舞台场景演出,再现历史事件;模拟考古活动,加强游客体验;开展佛事活动,扩展节日旅游产品等。只有将云冈石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有趣的互动内容相结合,才能使游客得到更真实的更有活性的历史旅游体验。
3.文创产品活化。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要有当地文化的因素,也要与游客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内涵性与生活性的融合,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融入其中,才能激发云冈文化的活力与潜力。除了传统的玉雕、煤雕佛像以及佛珠、手串、木梳等文化旅游产品,也可以将忍冬纹等纹饰以及云冈石窟的雕刻形象、建筑形象等元素与现代的设计元素相结合,设计出一些古今结合的文创产品,注重产品的便携性,如玻璃水杯、手袋、小时钟、笔架等,构建云冈石窟特色文创产品开发体系,让云冈文化在产品中展现新的生命力。
总之,目前,云冈石窟旅游产品开发初具规模,客源市场逐渐形成,宣传力度也在加大,但仍存在旅游产品缺乏多元化与体验性、文化内涵发掘浅显、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云冈文化资源,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把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旅游开发中提升文化内涵,探讨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的路径和方法,将旅游参与和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相结合,将动态的历史与静态的石窟相结合,让云冈石窟有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实现石窟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研究开发云冈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吴美萍.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陈肖月.文化遗产利用的多元化实践与创新型探索〔J〕.价值工程,2012(27):270-272.
〔4〕付晓东,徐涵露.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以安阳殷墟世界遗产开发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4(07):92-104.
〔5〕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05):16-20.
〔6〕赵一德.云冈石窟文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