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衬托”选择困境折射出的教学思考

2021-01-14 00:44赵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衬托对比实践

赵亮

[摘 要]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有些文本的句段在解读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涉及语文要素的学习,不同的理解又会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惑。如何在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对于指导教师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基于此,以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一课第5、第6自然段的“对比”“衬托”写法的选择为例,阐释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课型角度出发、从单元角度出发、从文本角度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以期能给一线教师在教学选择困境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对比;衬托;文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80-02

近日,笔者执教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一文,在对教材进行课前分析时,发现教学用书的“教材解析”中提到“第5、第6自然段写了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以各地美丽的月景,衬托出故乡月亮的美,表达了‘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可是在教学建议时又提到“成年经历部分,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进行自主阅读,感受作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家乡月亮的喜爱,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同时,在教学用书中,“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第2题再一次列举了第5自然段的句子,并明确提出了“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的要求;而针对本题学习,统编教材执行主编在进行五年级教材培训时,特别提出本题的句子运用了高超的修辞手法——“衬托”。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理解,笔者在此处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也结合“对比与衬托”的定义进行了仔细的推敲,认为此处作者通过写他乡的大月亮,来衬托作者自己心中的小月亮,从而体现自己的思乡之情,有主次之分;当然,如果从小学生的角度,他们如果理解为“用他乡的大月亮与心中的小月亮对比,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也是可以的。即使在实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对比”和“衬托”往往也会通用,二者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经过慎重地思考,笔者还是选择教学用书“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2题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如此选择,基于几个角度的考虑。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所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取舍,首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现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本课在选取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时,就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有的学习基础与知识储备的。因为统编教材是2019年才在全国完全使用,本届五年级学生在一至四年级时仍使用旧版人教社教材,在写作手法上学生尚没有学习衬托这一写法,学生也比较陌生。相反,对比的写法,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接触,而且有一定的了解,有了学习的基础。在笔者研究《月是故乡明》中“季羡林先生漂泊他乡看到月亮”及“朗润园赏月”这两段时,关于“衬托”与“对比”的写法也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关于这两种写法的异同,即使在中学生中也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目前不宜在此涉及过多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季羡林先生无论是通过写他乡的月亮,还是写北京的月亮,其目的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这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而不是牵扯过多的概念分析与区别。所以,教材内容的取舍,一定要基于学生现有的学情考虑,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水平和发展的需要,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教学目标精准定位,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科学执教,而不能拔苗助长。

二、从课型角度出发,重在实践

《月是故乡明》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选择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到本课的课型特点。正如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说的: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阅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正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还是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文本中去发现、体会,完成導读提示提出的学习要求。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学习要素是在四年级下册“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上册“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单元的“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属于在前面单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结合本课作为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循月悟情,秉月感怀,了解作者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把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学习季羡林先生的这样的写法。当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感悟到这种情感的表达的时候,教学目的也就达成了。因此,本课的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权力。教师利用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体会、感受,特别是学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他们更容易发现作者是通过大小月亮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中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教师在现阶段也没有必要硬性植入“衬托”这样的写法,更不能就此展开概念讲解,否则便会混淆了课型概念,把课堂主次颠倒,更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单元角度出发,相互统一

教师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整个单元要求,从整体单元训练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每一篇文本的特点,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单元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材料,切不可将每篇文本的教学孤立于单元整体之外,要同单元其他教学内容形成合力,方能发挥统编教材的最大效果。因此,当笔者课前研究《月是故乡明》这一文本时,在出现“对比”与“衬托”的选择困境时,反复研读了本单元的教材。本单元第一课为《古诗三首》,主要是让学生从古诗中体会童真童趣;第二课《祖父的园子》通过写景、叙事的具体语句以及课后链接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旨在通过具体的事例及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梅花魂》结合事例及细节,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平台”中,对以上的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词句段运用”中,分别选择了三篇文章的句段,让学生发现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即都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表达了对某个事物强烈的感情。在“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个句段,便是《月是故乡明》一文中季羡林先生漂泊他乡看到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描写的有关句子,也就是笔者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思想感情方法的有关句段。通过从单元角度分析出发,教学还是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因此,“衬托”这一写作手法还是不适合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当然,如果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说到此处作者用他乡的月亮,来衬托自己对故乡月亮的喜爱,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教师必然也要进行充分的肯定。

四、从文本角度出发,深入浅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要以文本为依托,从文本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间涵咏和触摸。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比较,自然能够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例如,本课教学涉及的“对比”与“衬托”问题,当我们走进文本,会看到作者是这样写的:“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如果从字里行间,学生一定会发现作者运用了“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比不上”这样的词语,透过这样的词语,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这里用他乡的月亮来和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这是他们最直观的感受与理解,也是他们自己最独特的学习体验。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当中有所阅读体悟的时候,哪怕这种感悟还不够深入,但只要有可取之处,我们也要珍视与肯定,因为这是学生自我发现、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有时候也要和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找到心灵的契合。如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既是古文字学家,更是语言学大师,在写作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月是故乡明》这一篇文章有他作为大作家的匠心独运,更是他真实情感的自然表达,他就是要告诉我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随着他年岁的逐步增加而愈发强烈,因此写他乡的月亮仍然是为了表现心中的那个小月亮。当学生真正透过文本去体会,当学生真的设身处地地从季羡林先生角度考虑的时候,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时,他们一定可以体会到这种浓浓的情感,也能自然表达出来,这就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语言文字间走几个来回,在与作者的心灵触碰中,让学生学有所得,深入浅出,这样更具有教学的价值。至于是采用“对比”还是“衬托”的方法,在现阶段还是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为主。至于更多的表达方式,相信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增长,也随着他们语言文字品评能力的提升,当他们到更高阶段时,他们终会得以理解与运用。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衬托对比实践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