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现
到石码
◎舒 婷
世上大约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以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可我虽然满月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一年比一年丰富细致。
沿海一个小小的渔镇,螺号吹出一股一股沁凉的晨雾。爸爸出差去了,临时租借的住房又潮湿又空旷,除了粗砺的石条窗透过几线光亮,再有就是那敞开着的小门,门前几级苔痕斑斑的石阶接上路面。可以看见几双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脚趾虎虎地张开,褐色的宽裤管带起腥味的风。鱼尾甩动的大箩筐辚辚地拖过条石街,到处是闪闪发亮的鳞片。
阳光渐渐炽热起来,石街像一条流动的火河。临时请来帮忙的渔妇靠在门框上,被正午的倦意侵袭,渐渐打起盹来。
妈妈的床缩在大房子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落下帆的小船,泊在荒凉的海边,涛声时高时低。突然一阵风,凉凉的(妈妈一直这样强调,而且声明她没有睡着),烛焰低抑,一个黑糊糊的影子隔着蚊帐撞往妈妈怀里。妈妈大惊,猛地撩起蚊帐,只见那渔妇靠在门框睡得正熟,一只黑猫蹭过她厚实的赤脚,一窜上了街。蜡烛快燃尽了,小小的火焰犹如一面小旗,飘动、展开、垂落……
我在那天下午出生,妈妈那天看见了什么,谁知道呢,但从此我便有了“精灵儿”的绰号。我那常在地方小报上发点歪诗的爸爸,抱着他的鬈发黑黑、肤色雪白的“精灵儿”,在花园回廊上大叫:“女神,我的女神。”尽管后来女神长成了丑八怪,但父亲对我的溺爱有增无减,原因也和我的“精灵”有关。走在街上专挑沟沿、栏杆走,和男孩子去钓鱼,上树,吊在龙眼树上偷嘴,都有我的份。妈妈遇事总和我商量,在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夸我也好,骂我也好,常是一声“精灵鬼”。
有一天我要填履历表了,妈妈告诉我籍贯要写泉州。什么?我明明出生在石码嘛!泉州我随爸爸去过,我一点儿不喜欢。籍贯在泉州是多么暗淡呀。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芽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哧哧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码头边泊着小小的渔船。透过船篷是红红的灯,看得见古铜色的脊梁护卫着一窝甜甜的梦,梦中的渔家孩子像黑鳗一样扭动着。啊,咸味的梦和大海息息相关。
让我籍贯一栏藏着我的渔镇吧,今天填乡音如缕,明天填南曲一管。我在我自己的热爱中,吮吸爸爸妈妈的回想,丰满了我出生的那一块热土。
过了许多年,我在一些场合认识了不少石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并且告诉我,再也没有那条石街了,都成了柏油路,那种古堡似的老房子怕也不在了,甚至鱼也少了,现在镇上的主要经济是工厂。
终于有一天,我把一张六角钱的船票端详了许久。六角钱,这么简单,一艘突突突弥漫着汽油味的小机轮就能把人带过三十二年辽阔的怀想,抵达梦之湾吗?
三十二年,小镇的人与事也在我的思念中成长与凋谢。我常想那一只那么残酷地掴我屁股蛋的蒲扇大手,现在一定像老树皮那样搁在膝上,还会有孩子愿意听他讲陈年烂芝麻吗:三十多年前,有位爱抹眼泪的“先生娘”在这儿养了个哭不出声的“精灵儿”……街角的碗匙敲击乐,还一样有节奏地诱惑行人夜归的脚步吗?但卖鱼丸汤的定不是那爱咳两声的老头,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了。虽然那胡椒味儿、那葱花香,是我在胎里就熟悉的。
我的手一松,绿色的船票顺着波涛一耸一耸漂走……
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替代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渔民综合企业公司孵出一批一批羽毛斑斓的青年和姑娘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
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那条市声喧喧的条石街和一个“精灵儿”三十二年绵绵的眷念。
1984年11月
(选自《今文观止鉴赏辞典》,有删改)
技法鉴赏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如果说文章是一棵树,那么结构就是其躯干与枝叶的脉络。本文的谋篇布局极为用心。作者以“到石码去”为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极为清晰。石码已嵌在作者的记忆中,装在作者的心里,即便记忆里的石码荒凉落后,也是让作者沉醉的热土。“一耸一耸”写出了船票漂走的状态,也暗含了作者心理的起伏和对石码的思念。作者只是想让自己的心有所依归,归于她自己臆想的诗化而唯美的记忆里的心灵家园。
2.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呼应是指文章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呼应能使文章结构更加缜密,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本文在首尾的打造上,极为出彩。开篇用“我虽然满月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直接扣题,结尾写“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那条市声喧喧的条石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挖掘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最终也没有回去,因为在作者看来,回不回去并不重要,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
学以致用
迟 到
◎吴相楠
我至今牵挂着姥姥家门前的楼道,可是,我也曾对它避之不及。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每到夏天,楼道里四面通风,特别凉快。姥姥、姥爷就常常领着我到楼道里乘凉。那时候楼道可“火”了,到处洋溢着邻居们的欢声笑语。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姥姥旁边听她讲故事,而姥爷总是微笑着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我和姥姥聊天。
我总是说:“姥姥,我明年夏天还来您这儿!”他们听了,也总是笑呵呵地答应。
后来我长大了,见了很多新鲜事,知道了很多姥姥不知道的东西。我开始觉得楼道不再有趣,也不大愿意去姥姥家了。谁想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我都倒背如流了!
去年五一,姥姥放假前一天就打电话过来,想让我去她家玩。我随口“嗯”了一声,心里不太愿意,第二天整天都待在家里玩游戏。傍晚,姥姥又打了个电话过来,急切地问我是不是病了,说她在楼道里等了一天,也没见着我的人影,担心极了。我心里有些愧疚,又有些后悔:我是不是太过分了?
我决定动身去姥姥家。当我走进久违的楼道,发现曾经热闹的楼道里已经没有了孩子们的身影,只有一群年迈的老人寂寞地躺在凉椅上。他们看到我,仿佛一下子有了活力,欢喜得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纷纷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姥姥也看见了我,赶忙走了过来,她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你来啦?昨天没事吧?”我心里有些难受,只能微笑着点了点头。这时,我听见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唉,我孙子好久没来啦!”
我怔住了。
这个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楼道,如今只沉淀着老人们的孤独和失落。曾经像我一样喊着以后都要来这里的孩子们都去哪了?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迟到了?我看着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姥姥,突然感到心痛——因为我的迟到,让一个老人怀着喜悦和期盼守候了一整天,我居然还虚伪地推脱、敷衍她!我伤害了一个爱我的亲人!
“你这孩子,愣着做什么,赶快进来呀!”姥姥见我发呆,便叫了我一声。我看着她,满怀愧疚地说:“对不起,姥姥,我迟到了。”姥姥慈爱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来了,我们就知足了!”
【江西奉新县华林中学九年级(8)班,指导老师:王紀金】
点评
作文放眼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大视角,以一个孩子和一对老人的交流为素材,契合了当下“关爱孤独老人”的社会热点话题。本文将笔墨集中在“我”答应去姥姥家到终于到达姥姥家这个时间段内;集中描写“我”在楼道内的所见所闻,收到了聚焦一点、连缀一线、辐射一面的效果。其中对楼道不同时间段、不同景象的描写,对比鲜明,使得作文首尾呼应,线索纵贯,值得同学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