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1-01-14 20:45马里瑶
考试周刊 2021年98期
关键词:应用研究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育主客体都极为重视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反观当下阅读教学现状,部分閱读课出现了教学组织形式机械化、教学知识点烦琐化、学生阅读兴趣低下等问题。文章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以此为立足点构建阅读教学前、中、后的教学程序,进而试图改变阅读教学杂而无序、繁而无趣的现状。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应用研究

一、 引言

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极力提倡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因为思维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智慧水平,而且其他关键能力的培育也离不开思维品质。思维导图是一种提升思维的新型学习方法和工具,它利用聚合性和分散性的思维特征,将人脑的关键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其在各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语文学科以其开放性、工具性、思想性、创造性等独有的特征,使得思维导图的使用频率愈来愈高,使用范围愈来愈广,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主阵地更不例外。

二、 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的概念率先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提出,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地图,是人脑思维直接和间接的映射和表达,是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为一体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思维训练的工具,也是一种改变学习方式的利器。”

三、  理论基础

(一)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是思维导图产生及应用的基础和核心理论。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不同的神经元和脑区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连接,即由中央向四周扩散,由四周向中央聚合,从而构成复杂、缜密的大脑网络图像。正是大脑由里及外、由表及里、繁杂有序的生理组织结构,才产生了具有线性网状结构的思维导图。同时,思维导图正是借助人类不同脑区的职能特征进行加工再处理才得以显现的产物,因此左右脑分工论应运而生。左右脑分工说最早由罗杰斯佩里的“脑分裂”实验产生,他认为人类的左右脑承担着不同的思维职责。左脑为“学术脑”,是语言理解的重要枢纽,主要负责语言理解、分析论证、推理、判断、逻辑思考等抽象思维行为。右脑为“艺术脑”,是接受音乐、欣赏图画等知觉反应的中枢,因此右脑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完成神经元反射活动。鉴于大脑有不同的思维特征这一独特的生理机制,思维导图的产生便水到渠成。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撰写和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势必是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活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最早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他认为,学习活动自始至终是一个认知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分为若干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即每个阶段都要对不同信息源进行加工再处理,直至学习任务结束。基于此,加涅将学习活动分为8个阶段,分别为动机阶段(预期)——领会阶段(选择性知觉)——习得阶段(编码及存入)——保持阶段(记忆储存)——回忆阶段(检索)——概括阶段(迁移)——作业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思维导图的应用恰恰符合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操作模式,因为思维导图的运用过程是学习者头脑内部进行信息加工的学习活动过程,是一种信息形态向另一种信息形态的思维转化。

四、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阅读前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阅读是学习之母”,但阅读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阅读素养以及思维品质。众所周知,阅读是一项兼具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认知活动。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规则等,非智力因素则表现为阅读动机(目的)、阅读意志、阅读兴趣等。笔者认为,学习者在阅读教学前应以非智力因素的学习为主,以智力因素的学习为辅。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篇阅读课文前,首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动机,设定阅读期待,明白阅读该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寻找文章的兴趣点有哪些等,从而使阅读的非智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深层阅读和精细研读。其次,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因素,例如,查找作者简介、扫清字词障碍、弄清文体格式等。与此同时,阅读教学需要指导学生理解至少“5个W”的含义,即What?——什么原因导致故事的发展;Who?是谁造成故事的结局;When?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发生变化;Why?故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Where?故事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应指导学习者以非智力因素为切入点,绘制阅读前的“五要素”思维导图,从而指导学生有序阅读。学习者应以非智力因素(阅读动机、阅读目的等)为切入点进行智力因素的学习。其原因在于,任何形式的学习首先需要调动学习者的动机因素,为自身创造一个舒适、宽松、充满探索欲的情境。其次,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查找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扫清基础字词障碍,弄清文章属性,明白内容大意,即弄清5个W的含义。

从操作层面而言,阅读前教师可以根据“5+1”模式构建思维导图,并有序引导学生阅读,即以“读”为中心,依次进行浏览、查找、圈点勾画、记录、评析,如此循环往复,始终以“读”贯穿阅读全过程。唯有始终围绕“读”开展其他活动,才能真切感受作者及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阅读中

阅读的目的在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也就是对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所有谈论阅读和阅读方法的书籍,都在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涉及阅读的问题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反应,且烦琐冗杂,这就要求师生具备阅读问题的思维导图意识,将一系列问题整理归纳清楚。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阅读规则和策略是程序性知识,指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本质上是一些操作步骤。因此,在总的规则下,通常需要用一些细致的规则加以进一步落实。”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述内容并非简单的阅读教学流程,而是将思维导图意识贯穿于细致的阅读教学中,使得阅读问题及策略等一一分化,步步落实。

根据以下思维导图(图1),阅读教学的宏观步骤以朗读为主,主要包括设定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整体研读、深入研读、教学反思。其深刻含义在于,朗读是学好一切阅读文本的关键,因此思维导图始终围绕“读”展开。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出示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出发点、重难点。同时,教师应创设真实可感的文本情境,为学生创造舒适、宽松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应从故事情境入手带领学生整体朗读文本,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人物关系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上述了解的故事情节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情感线索、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最后,师生通过教学效果共同反思本节课有无达到既定目标。

从微观角度而言,针对细节问题阅读教学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解读文本内容。例如,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细节问题时,应以人物线索为依托,囊括人物的不同特征以及人物分析的不同方法,得出相应结论,将思维导图绘制如下(图2):

(三)閱读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建构新知识的过程。阅读后,即阅读教学结束,却是认知储存的开始,即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过程,也是旧知识不断夯实巩固的过程。正所谓观往知来,螺旋上升,只有对旧知识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才能对往后的新知识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因此,在阅读后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在于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文本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框架,这一点在语文复习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思维导图能够将重点知识进行集中归纳,保留关键信息,并且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从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状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将其运用在阅读后的各项复习环节中。

其操作程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阅读后的复习并非机械循环的过程,而是要将之前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诸多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这就更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创设导入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欲望和兴趣。其次,绘制复习的思维导图时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绘制思维导图的熟悉情况。同时,阅读后的思维导图绘制并非囊括所有知识点,而是较阅读中有所区分。例如,阅读教学中如若涉及学生朗读课文的技巧等内容,此时就可以适当取舍,减少记忆量,浓缩精华。再者,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支架”。教师要通过提供关键词引导学生自主考量或合作探究,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内外负担,进而减少无效、重复、机械的知识内容,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实现“双减”政策所要求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资璧,卢慈伟.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马里瑶,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拱星墩小学。

猜你喜欢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