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学位博士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01-14 02:37黄滋淳
药学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中医药大学

黄滋淳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3)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瑰宝。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七十多年来我国健康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国民健康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多年来不断走向国际,截至2019年6月,全球设立中医孔子学院7所,独立课堂2个,其他课堂23个,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对世界医药文明交流产生着积极影响。中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中医药人才,人才培养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于产业盛衰、人民健康及国家与民族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专业学位设立6年来,各培养单位已完整培养出一批博士毕业生。本文探讨如何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更好培养出适应国家需求的高层次中医应用型人才。

1 专业学位发展现状

1.1 国外专业学位发展现状

二战以后,经济社会的需求推动各国专业学位迅速发展,欧美各国着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努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176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建第一个专业学位以满足社会需求,1894年,多伦多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博士[1]。随后,专业学位教育不断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初已成为欧美各国研究生学位教育的主体。2015年英国已有320个博士项目,广泛分布在86所高校;在美国获得专业博士学位人数已占获得博士学位总人数一半;亚洲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在这些发达国家学位体系中,专业学位层次是根据社会需求长期演变而成的,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清晰、规模庞大,各具特色、优势明显,得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认可,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见表1)。

表1 美国著名高校不同类型博士学位授予人数(2012 - 2013年)

1.2 国内专业学位发展现状

在我国,1981年专家们就建议对医学博士、硕士和专科医生培养采取不同的方式,原因在于采取培养博士、硕士的办法来培养专科医生,恐怕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1986年国家《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出台,提出对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建议将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分为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临床医学),以突出临床医学特点,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试行专业学位,同时允许按照专业学位类型授予学位。自此,我国有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位类型,其中学术性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专业学位按专业学位类型授予。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该办法对专业学位的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作了制度化的规定。该办法指出设置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名称表示为“XX(职业领域)”硕士(学士、博士)专业学位。1998年,临床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专业学位设立。该学位培养目标是提高临床医生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学位主要授予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师。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六类博士专业学位,分别为1998年设置的临床医学博士、兽医博士,1999年设置的口腔医学博士,2008年设置的教育博士,2011年设置的工程博士,2014年设置的中医博士。相比学术学位博士生而言,专业学位博士占比过小,以江苏省部分高校为例,近三年专业学位博士生学位授予人数不到学术学位博士生学位授予人数的十分之一(见表2)。

表2 江苏省部分普通高校不同类型博士学位授予人数(2016 - 2018年)

1.3 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现状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该方案提出,中医专业学位分为博士、硕士两级,含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中医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Chinese Medicine”,缩写为“DCM”。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培养与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有机衔接[2]。

2015年起,有关高校陆续设立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除以上17所高校外,另有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三所医科院校,涵盖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领域。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博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大。自2016年起,招收的中医专业博士研究生授予中医博士专业学位,2016、2017、2018三年全国共招收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060人。

我国专业学位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仅二十余年,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设置,中医博士专业学位2014年11月设置,起步晚,缺乏经验。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体,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部质量保障,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名医名家,成为关键所在。为了解当前我国中医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质量概况,本课题组于2019年3月至9月,对全国7所具有中医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的101名中医专博(82名在读生和29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并结合这些单位的制度文本,对中医专业学位博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进行调研。

2 存在问题

2.1 制度环境问题

首先,招生规模和质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我国中医学博士仍以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招生单位大多把名额向学术学位倾斜。调查显示,48.8%的学生认为中医博士专业学位不如学术学位的地位,九成以上考生在招生报名时不会直接选择专业学位,他们会将专业学位作为备选,在未能获得学术学位入学资格后改选专业学位。42.7%的学生选择博士专业学位而非学术学位的原因是为了攻读博士专业学位的同时能兼顾学习。入学后,35.2%学生认为无法调节工作与学习的关系,31%的学生每天用于学习、实验和科研的时间少于3小时。非全日制专博因有工作,有家庭,在有限的时间如何同时学习好显然是个挑战。其次,各高校缺少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奖助贷体系、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缺少分类管理和指导,缺少专业学位的评价标准,各二级院系缺少能力建设。再次,学术型导师和专业型导师遴选条件相近,均以科研成果为主,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类型导师未突出主任中医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资质要求,忽略导师应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习背景,从事医疗临床工作的经验以及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学术造诣。最后,评估机制“行政化”色彩浓厚,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缺位。部分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环节中规定明确的实践时间、实践学分等考核要求,但缺少专业学位质量标准体系,毕业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无法衡量。

2.2 培养模式问题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经典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临床经验的积累。调查显示,22%的高校没有将中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术学位中医博士生培养方案作严格区分,纯学术化倾向严重从而忽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与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充分运用课程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跟师学习、专业训练和科研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及书面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调研显示,76.8%的高校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与博士学术学位等同,未突出论文的实用价值,未反映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中医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临床研究总结、案例分析未能得到很好体现。培养模式上则照搬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中医本科五年,甚至硕士、博士毕业,开不出对症的中药方者一定程度存在,“中医专业学位博士不会看病”的现象较为突出。中医博士临床操作技能训练不足,没有充分展现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实践特质,毕业后很难适应临床工作,影响了高层次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科研成果表现形式单一。调查显示,61%的中医博士认为读博期间最担心和焦虑的问题是不能完成期刊论文的发表,无法毕业。申请博士学位科研成果的规定中,无论从影响因子或是期刊级别上,未体现“获得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发明专利”这样的科研成果表现方式,“唯论文”的思想在当前中医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首先,导师与学生交流频率偏低。学生平均每月与校内导师交流频率低于3次比率占到62.2%,平均每月与校外导师交流频率低于3次比率占到76.8%,其中43.9%的学生没有校外导师。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紧张,虽然招了专业型博士,为了科研课题需要,仍是让专业型的博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做科研、写论文,使得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重点不突出。其次,不少校外导师仅处于带教教师的状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阶段几乎不参与研究生招生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校外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方面,校外导师却很少参与[3]。

2.3 其他问题

古代中医大家都非常注重医德的修养,中医博士作为临床中医师的高层次后备人才,也要有高尚的医德。调查显示,11%的学生对导师的个人医德不满意,更有学生指出,导师本人不在门诊,博士生诊室接待,微信打病史汇报,导师微信指示如何开药,中医的“望、闻、问、切”省略了四分之三。另外,作为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生,也要遵循学术道德。而现实是中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

3 对策

3.1 做好宣传讲好中医语言

中医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使其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医药院校应学会用现代化的语言宣传自己,提高社会对中医专业学位教育的关注度,改变学生群体、高校群体、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对中医的片面认识。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选拔改革力度、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扩大招生自主权。高校应时刻关注社会及区域发展的需求,保持招生方向与行业、职业发展相衔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制定相对灵活的招生选拔标准,尽可能实现招生形式的多样化,保障招生公开透明的同时加入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考察要素,积极吸纳优秀生源。

3.2 院校底蕴辅以师承特色

高水平的院校教育以“标准化”为特征,侧重学术和大量知识积累,有利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强化,不足之处在于面对临床问题时,标准化、程式化的教育方法限制了中医博士辩证思维的灵活性。中医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中国历史上传承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中医世家很多,以患者为中心,以传统中医辨治疾病程式为主线,外延中医诸家经典及临床各科知识,强调临证实用、技能训练。其不足之处在于受众较少,医师的一家之言或有偏颇。院校教育底蕴辅以师承教育特色,传承与开放创新相提并论,其内涵清晰,为中医博士人才培养创造一片沃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 遵从经典守正创新

与其他专博相比,中医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核心是传承创新和实践创新,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与传承、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中医的疗效从经典和实践中来,中医博士更要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与运用。中医数千年来的治疗经验,完全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几本中医经典上面,教师授课应当以临床事实为基础,注重传授传统经典中医理论,提高中医博士对中医的认识,才能提升学生对临床疗效的深刻理解;中医博士对经典论著定要熟读成诵,探求医旨,进而为临床提供辩证思路。中医要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传承是前提、基础、核心,是根、本源。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临床有效病例,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传承得越好,中医临床疗效越好,就会带来中医自身更好地开放创新,就会吸引多学科、现代科技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医。

3.4 立足临床博采众长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医学,中医临床教学,四诊合参、辩证分析、因证选方,精准而简要,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优势的金标准。中医专业学位博士教育除了必须符合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要求外,更要注重实践水平提升,包括教学实践、临床实践、社会实践等。作为中医专博,尤以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为主,其中临床实践又是重中之重。培养单位应重视跟师临床,建立早跟班、早临床的学习制度,临床实践训练安排时间及相关专业科室轮训种类要有保证。在临床实践期间,要注重继承和掌握本学科名老中医、导师组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科室及相关科室常用中西医诊疗技术。临证抄方当注重医案记录与整理,通过总结教师经验进而提升临证能力。实践基地数量要充足,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高校要发挥自身教育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优势,又要深入挖掘古代师承模式的内涵,发挥其重视理论与临床结合、强调言传身教、注重个性培养的优势。以实践基地为纽带,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促进行业和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

3.5 落实导师责任严把出口关

调查显示学生(43.6%)选择学校时最为看重的因素为导师水平和声誉,远高于学校声誉与实力(20.8%)及学科声誉与实力(28.7%)。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优秀的导师需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相当的指导能力,他的带教水平、师德师风、教育情感、对学生指导上投入的精力对研究生的培养都相当重要。高校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赋予适当的责权利,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学生管理能力、学术水平。同时高校对导师也要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改变以往终身制的原则,严把遴选和考核标准,专业型和学术型导师分类选拔、分类考察,师德师风出现问题一票否决,对于论文抽检出现不合格的要停招,连续两次不合格的取消导师资格。学校定期召开导师培训会,组织导师定期参与国际、国内进修和学校培训。把好出口关,在增加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的同时,降低学位授予率,严格设置就读年限,一改“没有毕不了业的博士”的惯性思维。启用第三方论文送审系统,开放“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通过严格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降低毕业率,倒逼培养质量。

3.6 做好过程评价激发内生动力

首先,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分阶段进行实际过程动态监控,对于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即刻处理,实时跟进后续效果。高校可建立校、院二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实施督导、检查、听课、评教、课程考试等质量监控,建立领导定期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机制,学生评教机制,教师评学机制。教育质量高低,最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和社会,通过“学生质量调查平台”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方式规避造假空间,保障数据的客观公正性,实时监测培养的中医专博人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需求,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工作态度、专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潜力、薪酬水平等,关注初次就业学生的雇主评价,跟踪调研毕业1~10年的毕业生的评价情况,行业成才量、单位晋升速度、跨专业跳槽率、技术进步关键性贡献(制定行业标准)等,及时修正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其次,质量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除了通过监督、检查等外部压力提升质量,将外部要求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提升师生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让师生自己追求完善,则更为重要。例如,非全日制中医博士只能拿单证(毕业证),学习期间若有好的符合标准的成果产出,是否能转双证(毕业证加学位证),从而激励学生的能动性;改革导师评价方式,克服过于注重教师学术论文发表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能力;改革临床中医师的晋升和职称制度,以课题论文为主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质量做为重要考查点,也利于进一步提高学风建设、学术诚信养成。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