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泳鹏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学校安全工作是保证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石,地位举足轻重,安保队伍建设作为“人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全国高校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思潮中,提升高校安保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调查选取Q 市市属高校的在岗保安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访谈和电话询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高校包括公办、民办性质的本科、专科院校,重点对市属高校的在校生数、实际保安数、聘用模式等情况展开调研,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从中选取了12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公办、民办各占6 所,数据截止至2020 年上半年,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调查结果中Q 市高校中保安聘用方式以购买第三方派遣机构提供的安保服务居多,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订立学校与保安人员的用人关系,在保安人员工资发放具体操作上,大多采用“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的模式,由安保公司根据劳务合同约定进行核定,逐月发放到个人。部分学生规模较小的高校则一般选择学校自聘的管理方式,由学校对保安人员实行聘用合同管理制度,因此保安人员聘用模式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其待遇上的差异。
结合对Q 市高校的实际调查结果,归纳安保队伍培训形式有三类:一是有条件的高校通常联合属地公安局、消防部门、保安公司定期举行培训演练,主动争取参与,注重追求培训内容的专业性、综合性、针对性。二是部分学校要求所有保安接受正规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或取得保安证书后,才能持证上岗。三是部分学校会引入社会第三方培训资源(例如有相应培训资质的机构、组织团体),每年定期开展各类专项培训,同时建立二级培训机制,常态化要求派遣机构对派出的保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建立分级培训监督机制。在培训内容安排上。Q 市高校一般选择在每年寒暑假或者每学期开学前集中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队列形体训练、防暴技能实训、器械使用培训、交通指挥引导、消防灭火、反恐知识讲座、应急疏散演练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等。
表1 Q 市市属高校保安人员基础情况表
Q 市高校安保人员队伍结构、文化素养“一低一弱一高”现象普遍存在。保安人员学历偏低,基本都在高中及以下水平,现代化通讯办公、计算机技能、组织沟通协调等信息化工作处理能力整体偏弱,且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五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占比较高,少有青壮从业力量,并且通常尚未建立统一的服装标识,队伍的综合形象欠佳。由于工作特殊性,长期处理一线师生的安保问题,工作得到的认同感不高、队员之间的配合协作默契欠佳、个体能力客观上存在差异、职务晋升渠道的匮乏、工作内容机械重复、收入水准较低、紧张的工作氛围、较弱的弹性休息机制、不定时的额外加班、情绪排解途径欠缺等因素影响,容易对保安身心造成冲击,导致情绪的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保安群体的综合心理素质如果不过硬,无形之中会加大与师生发生冲突的风险,保安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的筛选、监测、关注、疏导己然上升为高校安保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家层面虽对中小学的保安人员有制定出比较明确的标准,例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公治〔2015〕168 号),但对于高校的保安力量配备少有精细化指导性细则(办法),仍然停留在2004 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指导性意见上[2],高校安全工作经历了十六年的发展变化,条例已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高校安全高速发展需要。通过查阅教育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平安校园”等级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不难看出部分高校保安人员配备规范标准制定相对滞后,缺乏更深层次且长远的重视。
综合表1 数据来看,Q 市市属高校保安人员239人,市属高校在校生总数(含毕业届)107692 人,按照闽公综〔2013〕95 号文件[1]规定“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含保安员)配备应不少于在校生数的2‰”,全市高校保安人员总配比2.22‰,仅略高于2‰的标准,总体配比情况处于低位水平。同时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保安人员配足率(高校的保安数不低于学生总数2‰,下同)总体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从图1 中可以看出,公办高校的保安人员配比达标率在学校数量上以及超过达标人数上都占有优势。进一步分析不难得出Q 市公、民办高校保安人员整体配足率,其中公办高于最低标准值25.6 个百分点,民办则低于最低标准值7.1 个百分点,两者之间建设水平发展不均衡。上述情况侧面反映高校安保队伍建设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整体仍然停留在低位运转水平,现有相关制度文件对高校安保工作的指导作用以及规范引导效用正在减弱,制约着高校安保队伍建设长足发展。
图1 Q 市高校保安人员应配与实际人数对比图
从调研中掌握到,Q 市高校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对在校保安人员进行培训,或由学校内部退役专业干部带训,或邀请专业公司进校短期集训,但训练的专业化以及形式均比较有限。加上各个学校重视程度不一,经费投入差异,聘用模式的殊同,个体对培训的认同与配合程度差距以及人员组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高校保安人员基本服务标准建设不统一,队伍无法保证充足的训练输入和完整的时段覆盖。特别是平时上岗期间,随着各类重大活动及执勤任务的增多,为了优先保障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安保服务正常有序运转,工作与培训时间的冲突越来越突出,造成日常训练次数及训练强度严重不足,甚至会出现“重任务,轻训练”的现象。单纯依靠高校自觉自行组织的常态化训练,已无法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安保建设需要,较难加快队伍的专业性建设步伐。
一方面保安行业总体待遇偏低,人员背景组成较为复杂,存在工作付出与经济收入不平衡的矛盾,兼职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人员整体流动性较大,安保队伍相对不够稳定。另一方面,保安心理健康、精神状态受关注程度较低,在获得师生尊重、职业认可、共情理解的精神层面需求并不对等。因此高校保安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带来的多重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小觑。文献[3]与[4]指出高校保安人员对生活和工作上的不如意,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无法真正领会职业道德本质真谛。
针对高校安保队伍建设的专门性法律规章、制度文件匮乏、老旧等现状,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校本身,都需出台制定一套更为细化、更符合时代发展、更行之有效的建设规章制度,相关部门应当加快顶层设计、加速高校安全领域的立法立规,为队伍建设路径提供依据。一是为了新的规章制度能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从高校一线长期从事安全保卫工作且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中遴选干部、建立专家库,成立高水平的行业组织,畅开通道让专家参与到顶层设计层面的制度措施制定与决策之中。二是打破职称职务晋升的障碍壁垒,可以借鉴以考代评的方式拓宽职称晋升通道,在高校从事安保工作人员中进行试点推行,例如对具体负责消防工作的人员,学校应当鼓励参加各类国家、省、市注册类消防执业资格考试,给予考试通过者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职称待遇。三是建立一套规范统一队伍培训标准规范,坚决通过建立制度破除培训上存在“重培训轻考核”“重理论轻实战”的问题,用制度创新驱动培训模式改革。
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教育行业从业申请人违法犯罪记录信息前置查询制度,严把保安等从业人员“准入关”。文献[2]中也提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把关’,要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进行层次化的人员招聘。同时提高安保人员的准入要求”。当前Q 市教育系统出台了《教育行业从业申请人违法犯罪记录信息前置查询制度(试行)》指导性文件,该做法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辨伪识真能力,筛除不得或不宜从事教育行业人员,降低用人源头风险,确实做到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置。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保安人员综合训练效能。要把保安人员的守护、巡逻和盘查的基本技能标准固化下来,坚持培训考核并重原则,坚持理论实践共抓,突出对保安人员处置突发事件、暴力事件的能力训练,定期邀请公安、消防救援系统专业人士入校对保安人员开设违法犯罪的识别、犯罪现场保护技巧、防火救援原理的专题性讲座、培训,强化消防、防恐防暴、应急演练等团队协作性质的训练,增强为师生保驾护航的战斗力,切实预防涉校涉生重大恶性案件及事故的发生。
3.3.1 优化队伍结构,创新培训机制
要进一步扩大加快高校用人制度改革创新,鼓励高校因情制宜制定用人利好政策,鼓励年轻人、学历高的高端人才从事校园安全工作,促进队伍老中少的合理搭配,提升队伍的整体工作素养及效益,强化学校保安人员宗旨意识、责任意识、职业意识的培养,例如经常性通过会议、讲座、交流会、观摩表演等形式给一线人员“敲敲脑袋、提提神,振振气”。要探索优化培训结构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新机制。文献[5]提到加拿大保安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述及的“构建回应性监督管理机制”“推行互动式校企合作机制”等内容有一定借鉴作用。因此保安训练要综合规划长训与短训、业务与技能、常规与专项、模拟与真实、理论与实践,优化培训资源及方法的引进与施用,在必要情况下,还要根据负责权限、职务高低、岗位轻重,培养后备储干,发挥队伍人才层次功能,促进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3.3.2 强化正向激励机制,突出实际需求导向
要着重正向激励机制建设、探索、创新。在精神层面上,要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安保人员归属感,切实发挥奖惩效用,力争将安保队伍管理纳入学校奖励表彰范畴,提升安保格局与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安全生态软实力。加强身份认同建设,让队伍坐得住、稳得住,以Q 市某校做法为例,将保安员纳入学校工会组织,参与工会活动,享受学校工会成员待遇。在物质保障上。要特别注重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事故致因理论[6]统筹分析处理保安人员需求。根据需求层次中“安全的需求”定义,文献[7]提到“事故致因理论中指出,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因引起的事故占88%以上”,该观点认为人的因素在事故分析与防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到保安人员作为特殊管理者,其需求满足与否会映射反作用于校园安全状态的保持及事故的防治水平。归根结底就是要先把满足保安人员的缺乏型需求作为最现实最迫切问题。合理设置条件提高保安员待遇,吸引人才,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长效工作机制。如设置校园安防专员,参照合同制教师待遇招聘,吸引退伍士兵、退伍大学生等精干年青人员担任。另外Q 市L 大学的做法也较有启发性,即在每届的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校园以及每年的市级综治平安单位奖励,坚持普惠性原则,将自筹发放的综合类奖金同样惠及保安人员,形成“待遇留人,感情用人”的良性用人机制。
3.4.1 开发思政教育的引领力量
安保队伍思想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应当统筹纳入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范畴。文献[8]提到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技术与知识的新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献[3]阐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斯纳金的强化理论对高校保安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和启示。综合来说思路有二:一是重新审视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对保安思政工作不够重视、针对性不强的普遍性问题,开辟创设适合保安人员的思政教育。在适应安保队伍朝着年轻化、高学历化发展趋势中,高校思政工作施受对象理应囊括保安人员,要站在服务高校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思索,从内容、形式、内涵、机制等多维度开发思政资源,针对保安人员要重点提升“服务师生”“忠诚可靠”“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素养、挖掘潜能。二是与时俱进将党建先进的思维思想、精神要义、理论方法延伸到保安群体之中,让保安耳濡目染学习学校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取得的成效成果,循序渐进式地将规范保安岗位职责有机融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高校可以发挥党建重要宣传阵地组织优势,鼓励在保安群体中成立党小组,创造条件发展保安党员,树立先锋模范、职业标杆。将学校的党日活动、工会活动等丰富的组织生活覆盖保安群体,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在紧张机械重复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从组织收获教育、加深体会、增添职业价值感、注入精神营养。
3.4.2 注重心理健康阵地的筑建
保安人员的心理状态好坏关系着队伍的健康发展。学校要统筹地将保安群体的心理跟踪、监测、调节纳入全校心理咨询辅导的系统工作之中。要发挥专业组织力量,通过组建专业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加强安保人员心理健康测试、诊断、疏导工作。必要时对保安员进行心理问卷测试,加强动态心理监测评估、反馈、干预,及时化解潜在纠纷矛盾、降低风险。随着安保工作对专业性、综合性、高强度性的不断增强,要加强从业人员心理相关理论实践的研究应用。文献[9]提到的心理契约理论在安保队伍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实例是值得借鉴推广的。一方面理论应用研究的总体原则应注重从“招聘、培训、平台搭建、沟通渠道、奖惩机制、管理弹性”等环节发力使劲,集思广益发挥全体高校管理者的经验智慧,带动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群策群力合力解决心理维度问题。另一方面,保安管理部门的直属管理干部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加强心理学相关理论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管理水平,洞察发掘潜藏在业务之中的心理现象,把握规律原理,能够做到对保安的心理工作了然于心、超前预判,掌握工作的主动。
未来,在高位推动学校安全 防范建设的大趋势下,安保队伍作为驱动学校平安和谐发展的基础力量,在建立以全面落实学校安全责任体系、深化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运用信息化科技加快驱动校园安全管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潮流进程中,安保队伍人员的协调性、稳定性、发展性将决定整体合力的发挥,也关系到学校教学育人的大局工作,甚至教育质量,因此与时俱进加强对高校安保队伍建设路径的探索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