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主题新闻报道的实践与创新
——以系列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021-01-14 02:08曹娴湖南日报社
环球首映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闻奖文明生态

曹娴 湖南日报社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成为当前媒体宣传报道的一个热门主题。本文以近5 届中国新闻奖中生态文明主题类的新闻报道为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相关报道的创新实践与艺术特色,为切实提升我国新闻媒体生态文明报道的传播能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中国新闻奖生态文明主题新闻报道的整体样态

通过中国记协网查阅近5 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为主题的新闻作品达数十篇。这些获奖作品兼具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从而赢得中国新闻奖的垂青。

(一)体裁丰富,视角多样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获奖作品体裁丰富,涉及消息、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评论、新闻摄影等不同类别。比如,文字消息《环境执法“牙齿”越来越硬》,调查性报道《甘肃祁连山:问责风暴下的生态突围》,电视专题《练江整治记》,新闻摄影《绿化大漠不是梦》等。报道视角多样,有的浓墨重彩刻画人物,如讲述18 年治沙一万多亩的《“治沙愚公”王银吉》;有的聚焦典型事件,如《一张规划图调整的背后》展示保护湿地的信心和决心;有的将“镜头”对准大自然,电视直播《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解密青海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密码以及生态向好背后人的努力,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二)媒体融合,守正创新

自2018 年起,中国新闻奖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在传统媒体形式之外,短视频、移动直播、新媒体产品等创新媒体产品,让生态文明主题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变得更强。

2017 年8 月15 日,浙江新闻客户端的短视频新闻《一句话,让山水美如诗》,一经推出即成为网络“爆款”,3 天内获得1526 万次播放量。该片在艺术创作手法、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突破单一的视频层面,整合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元素,并在片尾对主题作了升华:“两山”理念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方向和指针。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创意H5 产品《6397 公里的守护》,全景式记录长江流域生态、文化保护的生动图景;新湖南客户端的移动直播《益阳南洞庭下塞湖拆围收官战》,在67 分钟的直播中,运用了文字、音频、航拍视频和图片等多种技术手段……随着科技迭代发展,这些媒体融合作品以新的视角、新的表达,弘扬了主旋律。

二、中国新闻奖生态文明主题新闻报道的艺术特色

(一)呼应时代,立意高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与时代要求紧紧相连,与党的使命任务密不可分。”[1]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新闻媒体用心用情把握的时代重大命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 核算报告1.6 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聚焦的正是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欧美黑杨砍掉之后》《螃蟹养在太湖里,没想到代价这么大!》,分别从洞庭湖全面清理欧美黑杨、太湖清拆围网切入,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生态之变见证理念之变、以理念之变呼应时代之变,将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凝聚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闻性和可读性。

(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闻工作者承担起“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责任使命,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果。如展现治沙成就的《榆林860 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勾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景象的《人退鹿进八千亩》、展示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和作为的《绿色的琴弦》等。

塞罕坝机械林场被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广播访谈《那片绿色,那群人》讲述了三代林场人感人的创业故事,勾勒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感染力十足,让重大选题呈现出春风化雨般的社会效果。

(三)以小见大,引人入胜

2019 年,海南的海文大桥建成通车后,群众发现大桥没有设置高杆的路灯照明。记者从群众关切出发,了解到海文大桥没装景观灯的背后是出于保护附近东寨港候鸟的环保考虑。《海文大桥没路灯照明?省交建局解释:避免灯光太亮导致候鸟撞灯杆 赞!这座桥为保护越冬候鸟装矮灯》用不到700 字的篇幅,宣传了工程建设把环保考量放在重要位置的理念,可以说是新闻创作以小见大的典范。

小故事里看到大时代,《十块奶豆腐换来一片青山绿水》也是一篇将党的意志与人民的呼声紧密结合的佳作。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牧民丹巴老人在家里只剩几块奶豆腐的贫穷日子里,选择用十块奶豆腐换来10 斤榆树种子,开始草原生态建设历程。经过近20 年的努力,光秃秃的沙丘变成了丰美的草场,当年播撒下去的种子给老人回报了一座“青山”和“金山”。

(四)舆论监督,激浊扬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迎着问题上,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和担当。《修复河床何以变成大肆采砂》《湖心岛咋就被“全垦”成这样?》《一封信引发的环保执法问题讨论》《污水处理站建成三年未见一滴水》等舆论监督报道,聚焦社会关切,做到了问题抓得准、调查实打实、观点立得住,体现了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监督意识。

舆论监督重在建设。《生态资源大省的尴尬与抉择》直指资源型地区发展的瓶颈困局,通过采访国内权威专家,深入探讨破解矛盾与困局的具体路径;《乡镇生活污水去哪了》既客观反映了乡镇污水处理厂晒太阳、运行难等现实难题,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中国新闻奖生态文明主题新闻报道的实践经验启示

(一)找准“报道什么”的方向

新闻界前辈常说,“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指的就是记者始终要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心中有大局,脚下才有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全媒体大型采访历时两个多月,行程2 万多公里,深入甘肃10 个沿黄流域市州和8个沿黄省区的26 个地市32 个县区、近70 个单位部门采访,最终全面展现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主题。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主题新闻报道,要看大势、想大事,善于将新闻事件放在时代的背景下去思考和衡量。

(二)掌握“怎么采访”的方法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总能引得大家拍手称“奇”,往往就“奇”在采访中“见人之未见”,在“普通新闻”中挖掘出“独家新闻”。

2018 年8 月,新疆的台特玛湖特大桥合龙贯通,记者本来是采访大桥贯通工程,但看到施工现场竟然没有一点垃圾,由此了解到施工单位为保护台特玛湖生态环境,设计时几易其稿、施工时环保优先的事实,因此决定从生态保护角度切入,及时抓住了《新疆最长铁路桥合龙贯通 台特玛湖特大桥建设不留一点垃圾在湖区》这条“活鱼”。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过,记者的生命力其实是发现力。发现力源自践行“四力”。不惜脚力,才能抵达发现的现场;发动眼力,才能形成独特视角,看到不寻常的“风景”;开动脑力、磨炼笔力,才能提炼出新闻背后的价值和启示。《触目惊心!2 万多吨垃圾跨省非法倾倒苏州太湖边》是记者冒着风险进行长达半年跟踪拍摄的结果。电视专题《情系一江水》在策划之初,团队形成共识:不能只机械地干巴巴地做工作汇报、数据展示。团队里的“90 后”记者跟随当地林场工人爬上陡峭崖壁,“还原”长江支流后溪河两岸崖壁上种树的故事,950 多吨物料和土壤搬上崖壁等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四力”融会贯通、相互激荡,做到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并重,报道必然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2]。

(三)练就“写作得好”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3]”。新闻工作者要引领时代,必须业务精湛、练就本领。

《苍南叫停大渔湾围垦工程》一文,就是记者在获悉苍南县大渔湾虽获国家海洋部门批准,但当地仍多方征求意见、主动放弃围垦这一消息后,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重大新闻价值,以简约的文字精准还原当地从人海之争的矛盾冲突,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反映人们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新气象和新境界。

“GEP 核算报告”是一个专业概念,“水源涵养,5152.19 万元;气候调节,5449.46 万元;负氧离子,8.44 万元……在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生活了大半辈子,85 岁的村民程万能头一回听说村里的山、田、林、水甚至空气都有价。”《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 核算报告1.6 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的开头,记者将专业术语转变为新闻语言,让读者能“看懂”,并引发阅读兴趣。记者要成为专家型人才,首先自己要把专业知识吃透,才能做到精准而简练的写作。

一个细节胜过一堆道理,现场感越是丰满,就越能打动人。《欧美黑杨砍掉之后》一文中,有大量微观、细致的场景描写,比如湿地生态修复因“水窝子”的细节描写而更加生动易懂,湖区百姓为保护湿地“砍得掉”“转得了”“走得好”的现实选择因“绿化明星”带头砍树而更具感染力……一个个画面让人、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变得真实而动人。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面向新征程,新闻工作者要继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进展,创新报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新闻奖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