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媒体”语境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1-01-14 00:58杨思羽
关键词:法治思政法律

杨思羽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滁州 239000)

2016 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相应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2]。立足时代大背景与历史新高度,2019 年1 月,习近平在第十二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全新的“四全媒体”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四全媒体”论是习近平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沿阐释新闻信息传播的新理念和新范式,为推动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新格局、打造传播新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这必然会给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契机,教育领域也必然会出现很多新的景象,会应运而生多种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媒介。在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领域,“四全媒体”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平台,但同时也伴随着更为复杂的形势与考验。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如何借助“四全媒体”的时代契机更好地开展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法治教育的研究,以提高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入性,并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一、“四全媒体”的特点

“四全媒体”的到来既表现为信息传播方式和技术的变革,也表现为“舆论发展的重构和媒体传播格局的重塑”[4]。“四全媒体”的“四全”主要指当前信息网络媒体发展的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四个方面特点,其中“全程媒体”主要指当代媒体传播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快速和全面的全天候、全方位媒体;“全息媒体”是在感受上更加立体和写实,是拥有亲历感和深入感的深刻性媒体;“全员媒体”是打破以往主体禁锢,人人都可参与,都可以作为新闻记者和评论员发布新闻事件及发表自我感受的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是指在更高的技术支撑下,给受众提供更全面的体验认知和释放更强大的效能的高效媒体。

“四全媒体”的到来,信息传播不论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还是在平台搭建和资源共享上,都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全新层级,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影响力也产生了深刻变化。“四全媒体”才是真正的全媒体。为此,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3]在此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然会深受其影响,迎来新的契机和挑战。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法治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5]。高等教育有不同层级,每一个层级的高等教育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特点,它们共同致力于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大学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诸如理论学习兴趣不足、能力不够,自律性不高、纪律和法律意识不强,价值观自信不足、辨识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些特点使得在推进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要求都与一般本科院校不尽相同。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多年来,各类高职院校系统开展了多种形式针对本校学生的法治教育,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入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发展中,使其法治教育更具权威性、先进性与时代性。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具备法律专业背景的法治课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在逐年优化,法治教育的方法也日趋现代化和多样化。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现代高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高职院校“思政课”法治教育方法也在尝试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模式,信息、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等都得到了更多重视和推广,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搭建法治教育新平台、新工具也正在不断实践和发展,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现代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

虽然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得到了不断重视和提升,但其实际成果和期望的教育效果仍有差距。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信任感并未完全建立,法治思维和法治人格的养成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违法乃至犯罪行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是多维的,但也直接反映了高校法治教育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在法治教育的推进中在课程的建设、课程和学生的高度融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律类相关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 版新教材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在部分学校该课程的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按照国家标准周学时数的设置是3 节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6章中,前五章主要是涉及三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教育和具体道德规范教育,专门法律知识部分只体现在最后一章中,因此其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数量的比重是很少的。这种课程设置现状相对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要求而言,存在课时数量少、内容发挥扩展空间小,因为所占考核比例小,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等问题。

2.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首先,2018 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最新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都更侧重于强调法律权威、法治思维的树立和概括性地讲解关于宪法与法律体系建设、法律权利与义务的阐述,这些法理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确实很重要,但仅这些是不够的。当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具体情况,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规定时,他们大多是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其次,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弱,他们对于以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知识的接受能力会更强,但两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都更侧重于理论阐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学习能力不足和学习兴趣不强;再次,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指向性更强,他们对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会更感兴趣,但是这些方面不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平时的授课中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3.教学创新和实践教学途径不畅

伴随国家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和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多种形式创新课堂教学和融入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实际困难,涉及软硬件配套、安全、精力、经费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创新和实践教学途径不够通畅。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和法治理念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但不可避免存在如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践教学的设置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或附属,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4.教与学的理念待更新,师资队伍匹配待提升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对法律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仍持短期功利主义心态,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经常囿于有限的学时数和其他客观原因,难以系统有效地传授法律知识,因此实施法治教育的热情逐渐弱化;很多学生学习法律类课程就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修完了学分或通过了考试,基本就结束了对法治知识的学习,没有对学习目的的真正深入思考。当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经过长久的发展,虽然锻造出一支年轻化、高学历的教师队伍,但拥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依然十分稀缺,其他专业出身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法律知识的不足,在教学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使得教学目的很难高效地实现。

“四全媒体”的到来,给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无法避免的挑战。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推进既要抓住机遇,也要应对挑战。

三、“四全媒体”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影响

(一)机遇

1.开拓了法治教育视野和格局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师生能够更加及时和方便地接收到当前国家法治建设和法治教育各方面最新的信息和理念,使师生在法治教育过程中的视野和格局更加开阔、理念更加先进。

2.提供了实现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更加便利的平台

新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高职院校的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正在快速发展,使得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丰富、课程设置的灵活和实践教学的推进等方面都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3.搭建了法治教育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桥梁

法治教育在形式上既要有说理性、灌输式的直接教育,又要有渗透式、隐蔽式的间接教育;既要有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又要有实践感知和环境熏染的多元体系构建。“四全媒体”的发展让这些需求有了更多的实现方式。

(二)挑战

1.对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的挑战

“全员媒体”的发展促生了更加具有广泛互动性、普遍、平等和共享的网络交流格局,人人都可以在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良莠不齐的,甚至有一部分包含有拜金、功利、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大学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迷茫的时期,因此面对复杂而多面的网络世界要做到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的自信、明辨和坚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不小的挑战。

2.对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挑战

“四全媒体”的发展,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学校外的社会有了更多、更早的接触机会,眼界虽然可以更加开阔,但陷阱和诱惑也变得更多,如常见的“网络诈骗”“网络贷款”“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等现象。若学生自身的警觉意识不高、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不强,就很有可能落入陷阱无法自拔或触犯法律而不自知。

3.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

伴随“四全媒体”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吸引力变得更强,学生沉迷手机乃至荒废学业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改变这种局面要从多方面入手,如学校加强管理、注重宣传引导等,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吸引力的竞争,若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产生学习兴趣,就必然要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在这种局面下对法治教育课堂的生动性、灵活性、实用性的要求就更高了。同时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媒体平台使用技能不足,在面对众多资源和教学手段时缺少专业指导,目前并没有完全发挥这些平台的优势。

四、“四全媒体”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传统课堂和全媒体的融合,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接受法治教育、培育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6],所以首先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传统课堂和全媒体的融合,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然而,仅靠《思想道德与法治》一门课程担负起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任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起包括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在内的相对完整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使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每学期都可设置一定量的法治教育选修课课时,由法学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业的法律事务从业者进行授课。此类课程可借助“四全媒体”的发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例如线上学习平台教学或直播教学,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同时必修课程也可实行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类似学习通、慕课、CSDN等媒体平台辅助课堂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都可以沟通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可打破主要按照《思想道德与法治》书本内容讲解的固定模式,给予思政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选择更适合他们、更具有实用性、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固定在教材上或参考书上。同时各类媒体平台,诸如各类法律栏目、微博、抖音、直播等平台中优秀的资源和有警示作用的案例都可以在教师和学生的甄选之下以多种形式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促进法治教育理念革新,掌握法治教育主动权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7]这两段话表达了习书记对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思政教师的殷切期望,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更关注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认为教师教完,学生考好,就可以皆大欢喜,对于教和学的深层意义并没有更多关注。殊不知,学习过程本身比最终一张试卷中的分数要重要得多。随着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主体和客体都需革新理念,关注教育本身的意义、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思想和人格的成长、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掌握法治教育主动权,“以深刻的思想见解、正确的政治导向、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课程学识,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8]。因此,在“四全媒体”背景下,面对复杂而多面的网络世界,首先,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输者,还应该要做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者、社会发展的洞悉者,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人格、更加聪慧的头脑、更加理性的态度、更加踏实的精神和更加正确的三观以应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并能更好地解决在网络和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法治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应主动加强学习法律知识,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自律意识,提高相关辨识能力、应对能力。

(三)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法,打造法治教育团队,提升法治教育吸引力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应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利用“四全媒体”的时代优势,采用媒体新技术,如人工智能“AI”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9]、网络直播等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法育课堂,除了使用线上授课平台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之外,还应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法治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如借助全息媒体的发展,在相关部门协调许可的情况下使用直播平台让学生观摩法庭庭审,并实时发表观点,在此基础上,还可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庭审过程的模拟,更直观地感受法治的力量和权威,获得相关法律知识、建立法律信任;还可以通过组建法治社团、建群、连线等方式让学生和律师、法官等法律专业人士直接沟通,帮助学生直接解决法律问题和困惑等。也就是要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融入讨论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法治教育吸引力,增强法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习近平曾说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0]在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中,法治教育实施者的教学知识储备、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热情等直接关系到法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可借助“四全媒体”的时代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形式的法治培训,如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学习,使思政教师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打造开展有效教学的思想基础;还可对思政教师进行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的培训,提高其解答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把当前先进发达的各类媒体平台利用起来,组建各类法律相关人员都可参与的网络交流平台,让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日常工作之余的时间随时学习和交流,得到更多的帮助,增强教学的能力、底气和热情。

(四)构建教师、学校和网络空间合力的法治教育体系,推进落实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法治教育全程化

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单靠思政教师单打独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论是课程建设的完善、课程体系的健全,还是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或是教师团队的打造,都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1]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四全媒体”背景下的法治教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新设施的建设、政策推进和问题解决对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校园氛围、打造专业法治宣传校园社团组织、支持和帮助思政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提升等,以“提升校园文化的主场所教育功能”[12]。

社会的关注,良好网络空间的打造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必须关注的要点。“四全媒体”是全效媒体,“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4]可以形成对用户的全面了解,精准推送,提高了信息传播和消费的实效。但高效的网络信息推送功能应合理使用才能实现更好的社会效应,当前,众多网络平台会根据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推送,但大量单一类别信息的推送,容易让用户陷入某一种情绪或某一种认知,不利于全面发展。鉴于此,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可以和各类网络平台打造形成合力,借助网络新技术,向大学生群体推送利于他们获取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及塑造法治人格的信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还可打造专门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流媒体或网络平台账号,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有效融合。

(五)促进“四全媒体”背景下的法德教育相结合,内外合力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的两轮,德治为法治提供灵魂,法治则为德治的实现提供保障。脱离德治谈法治,会显得冷漠无情,体现不出人性的善意;脱离法治谈德治,则很难解决现实困境。”[13]“四全媒体”格局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道德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德育的加强及学生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可以提升其法治教育的效率。鉴于此,首先,思政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如全员媒体背景下,网络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的表达,辨识和防范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极有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价值观被错误引导,继而对道德和法律的认知都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推进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法治教育,如网络中存在的网络诈骗、网络造谣、网络暴力等现象,既要通过教育让学生看到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的道德缺失,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及要承担法律责任,内外合力提升教育实效性。其次,还可借助“四全媒体”优势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推进课程内容的高效结合,实现德育和法育的高效融合。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中讲授“中国精神”这一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部分内容时,就涉及到“爱国”不仅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也是公民最基本的法律义务,思政教师可以对涉及的具体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表达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践行。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领域合格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他们既应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也应有优秀的德法素养、健康的人格品质、正确的三观。“四全媒体”的到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高职院校及思政教师要抓住时代发展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革新法治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与“四全媒体”更深层次的协同与融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法治人格的构建。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法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人死亡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