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峰,曹 旭
(1.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 150025; 2.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 150008)
2018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对冰雪运动的大众普及度以及人才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冰雪运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气候性,在我国北方地区普及度较高。为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我国北方高校充分利用其地理条件等优势在冬季体育教学中加设冰雪课程,为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从事冰雪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磨练意志品质,使学生在掌握多项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现阶段,高校开展的冰雪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体系尚未完善,教学效果低下,学生普及度较低。本研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调查发现,冰雪运动教学多数以滑冰滑雪课程为主,90%的北方高校都对此进行了理论教学,但仍有少部分高校尚未开展。不同类型的滑冰理论教学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多数高校的冰雪课程时长较少,教学内容仅有冰雪运动概述和冰雪运动技术特点这两方面,对于冰雪文化、冰雪运动价值以及常见的冰雪运动损伤等方面的教学少之又少,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
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仍采取集中制讲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冰雪项目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讲解滑冰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信息化教学模式,配合滑冰技术特点解释相关理论知识。
保障学生安全是冰雪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冰雪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一旦学生在练习时发生运动损伤,学校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出现,学校会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冰雪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场地和器材,只有极少部分的高校拥有标准型冰场和室内冰雪场地,多数高校仅有1块室外非标准型冰场。部分高校甚至没有自己的冰场,进行教学时只能借用外界场地。冰雪器材也相对匮乏,仅有体育类院校拥有相应课程的教学器材,综合类院校很少使用器材进行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
教材使用方面,有关冰雪运动课程的教材相对较少,部分教材实用性较弱,指向性不明。师资结构上,冰雪人才匮乏,教师人数无法满足课程需求。多数教师在体育专项方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理论教学方面较为薄弱。
冰雪运动的资源十分独特,高校可以借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提高学生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度。针对冰雪人才匮乏的现象,高校应转变教育思想,整合办学理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教给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纠正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错误理念。高校应优化课程建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节好文化课与体育课之间的比例。
体育教师在冰雪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冰雪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应通过引进优秀的体育人才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体育教师的学历优化,促进学科发展。要建立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机制,注重教师专项技能的提高、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基础知识的完善。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进行主观性学习,提升其学习效率。设置冰雪课程时,教师需根据学生兴趣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长,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冰雪课程的创新型。
北方作为冰雪运动普及度较高的地区,应借鉴冰雪运动强国的发展经验及管理理念。要打破冰雪运动的气候限制性,将冰雪运动从一季扩展到四季。要大力发展冰雪产业,把冰雪运动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提升冰雪运动在全国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弘扬冰雪运动的历史文化。要加大冰雪人才培养力度,加大雪上人才输出。
政府应加大对冰雪运动的资金投入,加强冰雪场地建设,解决教学器材短缺等问题。高校应与滑雪场、冰场形成合作机制,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培养特色人才,形成友好的校企合作机制。高校可与地方工会、地方体育局共同举办大众冰雪类赛事,提高冰雪运动的群众普及度,促进冰雪运动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要完善冰雪教材体系,组织撰写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专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