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华,胡 敏
(广东理工学院 体育系,广东 肇庆 526100)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发展应对接“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建设思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整体对外交流合作活跃度逐渐加强,广东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省份,整体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程度在不断加深,对社会体育运动愈发重视。社会体育活动属于整体性产业,广东省社会体育发展紧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进行改革,现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会体育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对广东省开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广东省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其他体育强省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本研究针对广东省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充分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体育的发展主体是有组织性的,可举办社会体育项目来增进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体育赛事融合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共同效应,成为了各国间交流的重要纽带。社会体育文化事业举办的核心和宗旨除了增强公民的身体素质之外,对体育项目的多样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提升我国社会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2.1 社会体育文化建设对国家的意义
社会体育是群众体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2.2.2 社会体育文化建设对社区居民的意义
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及加强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社会体育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集体性活动形式,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并以团队形式来开展体育项目,充分提升群体凝聚力,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群众体育活动能够更加协调有效地开展,有效促进社区和谐。
广东省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着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和转型攻坚,与发展目标有一些不适应,如社会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展不够多元化,全民健身意识加强的期望值没有达到社会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活动场地受到制约,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不完善,全省场馆设施开放仍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制约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体育社会组织尚不能完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体教结合工作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整合体教资源和促进青少年体育协调发展的机制支撑不足,产业政策亟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学生忙于功课,上班族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所在社区的体育文化项目活动,降低了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对社区体育文化缺乏重视。
对广东省体育赛事举办场地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发现缺乏现代化体育场馆来承办赛事,设施陈旧等现象十分明显,需要修缮或更新换代。安全的设施和场地是举办体育赛事的重要前提,虽然国家对于广东省体育相关赛事场馆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大,但仍有很多场地不符合举办赛事的标准,缺乏合理布局,场馆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沿线各国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并没有使社会体育的建设产生太大改变,体育项目相对单一。
社会体育事业为广东省实现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对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要多元化渠道,不同的渠道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增强社会体育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全民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要从全局上对社会体育个体和组织行为进行管理和领导,健全各项制度,使社会体育文化活动有一个常态化运作机制。社区居委会要明确责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社区体育工作制度,增强执行力度,保证街道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可通过社区专栏、宣传橱窗、广播等形式来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意识,还可以组建太极拳队、舞蹈队、乒乓球队,等等,使居民的体育活动形式更加丰富。
社区管理人员要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来构建社会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指导和组织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使老人、孩子、上班族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区体育文化项目当中。创新是发展社区体育项目活动的抓手,也是提高社区体育活动水平的重要标志。社区体育文化项目的创新要从不同角色居民着手,要针对儿童、学生、中年、老年这些不同角色研究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从不同角度增加社区居民对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项目创新,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角色的优势。要针对不同节日策划不同的活动项目,使活动、节日、人员充分融汇到一起,提升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