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研究

2021-01-14 15:00:24林全国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辅导员

林全国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州 350001)

在教育扶贫、精准脱贫方面,习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高校承担着教育扶贫的重要职责,对贫困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贫困生的精准扶贫资助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群体,做好“扶志”与“扶智”工作,资助教育好一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成长成才是脱贫“一个点”,背后相当于帮助一个家庭实现脱贫的“一条线”,更是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面”。因此,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探索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路径,构建“精准资助、思政育人”一体化的模式,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一、目前高校精准扶贫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精准扶贫全程性资助机制不够完善当前,贫困生的认定方面体系尚不完善,加上因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导致的受助群体人数多、生源所在地贫困标准差异大、各群体的致贫原因复杂等,导致对贫困的认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难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支撑和动态化的管理,甚至出现注重“平衡化”的倾向。

(二) 精准资助育人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待提高精准资助对执行人员的专业化和前瞻性要求很高,从全国和地方学生资助中心、各高校的学生资助中心和基层辅导员的具体执行,都需要队伍高度的专业化、系统化,这直接决定教育扶贫成果。从目前各高校的执行队伍情况来看,各个高校的资助管理队伍主体基本是由资助中心的综合科工作人员、“一岗双责”的资助专干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大多属于阶段性工作,系统性专业化的技术骨干比较缺乏,资助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 重经济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高校资助工作的主体包括国家、高校、银行和企业这四部分。但因为多方面原因,导致资助主体以单一的高校为主,且方式主要为贷奖助,而补、减的比重较小;高校资助育人效果不够明显,侧重解决物质贫困,励志教育不到位,心理贫困未解决。部分贫困生接受资助存在等、靠、要现象,责任、感恩意识不强,没有做到既“扶志”又“扶智”。

(四) 受助监督机制不完善后期评估反馈机制有待完善。受助对象从入学到毕业,对其经济帮扶、能力培养、心理关怀和道德养成的环节,缺乏监督机制,从而影响资助育人成效。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策略

(一) 做好精准识别、精准资助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通过构建包含资助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思政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资助育人”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正式文件中,这说明高等学校资助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的经济资助和服务保障,向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良好品质等方面“资助育人”全面发展的新举措跨越。教师应认真学习并向学生详细解读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和学院的资助育人体系,帮助指导学生按依照国家政策标准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做好精准资助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困难,将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传递到学生心中。

(二) 建立专兼结合精准资助育人队伍成立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多方合力贫困生帮扶“贫困生成长互助”小组,由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组成。辅导员以资助过程为契机强化励志导向,教育引导学生不惧现实短期困难,激励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自强自立,鼓舞他在当下刻苦努力、一定会在未来绽放精彩。保证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和帮扶过程的精准,可以通过兼职“一对一”帮扶队伍侧面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状况以及思想动态,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心理调适、就业技能指导等全方位成长发展服务。

(三) 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双管齐下国家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精准扶贫、脱贫计划,通过让贫困阶层的孩子接受平等的教育,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能够让其获得知识能力,进而实现学业发展成就,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改变贫困代际沿袭。由于这种特殊人文关怀环境的刺激,使沐浴其中的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朝着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生发或强化,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格行为。利用政策引导和环境影响,在整个资助过程中强化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处理团队帮扶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教育,做到既“扶志”又“扶智”。辅导员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恩”意识,强化责任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加强贫困生“自立、自强”教育,努力做到经济上解困、心理上解压、思想上解惑,真正做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鼓舞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 加强贫困生学业指导、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辅导员针对贫困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及困惑,对其进行专业学习及就业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鼓励其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在校内志愿服务过程、社会专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精准解决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贫困”的问题。

(五) 拓宽资助渠道,完善帮扶措施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双管齐下。根据目前资助工作的现状,通常会出现重经济资助,忽略了精神帮扶。高校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凝聚校友、扶贫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企业力量等,通过设立贫困生资助专项基金,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帮扶经济渠道。只有将解决经济困难与思想困难相结合,重点在全方位精准资助育人,才能真正发挥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脱贫需要接受资助、观念脱贫并行。

(六) 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实行科学精准管理,全面掌握信息,增强政策倾斜,精准量化认定。因生源地贫困标准参差不齐,贫困生有效信息采集较困难,对因突发家庭变故而陷入困境的贫困生关注度不够。因此需要依靠大数据互联网,建立高校精准资助管理系统,精准且深入识别学生困难程度,借助“互联网+”全程对贫困生个人及家庭经济情况、在校表现、贫困等级、已获得资助情况,日常生活消费等信息,实施动态化管理,及时做好系统的更新和跟踪管理,全面掌握信息,增强政策倾斜,精准量化认定。

(七) 进一步挖掘贫困资助的育人功能建立贫困生心理动态预警帮扶机制,培养学生健康、健全人格。 接受资助和观念脱贫需要并驾齐驱。关键是转变思维,智富需要勤奋学习知识,志强需要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奋发进取。依托学校心理学教学资源,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施心理监测,提供精准心理需求援助和心理素质测评状况,建立贫困生心理动态预警帮扶机制,开展实时跟踪、评价、反馈、预警、帮扶工作,特别对产生心理和身体疾病的“双困生”,应加大经济帮扶力度。建立具有实效性、常态化、有针对性的贫困生教育帮扶机制,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辅导员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