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发展

2021-01-14 13:42蔺灵茵都晓娟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共生赛事

蔺灵茵,都晓娟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新时代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使得具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对于体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得广大城市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各类社区体育活动也成为城市居民参与体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而社区作为城市人口的重要载体,无疑对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的建设和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以及建设健康社区的目标等”[1]。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等”[2]。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提纲》中亦是要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3]。而大力推进群众体育赛事和社区体育活动协同发展,也成为推进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部分。自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等社会力量依法办赛,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及经费补贴”[4]以来,以城市马拉松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赛事一度出现了办赛热潮,但也出现了诸如赛事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社会力量承办能力不足等导致赛事的畸形发展,以及受基层社区体育自身的约束规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阻碍了群众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系列问题。为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依托,将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置于共生系统中,对二者的共生要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构想,旨在为两者未来的共生发展提供新思路。

1 共生理论的概述与应用

共生理论是由“共生”一词衍生而来,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是生物体之间处于生存需要所按照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5]。20世纪中叶,共生及其相关方法开始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随后我国学者袁纯清在研究生物学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后,将共生应用到经济学领域中,并将生物学共生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相结合,建构形成了共生理论。并随着内涵的不断深入,在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是研究具有共生关系之间资源、信息、能量的交换与分配的理论,是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有效工具,通常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4个要素。共生单元是物质基础,共生模式是内部条件,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而共生界面则是以上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关系的形成包含3个必要条件:1)构成共生单元必须符合质参量兼容原则,即异质单元之间存在稳定的关联度,同质单元之间存在稳定的同质度和关联度;2)两个共生单元至少存在一个共生界面来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3)共生单元同质度、亲近度、关联度不小于某一临界值[6]。共生度可以理解为一方的质参量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质参量变化[7]。

将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置于共生系统中,发现两者有很高的契合性,其主要表现为:在共生单元方面,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居民构成二者的共生单元,政府给予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社会组织承办赛事活动,搭建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之间的桥梁,居民作为两者的主体和客体使得共生单元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共生界面方面,两者通过社交网络、赛事活动、政府、社会组织等共生界面实现两者物质、信息、能量的传导与交换如智能平台和设备赋能于社区居民需求的场地设施合理建设与协调使用。共生环境方面,两者都属于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国家在政策、经济与文化方面对其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可带动辐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这种参与包括以社区、家庭、团体或个人为单位的参与,是不分职业、不分阶层、不分年龄的个体集。而赛事的开展具有本社区、跨社区、整个城市社区、跨区域社区以及全国性社区的方式,这也将千差万别的社区体育爱好者吸引到一起,为其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全民体育方式[8]。共生模式方面,两者通过多元主体治理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互惠互利关系,如赛事活动的开展可促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优化配套,以及提升社区体育组织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加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赛事促活动、活动促参与、参与促消费的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为此,共生理论应用于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具有可行性。

2 我国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共生发展的要素分析

在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大背景下,人们的体育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是我国民众参与全民健身的重要方式,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二者的共生发展也必然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要想实现两者的共生发展也势必要使其共生的各个要素得以合理发展,研究对共生发展的4个要素就目前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旨在厘清其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共生单元要素分析

共生单元,在生物学上指的是“能量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9]。而对于社会学领域来说,指的是某一区域或城市,某一群体或者某一范围。共生单元既是构建整个共生系统的物质基础,更是共生主体之间的物质条件[10]。“质参量兼容原理”是共生关系存在与否的识别依据。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想要构成共生单元,必须符合质参量兼容的原则[11],即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是否参与社区居民多元体育需求的满足。在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系统中,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居民构成了两者的共生单元,为两者的共生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但目前,政府取消了群众体育赛事审批制度,问题接踵而至。如政府体育管理部门不再对群众性体育赛事进行管理,承办组织无政府担保,与医疗保障等部门沟通难度加大;如需要公共资源来支撑的群众体育赛事没有政府部门的同意很难持续发展;这致使赛事的市场化程度还是很低。加之审批制度取消后,群众体育赛事举办的门槛降低并且缺少监管机制,无论能力大小的社会组织都可以举办群众体育赛事,非常不利于赛事的健康科学发展。就社区而言,目前我国社区综合性的多功能体育场地设施还是很少,不少卫生、文化、体育的设施未统筹规划和利用,导致公共体育设施共享率低;体育赛事运行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社区居民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时盲目参与致使运动损伤间接导致的“恐惧体育”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要实现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协同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居民为其不断地提供能量。

2.2 共生界面要素分析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的媒介。在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10]。信息传输方面,在5G和大数据盛行的时代,社交网络成为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进行信息传输的重要媒介。但事实显示,一提到宣传,人们的反应就会想到诸如宣传板、公告栏等传统宣传方式,其效果有限且不及时,如江苏连云港发生广场舞大妈争夺篮球场以至于大打出手等问题屡屡上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社区工作的宣传率应有所革新。赛事主办方也应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社交网络树立自身的形象,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商业利益而忘记举办赛事的真谛和初衷。物质交流方面,赛事活动成为两者物质交流的主通道,前期政策的利好使得群众体育赛事数量迅速增长,但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出现赛事质量问题,如2015年海口马拉松赛事造成的交通问题;2016年清远马拉松赛被称为“最受伤的马拉松”。另外,近些年由于赛事发生的猝死、外部因素导致比赛推迟或取消,很大程度上都是因赛事活动这一共生界面缺失造成的。能量传导方面,政府、社会组织既作为共生单元,又作为共生界面为共生主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我国实行的政府型体育管理体制[12],政府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承担着社区空间规划和设施配套的任务,如城市社区建设中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等。前期政府对社区的大力度投入和对社会组织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支持为共生主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但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赛事举办虽然大力倡导“民间办”,但因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承接能力不足等,“政府办”还是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的主要途径。这些都是由于共生界面缺失而造成的,且不利于两者的共生发展。

2.3 共生环境要素分析

共生环境是除了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综合,这种作用效果既有正向的积极作用也有反向的阻碍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共生的各个要素不停的动态的变化着。共生统一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而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环境包括政策、经济、自然和文化环境。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分别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等政策,从宏观上引导了共生主体的发展方向。在政策红利的指引下,各种以社区为单位举办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各地社区居民健身蔚然成风,比如福建福鼎市“运动进万家”系列赛事活动[13];上海的市民运动会等。在全民健身的顶层设计下,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社会力量有资本、社团组织有技术再加上社区有人脉,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另外,我国在推进城市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充分依托了当地的特色,比如马拉松赛事、自行车大赛、游泳等赛事路线设计的过程中会将路线涉及到本地区的旅游景点或者河湖沿线,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更是促进了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除此之外,经济水平决定着社区居民参与赛事的能力与赛事设施场地的完备程度。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参与赛事提供了便利。但基于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政策的宏观性和地域社区的差异性,都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具体措施,如社区中有形形色色的居民,他们对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体育的需求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就可能导致在赛事参与的过程中不和谐的问题发生。这些都说明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发展环境并不是完全正向的。

2.4 共生模式要素分析

共生模式指的是共生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是共生主体的关系形式[14]。其可分为行为维和组织维两个维度。而在社会学领域,更多地强调组织维方面,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3种模式[10]。寄生与偏利共生这两种模式指的是共生主体在某一时间、某一方面发生作用,并且只对一方有利[15]。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是长期的、持续性的,而通过参与赛事活动来满足这一需求则是间断的、具有周期性的,因此这两种模式都不利于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发展。共生理论认为,连续共生、互惠共生才是共生统一体最理想的共生模式,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较两者的理想模式还有一定差距。上文提到的政府出台利好政策后,目的是为了简政放权,使治理主体多元化,逐步优化服务。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政府几乎还是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状况的背后映射的是社会和市场等治理主体的缺失和错位。社区体育活动与群众体育赛事范围广、管理阶层较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很难解决的,还需要各治理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因此,厘清政府和社会主体的职能边界,完善其政策制度保障是两者共生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体育活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社区居民最真实的诉求是通过社区基层管理者向上级行政部门传达的,但一些体育部门将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与自身政绩联系在一起,使其变成一场“政治秀场”[16]。一方面忽略社区精准性发展,盲目追求赛事的规模,造成赛事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未能及时传达社区居民当下最真实的需求,造成上级和下级的供需错位。

3 我国城市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与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的路径构想

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在实际的共生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了群众体育赛事配套机制不健全、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缺乏、体育指导服务不足、群众盲目不科学参与体育等问题,这从根本上严重阻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进程。因此,这就要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发展过程,不仅仅只是表面意义上的生存,而是要从系统上去优化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各个要素,最终使两者相互协同发展。

3.1 优化共生单元,提高能量供给

共生理论强调,作为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共生单元为共生主体的共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5]。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共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仅在于共生单元的数量,更在于每一个共生单元所提供的能量。政府方面,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废除赛事审批制度后,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通过竞标、投资的方式将办赛权交给社会力量去办,社会组织主办的符合条件的也应公开交给市场承办[17]。在后期发展上,不应放任其发展,应通过购买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途径为其提供一些财政和资源的支持。完善相关监管与规范制度,解决因缺少担保而阻碍赛事开展的情况。社会组织方面,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可以在举办赛事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自身的赛事制度及赛事服务能力,成为政府和社区可以信赖的赛事承办方。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大数据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意愿,如吸引居民注册社区体育APP[18],充分了解居民体育需求。而后依据本社区的特点,在政府体育部门等监管的条件下,使更多的社会利益主体参与其中,使得社区中的资本和人力等资源要素充裕,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社区体育建设经验,建设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和社区公园,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种类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为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批更高层次的体育中介机构、社区志愿者,引进体育人才,使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更加规范。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应积极表达自身的诉求,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积极了解各种体育赛事身体素质的要求以及赛事的注意事项,做好防护,科学地准备赛前、赛中、赛后的工作,从而促进社区体育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的协同发展。

3.2 丰富共生界面,打通共生通道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界面作为共生单元之间信息传输、物质交流与能量传导的重要媒介,要使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共生发展必须丰富其共生界面。信息传输方面,社交网络作为重要媒介,政府、社区、办赛方可通过新浪微博、抖音短视频、快手APP、微信公众号等等社交平台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将赛事活动的时事、动态及时的传递给社区居民,使居民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赛事举办方可通过开设微信小程序融合线上线下的体育服务[19],如2020年上海部分地区应用的“黄埔我来赛”小程序,社区居民仅仅浏览、选择就可以进行赛事报名对赛事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赛事活动的认同感,还可以为今后社区体育服务打下基础。物质交流方面,赛事活动的举办作为重要的媒介,健康、高效的运行机制是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共生共荣的关键,赛事参与者、场地设施等赛事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赛事的开展。上文中提及的交通、猝死、受伤等问题,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也使人们对赛事本身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因此,赛事举办方应健全自身的组织、运行机制,针对赛事前、中、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备有预案,为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相互融合发展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能量传导方面,政府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应该在放缓自身压力的基础上加强监督,为合作的群众体育赛事社会组织方面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放活市场与社会活力,从而减轻社区对政府的依赖。体育社会组织也应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主动向政府申请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向市场寻求赞助,在获得自身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为社区体育活动服务。其次,对于办赛能力低下、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社区自身应在注重自身发展、完善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打造本地区的服务共生系统,实行资源共享的机制,最终打通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发展的共生通道,促进两者共生发展。

3.3 营造共生环境,引导正向发展

共生理论认为,正向的共生环境会对共生主体产生引导作用。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良好、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正向的共生环境。经济环境方面,社区体育活动与群众体育赛事都属于我国体育事业的部分,其自身具有的公益性特点使其不管是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还是优惠政策扶持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就政策环境来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20]。还有上文中提出的一系列政策,都为二者的共生发展提供了正向的政策环境。但不同城市、不同城市的不同社区、不同的社区居民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国家发布大的政策之后,每个城市的每个社区都应在依照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依托自身的生态特色、人文特色打造自身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培育自身特色的体育社会组织,营造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如不同情况的社区可以举办规模和影响力不同的赛事活动,从实际出发促进本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的精准性发展。另外,社区应从本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出发,及时了解本社区居民的诉求,避免上级与下级的供给错位。在思想认知方面,加大培育居民的体育素养,使居民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社区可通过线上或者线下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文化;在实际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收入人群,社区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与社区共同举办公益性的体育各个项目培训班,促进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之后,借助“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微信、面对面建群等方式,依托“线上交流”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建立起小范围的组织活动在线下开展赛事体育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小氛围”引起“大氛围”,“大氛围”促进二者更快地共生发展。

3.4 构建共生模式,促进互惠共生

共生理论认为,连续共生、互惠共生是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共生发展最为理想的模式,因此应努力构建这一模式。由于社区体育活动与群众体育赛事的范围比较广,仅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应该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治理格局[21]。首先,群众体育赛事的政府管理部门比较多,应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治理过程中各自为政的局面,明晰各部门的权责。其次,社会治理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市场和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方面,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搭建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积极参与赛事活动的运营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市场方面,应利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政府在确保市场合法性的情况下,利用减免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资本承担社会责任。社区居民作为赛事参与的主体和客体,应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在社区赛事举办的项目、选址方面建言献策。社区基层组织应坚守群众体育赛事的公益性区别于职业体育、竞技体育赛事营利性的底线,在尊重赛事活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商业开发,为不同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不同类型的项目活动,促进本社区的精准和科学发展。多元化的治理更加注重各治理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使其社会责任感愈加强烈[22]。在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系统中,应努力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治理模式,从而使二者连续互惠共生的模式得以实现。

4 结语

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行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更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环节。而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发展也无疑成为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中暴露的种种现象,也正是由于未能准确把握社区体育活动与城市群众体育赛事存在的共生关系。体育强国建设要求分阶段使我国体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事业,如何广泛开展有质、有量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则成为重要内容,只有紧抓社区体育这一基本单元,才能实现我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的共生单元,而后通过利用各类赛事活动、网络技术等逐步构建共生界面,并在国家系列政策、经济等共生环境下构筑适合各地区发展全民健身的共生模式,从而逐步实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共生赛事
本月赛事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兵器 多元共生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