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被构建与构建现实研究

2021-01-14 10:23陆阗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妈新闻报道框架

陆阗智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范长江说过,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之中”。那么,观看了新闻之后的大众是不是更靠近事实?大众所靠近的是“事实”还是“新闻真实”?大众所看见的新闻是真正事件的现实还是“媒体组织”希望大众能看见的“新闻真相”?

本文将结合盖伊·塔奇曼《做新闻》以及相关文献,探讨与分析问题:新闻是如何被构建和构建现实的?

一、新闻生产与社会构建

在新闻生产与社会建设问题上,李普曼早已在《公众舆论》中陈述过,他提出了“拟态环境”,使人们认为媒体对环境的描述只能接触到媒体所构建的环境,而不是真实客观的外部现实,同时,人们在脑海中所形成的环境则是在媒体构建的虚拟环境的基础上更为主观创造出来的环境。这其中便出现了三个层次的“现实”——真实环境、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媒体所构建的“现实”环境与人们心目中的“现实”正好对应两种框架结构,一种是媒体在新闻生产中所创造并基于的框架,另一种是每个个体的先天认知系统所代表的框架。

个体层面的框架符合李普曼的“刻板成见”说法,刻板印象是由先天的文化环境决定的,我们生活在一种文化环境中,就会形成一种稳固深厚的文化认知体系。我们对于世界、社会事件的看法,便投射出了我们自身的文化类型,我们自身的价值观、我们自身的立场与观念。

塔奇曼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框架转换的制度机制。社会意义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并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可以转化为制度化、组织化的规则和程序。记者总是根据过去的历史经验来解读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但这种处理方法与事件的背景没有关联,完全是脱离上下文的继承。但是,如果新闻制作受制于对意义和制度的刻板印象,那么它就不可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被接受。正如塔奇曼所言,刻板印象可能会“阻碍新新闻形式的出现”,其合法性需要受到质疑。

塔奇曼写道,制度化的框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的生产方式,而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经典做法。

二、新闻:框架构建的产品

塔奇曼认为,新闻是创造现实和描绘世界的框架。塔奇曼在书中说道,生产和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会影响新闻制作人内容的最终呈现,包括主题选择、来源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组织内部部门的划分、新闻中使用的叙述方法以及新闻类型。通常,在新闻中被视为客观存在的对象,实际是新闻显示的文本和新闻生产者主观选择的文本。

框架如何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日常生活的片段)转化成有意义的事件。(塔奇曼,2008:34)

大量的媒体以及相关组织利用固有的框架给发生的事件贴上标签,并赋予其意义,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以及舆论争议,并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新闻事实,成为新闻报道。比如在网络上已然成了固有标签的“广场舞大妈”,每每提及都是“广场舞大妈占场地”“广场舞大妈改行做黄牛”等标题,以至于大众已经对“广场舞大妈”存在刻板印象,只要新闻标题中存在“广场舞大妈”,那么这则新闻抨击的对象多为“大妈们”。以至于很多时候,与“大妈”联系在一起的词汇多含有负面词意。但在近几年,这一标签也有了改变,逐渐出现了“广场舞大妈义工队”“广场舞大妈清洁大街”“广场舞大妈志愿送考”等标题,大众对于“大妈”标签的态度又有所改观。但恒久不变的就是“大妈”这一标签的持续保留。

塔奇曼把新闻看作窗口,新闻内容的广度与宽度被认为是窗口所展示的视野,新闻所能展现的内容取决于窗口的大小、窗格的多少、光与影对玻璃的穿透以及窗口朝向。还有记者观看的角度、如远或近、歪着头或是向前探。一个记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后呈现的故事。

吉特林认为,媒体不是社会镜子的被动反映,而是有选择地使用工具进行操作的移动聚光灯。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向公众传播新闻事实,观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事情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价值取向、编辑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媒体本身,从而媒体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其所提供的信息量与新闻角度都在为观众构建拟态环境,从而直接关系到大众对事实的理解,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对待该事件的积极程度,更影响着大众后期对于媒体组织的信任程度。

三、新闻:常规构建的产品

“常规”是“第一次浪潮”学者谈论新闻生产时的一个重要概念。吉登斯认为,“常规”的形成源于人们对本体安全的追求。“常规”使得大众近乎完美地与人群统一,与群体保持联络,维系感情。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被孤立的困扰或是本身孤立于群体之外的焦虑。而这一行动指南也在不断提醒着社会行动者,要跟着群体的脚步,避免脱离队伍,紧跟群体能够为社会行动者提供极大的安全感。常规的泛组织化导致官僚建制的需求和媒介组织约束被不断地放大,个人的发展在其中几乎被无视。新闻人被视为则只能听从指挥,没有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执行工具。

“常规或例行化行动,它使人们的互动可以预期,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可控制。”(吉登斯,133-142)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的“常规化”的内在驱动力就在于新闻机构的高利润与高效率。一方面,可以控制工作流程并有效地分配不同的资源;记者可以提供认知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快速确定并根据类别处理它们。一方面借此可以控制工作流程,有效分配各种资源;然而,长久的单调重复工作,使得真正拥有新闻理想的新闻人在不断的内耗中丧失了动力与热情。新闻机构的泛“常规化”也导致社会整体新闻生产的“常规化”,新闻报道同质化、标准化,社会总体的新闻报道趋于保守,主要维护精英阶层的立场,维护社会的现状。

四、新闻“真相”背后的现实

塔赫曼设想出了一个“蜘蛛网”式的中央办公室型通讯社,在中央办公室进行扩展,将每个成员从中心传播到周围小蜘蛛网的采访区域连接起来,以便所有网络都可以覆盖世界并尽可能多地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新闻媒体可以及时赶到现场了解事件的细节,并经过衡量后选择性地进行新闻报道,以满足大众对新闻的渴望。媒体通过向公众提供看似可信的事实和近乎真实的世界来解释发生的事件。但实际上,完全真实的报道几乎是不存在的。

同时,每当社会事件发生时,媒体组织对其的反应都是“积极”地关注与了解。通常,媒体都会力争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对事件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比如事件究竟涉及哪些人、发生的根本原因、目前结果等。但报道新闻时,对于新闻事实,他们通常都是遵守“常规”,对于发生的社会性事件进行相应的挤压、延伸以及删减,选择性地呈现“新闻事件”,从而报道“新闻真相”。新闻报道的最终呈现都是由新闻机构进行挑选审核以及最后拍定。

新闻往往通过指称性来建构现实。反身性和指称性是将事件转化为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新闻的公共性,构成了新闻工作的一部分。

记者向重要的信息源、权威人士或政府人员收集信息的环节中,其对于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建构这一行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透明性。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如政策、时间、意识形态的影响。记者所得到的信息广度与深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消息来源的把控。同时,记者本人对于信息的处理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专业程度、信息取向与新闻偏好,甚至最终取决于新闻媒体组织的标准。

观众可能在阅读一篇篇新闻后觉得自己在逼近真相,在新闻报道中有所见识,对于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有了详细的了解,甚至已经在心中对该事件下了定义。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接触到的仅仅是媒体所建立的世界,所触碰到及了解到的“事实”,仅仅是在媒体所建立的世界中所了解到的“新闻真实”。

五、结语

新闻是如何被建构的?通过对盖伊·塔奇曼《做新闻》的阅读以及梳理相关文献,答案已经有一丝显露:被人们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及客观的真实事件,绝大多数都是由特定的行为主体遵循某些规律,从而在主观意识下制作形成的。通过层层程序,媒体组织在这些过程中完成了新闻生产,也从中逐步实现了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性使用,从而构建出“新闻事实”。

但其中值得探讨的是,盖伊·塔奇曼《做新闻》一书研究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媒介新闻生产,书中的一些理论放到当下已经显露出了许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我国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人们了解真相的渠道早已不再局限于纸媒以及主流媒体,更多的自媒体账号会为大众提供“现场视频”。不可否认,自媒体缺乏专业性容易造成具有争议的舆论导向。但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存在,为大众了解真相,更靠近事实提供了更多的“窗口”。

新闻报道要求记者严谨地做到客观、公正、完整、准确,这一要求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地真实。但同时,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还会被要求符合各种价值观并遵守一定的规律。总之,记者当然会极大限度地报道真实的新闻,但记者也无法拥有上帝视角,俯瞰我们的世界。同时,记者也无法离整个社会的系统和言语框架来描述新闻事实。

猜你喜欢
大妈新闻报道框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大妈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防台新闻报道与全媒体传播的“变”与“不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大妈一枝花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