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辰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作为韩国非主流艺术电影,金基德的作品以社会边缘人为主要关注对象,以半抽象式的人文讨论风格带领观众从温情中体味残酷,从人性中寻找救赎。他的电影看似冷酷,骨子里却充满了对世道人情的客观审视与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
金基德曾说,“边缘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面,在边缘生活的人总是比较隐蔽,这些生存在艰苦困境中的人也是非常美丽的”。金基德总是喜欢在影片中对社会边缘人物进行观察与描摹,他认为自己的出身阶层“几乎跟文化扯不上一点关系”。(参见金基德访谈中的论述,《对话韩国导演金基德》[德]volker hummel 译[河边之路]),在金基德出生与成长的时代,朴正熙的独裁政策使得一代人的精神与社会文化气氛一度处于匮乏局面,显而易见,金基德将人性的阴暗面与对社会底层的关注糅杂于自身的艺术创作中,他客观的将边缘非主流人物的人性黑暗面展示看作一种“美”。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金基德向来善于塑造异化的角色形象,即:有别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弓》《呼吸》等影片都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由被动走向了反抗。电影《雏妓》中的女主人公“贞花”,为生计所逼,她只能忍气吞声,放弃尊严,忍受白眼与羞辱。外在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也是金基德塑造贞花这个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贞花的心灵日日经受着不可妥协的煎熬,对无奈现实的不可抗拒与内心对自由美好渴望的冲突构成了《雏妓》核心人物的内在矛盾,贞花的矛盾也折射出了韩国社会当下的人文困惑。从中也不难看出金基德对以“贞花”为代表的社会边缘人物的态度,即——问题的出现不完全依赖于个体本身,社会本身对个体的影响才起到决定性作用。又如同影片《坏小子》所表达的核心内涵: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社会一定要有界限的划分?社会为什么不能互通共融?金基德客观的将事实剖开,引领观众思考与探索,当问题血淋淋的摆在眼前,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生命个体的出生与成长犹如春花秋叶,在自然规律不可更改的状态下,受环境的影响而孕育、诞生、成长、发展、消亡。金基德在自己的作品中看似讲述一些与自己不大相关的故事,他面带微笑,平静而客观,见仁见智,任人解读,无加干涉。在《收信人不详》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土分裂,手足相残,同室操戈,社会大环境的压抑与窒息令人生无可恋。讽刺的是,士兵们甚至可以以此邀功受赏,打伤了美军士兵却要入狱受罚,上层国家机器对待国民同胞与外族之间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美军士兵对残酷战争的厌倦又表明春秋无义战,侵略战争只可能两败俱伤。残酷军人统治与政治压迫并存的时代,受压迫土地中的人没有尊严地活着,等待大多漫长而无望,恩吴自幼体质纤弱,沉默老实,靠画画谋生,经常被混混欺负,当看到心爱的女孩被人凌辱,被美国大兵侵占时,他也只能默默难过,暗自神伤,作为昌古的好友,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他起先沉默隐忍,作为最不具有扭转局势影响力的角色默默存在着,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却转为“爆发的沉默者”,乃至最后在狱中起意杀死曾经欺辱过他的混混,在警车中看到昌古和母亲所居住的房车起火,用手铐勒令司机停车。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反转令观众始料未及,仔细推敲却又在情理之中。小人物总是难敌大时代,人怎能左右时代如何待你呢?对个体而言,极度的压抑之后就是惊人的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即使爆发后是没有归途的死路,也要殚精竭虑,困兽犹斗。金基德对国家的爱、恨、对国民奴性的质疑,对大时代背景下生命个体成长的反思都暗含着他对国家未来与下一代的希冀。
毫无疑问,金基德是韩国电影导演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迄今为止,很难有韩国导演像他一样,在艺术性的价值理念表达之下,作品中集政治、社会、人文,人性道德与灵魂救赎于一身,他的创作依赖于他自身的敏感,依赖于他对社会、个人及事物的敏锐观察。导演个人的优秀电影作品都是导演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艺术思想的结晶,他的作品影像语言大多炽烈而冷酷,视觉层面突出隐喻与象征,听觉层面大多失语,炫技手段极少。欲望、占有、人性、救赎、关键词体现了影片的精神内核。不难看出,金基德的作品极力体现了韩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隐忍与不屈,不可逆转的时代悲哀——抗争中成长。“导演有时会被看作社会的中心人物,有时则被人轻蔑鄙夷。这个世界一直流淌着对象不明的某种敌对情绪,似乎每个人都在时刻准备着迎接那个未知对象的横空出世一般(时时充满斗志一般)”。
所以,金基德之所以成为金基德,事出必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