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角色与功能

2021-01-14 02:28:44梁舒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海尔创客大学

□文/梁舒宁

(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沈阳)

[ 提要] 企业大学在企业的培训与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归纳企业大学的界定、分类和发展历程,提炼出企业大学的三项功能——衔接融入、知识升级、创新孵化;选取海尔大学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海尔大学的创办背景、发展过程和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从企业大学的三个功能角度对海尔大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为国内企业大学提供借鉴。

企业大学被认为是新时期助推企业人力资本战略的核心武器,在培育优秀人才、建设学习型组织等方面发挥功能作用。当下,企业的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企业培训中企业大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企业大学概念及内涵

企业大学的建设起于1927 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第一所企业大学——“GM 设计与管理学院”。其后,国内外都涌现出许多企业大学,较为知名的如摩托罗拉大学、通用电气的克劳顿维尔管理学院、惠普商学院以及我国的华为大学、海尔大学、中兴通讯学院等。其中,1998 年创办的春兰学院是国内首家企业大学,1999 年创办的海尔大学引领了中国企业大学建设的热潮。至2010 年,我国企业大学数量增至近2,000所,且增速迅猛。目前,我国企业大学数量已经多至无法统计。

( 一)企业大学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企业大学因其对企业培训起到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有关于企业大学的研究的数量增加、研究的深度加大,也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因为企业大学与其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如功能、地位)都有了不小的转变,目前学界仍未形成统一看法。本文将企业大学定义为一种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工具,开展有计划的培训、学习活动,并据此为企业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向企业内外部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推动企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

( 二)企业大学分类。自1927 年至今近百年里,企业大学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企业大学进行分类。根据其服务范围,可以将企业大学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企业大学创办的方式,分为自主创建型、外包合作型和校企合作型;根据培训对象,可划分为低阶员工型和中高阶领导型;根据培训的内容,可分为技术培训型、领导培训型和综合型。

( 三)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 自1998 年春兰集团创办国内第一所正规意义上的企业大学——春兰学院至今,中国的企业大学已经经历了20 年的发展。虽然发展的时间很短,但由于有着发展时间不短的前身、发展汲取了国外先进经验,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949~1991 年:以学历教育为主体的培训学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在这一阶段里,许多企业虽然并没有建立企业大学的意识,但建立了企业培训学校,这些培训学校就可以视为企业大学的前身。这个时期的培训学校主要作为补充国家学历教育的一种途径,与员工技能、企业战略等关系不大。

2、1992~1998 年: 以提高员工技能为目标的培训中心时期。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地位逐渐稳固,企业竞争加剧,同时有大量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市场。这些外资企业在给国内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开始在国内开办企业大学,这也将国外企业大学的先进经验带到了中国。1993 年成立的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是中国境内企业大学的开端。

外资企业的行动同样也影响到中国企业,使一些中国企业认识到企业大学在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8 年,春兰学院成立,是我国的第一所正式意义上的企业大学,海尔等50 多家企业紧随其后,先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这一时期,中国的企业培训学校功能和定位均发生了转变,开始转型为企业大学,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外部和企业内部员工,并将教学重点从补充学历教育转向提高员工技能,以岗位需要和提高个人绩效为主要培训内容。

3、1999 年至今:以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的企业大学时期。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企业大学在发展中也有了一定的转型,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的教导,而是立足于服务企业战略的目标提高竞争能力。中国企业大学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培训对象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变革,逐步与所在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对接,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也开设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同时培训的对象扩展至整个商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成员。

( 四)企业大学功能。 企业大学的功能是多元的,本文将企业大学的功能分为三类:

1、衔接融入功能。传统的大学教育教授的学科知识往往流于表面而在操作方面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使新入职的员工难以应付实际工作中的困难。这一方面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培训;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新员工的概况挑选合适的培训形式和内容,而企业大学就是实现这一培训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一功能要求企业大学在培训新员工时,将新员工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内容进行衔接,也同时需要帮助新员工与企业联系更紧密、尽快融入企业环境和氛围,可以讲授一些企业知识,如工作经验和企业信息。

2、知识升级功能。通过衔接教育后,新员工完成了融入,但这并不能确保员工成为满足岗位需求的员工。在强调终身教育的现在,为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员工的知识技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企业大学需要给员工传递产业的相关前沿知识并及时更新,让员工不断进步以满足岗位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3、创新孵化功能。 有学者认为,企业大学未来演变的可能性之一是成为企业的知识中心,为母体企业分享、传播和开发、创造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市场和社会要求企业具备对产业前沿知识有所把握的人才,因此也就对企业大学提出了成为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型“人才孵化基地”的要求。

二、海尔集团和海尔大学

( 一)海尔集团。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 年,其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家电行业企业,经过30 余年的创新发展,海尔逐渐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拥有6 万余名员工。在持续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海尔集团始终秉承“人的价值第一”的发展理念。2018 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达2,661 亿元。海尔已成功孵化上市公司4 家,独角兽企业2 家,准独角兽及瞪羚企业12 家,在全球设立10 大研发中心、25 个工业园、122 个制造中心,并拥有智能家电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创意品牌若干。

( 二)海尔大学基本情况。海尔大学始建于1999 年,自初创期就成为了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海尔大学颠覆了过去的单向培训模式,采用非线性的学习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学习价值和商业成果之间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在创造用户价值方面给了学员很大的帮助。经过长久的发展,海尔大学已经逐步成为海尔全球创业创客培训中心、海尔实现开放知识生态孵化的基地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培训示范中心。

1、海尔大学创立背景。 1999 年前后,随着海尔集团规模扩大,海尔员工数量迅速增加至三万余人,企业的培训需求迅速扩大,同时也对员工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海尔大学应运而生。

2、发展阶段

( 1)1999~2004 年:这一阶段是海尔大学建立初期,海尔大学成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此阶段培训重点是帮助新员工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同时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培训。

( 2)2005~2010 年:这是海尔大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海尔集团开始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此时,海尔的企业发展战略发生改变,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海尔大学原有的培训已经很难满足二者的需求。为提高员工知识、技能水平、使员工更符合企业需求,海尔大学扩大了培训对象的范围,每年培训五千余人,开设上百个班级,课程内容涉及业务知识技能、领导能力、业务操作流程等多方面,同时开创了包括脱产培训、在线论坛、案例解析等多种渠道的综合型学习形式。

( 3)2011~2013 年:该阶段是海尔大学转型时期,与前两个阶段的培训不同,在这一阶段中则强调企业内的知识传播与企业内外部知识传播并重,致力于让海尔大学承担起联通集团内部、外部知识的重要职能,而不是只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此阶段中,培训对象的范围发生了转变,海尔大学师资力量的来源也迅速扩大,一方面将培训对象的范围扩展至上下游产业链;另一方面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合作,海尔大学提供师资。

( 4)2014 年至今:此阶段为海尔大学的创新阶段,主要体现在搭建创客平台、成立创客学院和创客工厂等。海尔大学对自身提出了新的定位:人才培养和创客加速的培训基地、员工观念创新的发源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公司战略的推广基地。

3、海尔大学特点

( 1)职能创新。传统的企业大学主要承担四种角色:事务性专家、员工发展顾问、业务合作伙伴、变革推动者。而海尔大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大学在角色定位中的第五个角色——创新孵化器,这一角色也在凯洛格企业大学白皮书10.0 中得到认可。

( 2)培训意义改变。不同于市场上其他培训机构,企业大学提供培训的目的并不是希望从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而是通过提供与培育人才、吸引外部人才和项目等方式为企业服务,所以海尔大学除了企业员工的能力培训外,还设有创客培训。海尔大学结合企业内外部的具体需要,对一些课程进行了匹配,使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相融合。

( 3)充当资源的对接口。 海尔大学一方面充当企业内部对外的接口;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外部对内的接口。在充当企业内部对外接口时,海尔大学会与平台部门联合进行课程设计,收取课程费后按比例分成;而在充当企业外部对内的接口时,则会帮助创客对接资源、寻找融资,例如“云公网”。

( 4)师资队伍的构成。 海尔大学和内部的其他平台之间大多属于合作协同的关系,海尔大学90%的老师都是请来免费授课的,很多老师是平台的小微企业主或者通过平台联系到的学者或企业家,他们可以带来很多外部的新理念。

4、 海尔大学的人才培养。 前文列举了企业大学的三项功能,分别是衔接融入功能、知识升级功能和创新孵化功能,海尔大学在这三个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实践。

( 1)衔接融入方面。海尔大学的衔接教育内容比较丰富,以使员工更了解企业的沿革、规章制度等为目标设置了大量的培训课程,类似学校到企业或企业到企业的“衔接班”。此外,还有实际岗位定岗实习的安排,以帮助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实现学科教育与企业知识的融合。

( 2)知识升级方面。 海尔大学为员工制定了个人的学习计划,聘请从业人员作为分析师,为学员解析有代表性的产业实践案例,为员工提供获得学科知识升级和更高学历教育的机会。

( 3)创新孵化方面。 海尔大学提出要成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并响应海尔集团的要求,“发挥多方面优势追踪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发展,促进新创意、新技术、新制度的开发与推广”。同时,海尔大学也为海尔创客加速平台提供服务,促进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项目的开展。

项目内容有以下四项:(1)公开课:邀请行业大师、互联网高管、成功的小微企业主授课,几乎每周推出一期;(2)训练营:针对创客开办训练营,按照创业阶段的不同分成四个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训练营(海创营、海客营、海学营和海院营);(3)创客联盟和活动:与政府或高校进行合作,促进学生创意的转化,也有对外的创客活动;(4)创客模式输出:面向社会输出海尔创客模式,将海尔的企业文化和制度等对外输出,扩大海尔影响力的同时吸引外部人才、项目。

三、结语

本文归纳了海尔大学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海尔大学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和教学的具体措施与内容都具有代表性,其演变趋势也对其他企业和企业大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定位:服务企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员工知识技能。企业大学的创办和运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运营的经济、人力等成本都很高,如果仅仅将企业大学定位成岗位知识技能的“培训班”则多少有些得不偿失的意味。将企业大学融入到整个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做实服务人才培养,这样才能让企业大学名副其实。

(二)功能:融入、升级、创新,功能多元、成体系。企业大学发挥衔接融入功能,进行企业规章、章程、经验等企业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培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训使员工进一步获得产业前沿知识,对员工的知识进行升级。此外,企业大学发挥创新孵化功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助力,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海尔创客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32
海尔引领直驱洗衣机新趋势:直驱产能迈入千万级
商周刊(2018年24期)2019-01-08 03:30:40
我是小创客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9:06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新时代(2016年6期)2016-07-07 20:18:30
海尔变革
中国品牌(2015年11期)2015-12-01 06:21:05
创客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