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春放
( 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 提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创新能力、开创创新模式对于地区发展而言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海南区域创新能力现状,结合目前区域创新实际,探索提升海南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
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区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区域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及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区域创新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凸显区域竞争优势,有助于提升居民收入及刺激内需。区域创新需要依赖创新主体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服务社会。创新主体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等构成,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偏重于实际应用,相对其他主体转化生产力是最为直接的。因此,支持技术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创业及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劳动力及人才需求比例会与之增加,这不仅促进居民整体收入的增加,还可以提高区域内居民消费水平,对于刺激内部消费需求十分有利。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助于优化投资、消费以及调整出口需求结构比例,有助于培育地区独特竞争力。近年来,在国家创新型驱动战略的发展背景下,各地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地区间竞争日益激烈,海南如若希望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应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导向,在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协同海南区域内部各类资源,发挥共振效应,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并保持经济稳健发展。
2019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海南区域创新能力排名18 位,区域创新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海南在自贸港发展背景下,未来将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战略导向虽然明确,但仍然存在些许问题。
第一,创新资源投入尚不足。 创新资源包括财力、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投入一般是来自企业或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对于科学技术创新活动而言,R&D 经费投入不仅是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2020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活动经费海南是108,154 亿元,全国位列29 位,排名相对其他省份比较靠后。可见,海南的R&D 经费与其他省份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创新实力不足,且创新潜力低。 据2019 年《报告》显示,海南的区域创新能力从实力、效率、潜力三大层次进行排名,海南位列27位、8 位、22 位。创新效率排名占据前10 位,但创新实力及潜力仍显不足。
第三,科研成果转化率欠佳。 创新主体中,企业是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力。2019 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734 件,天津为15,634 件,上海为35,326 件,广西为6,373 件。海南和同为自贸区的地区相比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欠佳,会对海南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造成影响。海南的科技活动从业人员大多集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和各类科研项目多出自于上述机构,而这些科研成果一部分用于评职称,一部分用于转化社会生产实践。用于评定职称的部分课题研究成果,由于缺乏重视转化生产力或缺少与企业沟通合作途径,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研发同市场互相脱节,无法以合力之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使得科技资源并未创造出应用价值,严重浪费科技资源,阻碍了企业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人才是开展创新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创新的提升策略需要依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来推进执行。而对创新主体而言,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便是人才。一流的人才是企业甚至是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海南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12 个重点产业和其他符合海南省发展定位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各类科技人才。但由于海南地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人才需求总量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一般会吸引更多人才就业和发展,其他地域需要的人才往往难以吸引和获得,所以造成地区人才结构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制约了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
海南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展现自有品牌“ 勇创新”。 创新的核心在于“新”动力,在于“创”,所以应强化自主创新、自有品牌的意识,勇于尝试创新并寻找核心竞争力,只有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技术才能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因此,应该在自主研发的路上披荆斩棘,将创新成果烙上海南本土印记,打造创新品牌并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
第二,发挥区域优势“ 善借力”。 自由贸易港建设有助于创新水平的提升。海南应该依据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需要增加自主研发力量,但完全依靠自主研发来实现原始创新,必然会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可以转换策略借力而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观摩先进地区发展模式、学习吸收再创新,利用区域优势,结合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以战略眼光寻求长远发展,以创新武装占据行业制高点,从而加速提升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第三,集中关键力量“有所为”。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海南“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构建包含旅游、农业、医疗、低碳制造、房地产、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等共十二大产业的特色产业体系。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在未来“十四五”的规划期,海南应确立长远目标,集中海南资源优势力量,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围绕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即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率先发展对海南而言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领域,从而集中优势力量,切忌全面开花,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提供具有活力的创新环境。 创新成果在市场需求下才会发挥成效。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开展的创新活动,终究是为了将创新成果投入市场,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谋取经济利益。市场需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助推力及保障护盾,提供一个公平有活力、宽松有秩序的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改善市场环境方面,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得以规范,可以确保创新主体享有充分且公平获得市场信息的机会;搭建竞争秩序良好、交易合规有序的竞争平台,在市场经济利益进行分配时,政府简政放权,不直接介入和管理;发挥市场创新主体的作用,积极调动市场的创造性,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其次,在改善制度环境方面,发挥政府区域创新导向作用。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制定海南开展区域创新活动的可行战略规划;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如从创新要素投入方面、在提升科研效率方面、在促进创新成果转换等方面着手,完善创新政策法规,进一步激励与约束创新的各项活动。
(二)加强企业科研创新主体地位。 目前,海南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以及有自主研发技术中心的企业比重较小,技术合作的程度也较弱。加强企业科研创新主体地位,对策如下:首先,海南省应以加强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研发决策、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力军的作用。其次,企业依靠政府扶持和引导的作用,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加强企业的创新平台建设,聚集社会创新资源,便于资源提供给企业并满足所需。最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高新技术及创新型企业队伍,从而形成科技型企业创新集群,促进海南经济发展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三)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首先,鼓励围绕企业为中心,组建联合技术攻关机构,从而方便进行科研合作的对接。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不仅仅是省内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国内的其他创新主体)等的沟通与合作,一方面当企业创新有技术需求时,可以寻求科研院所的支持,合理攻关提升研发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把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推向市场,进行应用转化的开发研究。其次,创建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集聚国内外的可利用创新资源,增强对外交流互动,把海南省的创新成果推向国内外,同时引进吸收全球先进技术,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重视促进教育同科技的结合。重视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建设,积极壮大创新师资力量,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鼓励师生参与各类创新赛事提高创业能力,产生更多的创新项目,培养产学研应用型人才。支持企业同高校共同合作,创建创新实训基地,把创新主体多方合作作为提升海南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发展路径。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围绕海南省重点发展产业,搭建共享创新服务平台或者共享科技服务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享。科研设备、数据、人才、政策等信息是保障创新活动进行的非常宝贵的资源,海南省应该充分利用创新主体的各自优势,借助共享服务平台,畅通信息的传递及资源的共享。利用信息共享,使得创新主体联合承担科学研究项目,为社会提供技能培训、信息咨询等创新服务,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促进全省创新活动合作的深入开展。
(五)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造关键在于人才,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进程中,人才是所有资源中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当下,全国各省区利用住房优惠、落户便捷、高薪资高福利、广阔的就业创业发展空间等各类条件和政策吸引人才,“抢人大战”模式早已开启。海南自2018 年起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广纳人才的指示,着力吸引人才,但在人才保留及人才培养方面、壮大和培育创新队伍方面仍然面临考验。因此,海南省需重视引进及培育创新人才。首先,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结合12 个重点发展产业,按照产业分布和地区实际需要从不同的渠道、用多样的形式引进人才。其次,完善绩效机制及人才开发机制,将创新成果转化作为人才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创新成果转化的收益作为个人或者团队的创新奖励。最后,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知识能力再造,支持和鼓励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留在海南发展,服务地方,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为海南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