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方
“唐宋八大家”之中的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一诗中写下过“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这样的诗句,表达与朋友饮茶消遣的快乐。出现在诗中的“紫瓯”是用来泡茶的茶壶,也就是如今人们所熟知的紫砂壶。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是诞生于明朝正德年间的“供春壶”,欧阳修的诗歌恰好证明了紫砂壶在真正诞生前有较长的“酝酿期”,有足够的积淀才得以一举成名。时过境迁,今日的紫砂壶仍是中国陶瓷茶壶中的顶尖作品,在岁月的沉淀中,紫砂壶愈发沉稳醇香,已是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美的重要作品。
“玉壁壶”这件紫砂壶作品具有典型的古典美学风格,展现紫砂壶“灿如春华,皎如秋月”的清雅婉约之美。“玉壁”是中国古代六器之一,是中间带有圆形孔洞的扁圆玉器,体现中国天圆地方的审美理念,亦包含有权利、财富的象征意义。“玉壁壶”在创作中除了借鉴玉壁特征,也侧重于表现玉之精美温润,形成内外沟通,将紫砂与玉壁之美融合起来,形成一件粲然紫玉。
用姚黄魏紫来形容紫砂泥是极为合适的,不同种类的泥料一经高温淬炼会呈现出高贵大气的紫色、吉祥明艳的红色、娇嫩清雅的黄色,也有绿色、灰色等奇异之色,种类繁多,令人称奇。“玉壁壶”的古典艺术魅力自泥料选择起就开始形成了,浓郁醇厚的紫红色如光滑丝绸包裹在壶身外部,明亮的光泽点亮了壶的神采,一些金色的小颗粒夹于泥料之中,是天然泥料中的砂质颗粒,一经欲火便化为金粉,有精致的内敛之美。
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之色、帝王之色,源于对北极星的崇拜。“玉壁壶”运用紫泥制作在艺术层面有彰显正宗之意,在文化层面则是继承传统文化认知,是作品古典艺术魅力形成的内在支撑。
鼎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作品,避开鼎之庄严肃穆只看结构,鼎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尤其是三足设计足以彰显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理性与智性光辉,这种设计也为紫砂壶所借鉴,并充分与紫砂壶气质相融合,实现了强强联合。“玉壁壶”在创作中就运用三足设计,三只圆润的钉足分布在壶底,托起整个壶身,壶身线面结构更加独立和完整,在气质上也更加庄严沉稳,富于工艺感。
壶身顶部平且宽,外沿微微向外敞开,避免了局促紧张,象征开阔胸怀。壶身圆润饱满似佛肚,重心稳定在壶身下部,有脚踏实地之美。壶身线条简约明了,以一气呵成为基本标准,从性质上讲,紫砂壶本为坚硬如骨之物,在线面结构上却有如水般的流动畅快,外表上是珠圆玉润,内里构架讲究严谨分寸,讲究上下的均衡与左右的对称,这是作品稳定性的基本保证,所以“玉壁壶”乃是圆中有方,正呼应了天圆地方的审美格局。壶身造型有对香炉的模仿,是对古代鼎之造型的另一方面继承,也是为了与钉足造型配合得更加完美,从外形上最直接地体现作品古典艺术魅力。
壶盖在与壶身连接时注重一体感,要充分自然地融合于壶身。在创作中,壶盖边缘的打磨以及壶盖线条与壶身线条的承接是重点,“玉壁壶”壶盖的弧度恰好与壶顶部外沿自然衔接,完美与壶身融为一体,精美而不做作,只有优雅简练之美。壶盖中央的珠形壶钮有紫光闪烁,暗示着紫砂壶艺术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气质来源于中国五千年的积淀,来自工匠精神与执业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
壶嘴与把手镶嵌在壶身最高处,几乎占据壶身大半个空间,是根据壶身大小设计而成的。壶嘴与把手都经历了先上扬后延伸的线条走向,使壶在横向上看更加舒展大方,保证作品左右的对称与平衡,这种中规中矩的布局亦来自中国古典审美观念,也可看作是壶身线条在外部的延续。壶嘴、把手与壶钮之间构成的是三角形结构,这是最为稳定的几何造型,在充满古典魅力的紫砂壶中增添了智性因子。
“玉壁壶”中还有一部分装饰,这些装饰使壶的个性更加强烈,也是强化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壶身以及壶盖上,有金色圆圈的纹样,可称之为“玉壁纹”。这些纹样的颜色与壶身色彩之间形成对称,金色也是高贵大气的象征,与醇厚紫色搭配更显作品之贵气,有着最为浓厚的古典底色。纹样本身极为简单,与壶的简约明快相配合,看似随意的分布实际上也极为讲求对称,尊重作品的基本结构。
“玉壁壶”这一作品仍是以简约为美,将精致感融于简单清爽的造型纹样之中,以线面的柔和自然展现玉器那温润优雅的气质。高贵又优雅,华丽又低调,原本是相悖的气质,在“玉壁壶”中实现了和平相处,以大胸怀、大视野构成“玉壁壶”的古典艺术魅力。
结语:紫砂壶有“紫玉金砂”之美名,“玉壁壶”比玉要华丽几分,又比砂要细腻几分,在沉静优雅之中一展中国历史文化之风韵。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是“玉壁壶”的立身之本,亦是紫砂壶艺术的根基。“玉壁壶”揭示了紫砂壶艺术中最为稳定的古典艺术因子,展现精益求精的当代大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