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德道提梁”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2021-01-14 18:11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筋纹泥料气韵

朱 彬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在紫砂艺术的历史之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明代小书童龚春,根据金沙寺内千年银杏树树瘿形态仿生制作而成的“供春壶”,被称作紫砂壶的鼻祖一直沿袭到现在,受到许多壶友的喜爱。但是根据历史考证,在南京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吴经提梁壶”是迄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完整的海棠形提梁紫砂壶,它的出土也备受一些历史学者与紫砂爱好者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到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从诞生开始的仿生器、提梁器,还有我们常见的圆器、方器等等,令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其实对于我们紫砂艺人来说,一把好的紫砂壶关键从泥料、做工、气韵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紫砂的泥料必须是宜兴所产的原矿紫砂原料,这样透气性才会有保障,然后做工需要在整体的把握和谐融洽,细节的处理方面一丝不苟,让人观之没有违和之感,还有就是紫砂壶整体流露出来的一种难以抽象描述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气韵,这三个基本要素具备的话,就是你值得拥有的一把好壶了。

1、紫砂壶“德道提梁”的工艺技巧

紫砂艺术作品“德道提梁壶”(见图1)就是把传统的紫砂筋纹手法和提梁造型艺术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艺术感受。众所周知,在紫砂艺术之中,筋纹的手法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传统技艺之一,不仅仅需要高超的技艺,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才能够把筋纹器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再加上提梁的设计需要充分地考虑紫砂泥料的收缩性,由此可见此壶的制作难度颇高。此壶壶身挺拔隽永,呈现辐射形态的筋纹从壶钮开始一直延伸到壶底。筋纹纹理清晰、力度合适,筋囊扩张有力饱满,充满了力量感;壶嘴婉约修长,出水非常爽利,上面布满细细的纹路,和壶身完美地统一和谐;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点缀的壶钮也是成为了辐射的中心出发点,和整体融为一体。此壶的点睛之处还在于提梁的设计和“吴经提梁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转折部位的匠心独运处理更加彰显出了此壶的与众不同。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德道提梁壶”,把紫砂艺术的造型之美和高超的技艺水准融合在一起,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深厚内涵蕴藏其中,让我们在欣赏此壶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内涵。

图1

2、紫砂壶“德道提梁”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理论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实践。德和道,从字眼上来看都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汉代大儒董仲舒曾经在其著作《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记载到:“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其中对于德、道这一概念的阐释比较抽象,但是却包含了易经等传统经典之中的许多理论。“道”本身就是法则,是万法之源,当中即包括自然法则,也包括人文法则,循道而生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实战道法形态,例如商道、文道、人道等等,但是万道归一,而这最终的归宿“一”就是德。有“德”的“道”才是正道,是符合自然法则之道。一个有德之人有道,则滋润万物、造福苍生,反之则贻害社会。因此,道法自然,其本质是德道,所以在理解了德、道的理论之后,通过紫砂艺术的手法把抽象的理论以紫砂为材质演绎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德道提梁壶”,采用了气韵贯通的紫砂筋纹手法,把紫砂传统的成型工艺运用得炉火纯青,同时又辅之以提梁的设计,把德道的理论解释为筋纹和提梁的抽象,可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和感受到如同流水一般的理论滋润万物,也搭建起了指导我们精神思想和生活实践的桥梁。这件作品既可以用来冲泡茶叶,在流淌出来的玉液琼浆之中品味生活的哲理,也可以陈列起来静静观赏,品悟其中绵延不绝的文化内涵。

3、结语

紫砂艺术最为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实用器,同时在许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和设计之下,融入了许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艺术的氛围之中沉淀下来放松心情、体会自然,徜徉在紫砂艺术营造的审美和文化空间之内,提高自己的内心修为和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筋纹泥料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筋纹佳构赋祥瑞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筋纹智慧,美菱盛放
——论紫砂壶作品《合菱》的艺术创作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紫砂茶壶筋纹器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