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低毒药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试验

2021-01-14 04:06张欣颖李云龙郑建秋曹金娟王俊侠
蔬菜 2021年1期
关键词:灰霉病悬浮剂病斑

王 胤,李 锦,张欣颖,李云龙,胡 彬,孙 海,郑建秋,曹金娟,王俊侠

(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2.北京市昌平区植保植检站,北京 102200;3.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日光温室不仅为蔬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为病原菌越冬、越夏提供了有利场所,导致设施农业生产中蔬菜病害有逐渐加重趋势[1-3]。黄瓜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引起的病害[4],因北方冬季设施温室内易形成低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加之雾霾天气导致寡照的影响,该病极易在冬季流行,严重影响黄瓜生产[5-6]。

在田间生产中,发现灰霉病病株应及时将其清除,防止病原菌随气流、雨水传播,中午应加强通风换气、调控棚室温湿度[7],但黄瓜为喜温怕寒的作物,往往菜农为保证适宜黄瓜生长的温度而采取减少通风的措施,导致棚室内湿气不能尽快排出,为病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防治灰霉病的主要方法以化学药剂为主,采用在晚间点燃烟剂闷棚的方法可有效预防,病害发生后多喷施腐霉利,但长期使用单一药剂防治,容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防治时还应注意精准施药,过量用水易增加棚内湿度,过量用药易导致农残超标等农产品安全问题[8]。为明确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应用效果,增加田间用药选择,试验选择了2种化学药剂即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和20%嘧霉胺悬浮剂,1种生物药剂即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属于新型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剂,并分别设置高、低2种浓度开展田间防效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北京市昌平区川府菜缘黄瓜种植日光温室中进行,土质为壤土。

1.2 试验材料

供试黄瓜品种:蓟农津研四号(天津市蓟农种子有限公司)。

供试药剂:20%嘧霉胺悬浮剂(山东申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和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2019年3月12日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70cm,窄行行距30 cm,667 m2定植1 800株。每种药剂设高低2个浓度,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共计7个处理组,处理制剂用量见表1。每组3次重复,共21个试验小区,各小区面积约为12 m2,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内黄瓜植株水肥管理条件相同,黄瓜长势整体一致。用新加坡利农牌HD400背负式喷雾器施药,每小区药液用量1.2 L。4月25日在黄瓜灰霉病发生初期开始第1次施药,间隔7 d,连续施药3次。

1.4 调查项目及方法

试验共调查5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第3次施药后7 d和第3次施药后14 d各调查1次。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各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2株,调查每株全部叶片及果实灰霉病发病情况,记录病情指数、是否有药斑以及发黄、植株矮化等药害现象。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单叶片有病斑3个(残留花发病);3级:单叶片有病斑4~6个(果脐部发病);5级:单叶片有病斑7~10个(病斑长度占果实的10%以下);7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病斑长度占果实的11%~25%);9级:单叶片病斑密集,占叶面积1/4以上(病斑长度占果实的25%以上)。

表1 供试药剂及剂量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 ×100%。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5 数据处理

各处理间防效差异采用Duncan's 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按DMRT 法测定处理间防效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药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2.1.1 第1次施药后7 d的防效

3种药剂高浓度处理组防治效果均高于低浓度处理组,2种化学药剂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和20%嘧霉胺悬浮剂防治效果高于生物药剂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化学药剂处理组F对黄瓜灰霉病防效最高,为83.0%,其次防治效果依次递减为D>E>C,分别为78.6%、72.6%和68.9%,且这4个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药剂处理组B防效为54.9%,处理组A的防效仅为44.3%,两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组A与4个化学药剂处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1.2 第2次施药后7 d的防效

与第1次药后7 d相比,处理组D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降低,其他各处理组防效均提高,化学药剂处理组防治效果均在70.0%以上,各药剂防治效果随药剂浓度提高而增高。处理组F防效提高到85.7%,较防效次之的处理组D(76.1%)高出9.6个百分点,处理组E的防效为74.5%,处理组C的防效为70.9%,这4个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药剂处理组B的防效为61.3%,较处理组A的防效高出11.2个百分点,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组A与其他各处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1.3 第3次施药后7 d的防效

2种化学药剂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较好,处理组C、D、E、F防效均维持在71.0%以上,这4个处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组E、F防效较前一次调查有所降低,但处理组F防效在各处理中仍为最高,达85.3%,较防效第2位的处理组D高出5.0个百分点。生物药剂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处理组B的防效提高较快,防效达67.7%,较前一次调查防效提高6.4个百分点;处理组A的防效为55.8%,较前一次调查防效提高5.7个百分点。3种药剂不同浓度两组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1.4 第3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

第3次药后14 d,生物药剂处理组A、B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均高于第1次药后7 d病害调查防治效果,说明其对病害防治具有较好的持效性。化学药剂处理组防效均有所降低,持效性较差,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依次为F>D>C>E,处理组F的防效为82.2%,与处理组D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组A的防效较其他各处理组相对较低,为53.1%,与处理组F、D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供试药剂对黄瓜的安全性

田间肉眼观察发现,各处理组黄瓜并未出现药害现象,说明供试药剂按照试验浓度施药对黄瓜生长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在田间对黄瓜灰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因为枯草芽孢杆菌属于生物药剂,生物药剂在田间防效达60%则视为表现较好,无法与化学药剂相比,一些病害零星发生时或未发生时施用生物药剂防治,最高防效可达到80%,但此次试验对象是易发生、难防治的灰霉病,60%防效则视为较好),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20%嘧霉胺悬浮剂>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灰霉病的病原菌并未对药剂表现出抗药性(施药后2组化学药剂防效在70%~80%,说明无抗药性产生;若多次施药后,病害发生未得到控制,说明该地病害已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同一种药剂高浓度处理组的防治效果高于低浓度处理组,化学药剂具有较好的速效性,第1次施药后7 d,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20%嘧霉胺悬浮剂高浓度组防效分别为83.0%和78.6%;生物药剂田间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第3次施药后14 d高浓度组防效达65.2%。建议在田间若灰霉病危害严重时可优先使用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和20%嘧霉胺悬浮剂;为防止病害抗药性产生以及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可轮换使用其他药剂,生物药剂推荐在病害发生初期连续多次使用。

表2 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

田间药效试验可能受防治时期、药械选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在第2次施药后7 d的调查中,20%嘧霉胺悬浮剂高浓度处理组防效降低,可能与人为施药用水量或施药技术有关。此次试验结果与刘鸣韬等[9]于2015年开展的嘧霉胺防治灰霉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相似,不同浓度嘧霉胺对黄瓜灰霉病第3次施药后10~14 d防效维持在65%~80%。

灰霉病寄主范围较广,除黄瓜外,番茄、辣椒、草莓等多种作物易受该病危害,导致减产。在设施生产中,针对灰霉病发生重病田块,应在产前开展清洁田园、土壤消毒和棚室表面消毒工作,杀灭土壤内及棚室表面残存的病原菌,降低病原菌数量。在冬季蔬菜生产中,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应对低温、寡照等极端天气,可在不良环境到来前提前喷施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作物抗性。此次试验结果仅为一处试验地点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下一步还应在多地开展多次不同施药浓度的相关试验研究,为防治黄瓜灰霉病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灰霉病悬浮剂病斑
含壳聚糖氨基酸肥料与悬浮剂混合使用下悬浮率的研究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问药效试验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如何防治番茄灰霉病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
轻松治愈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