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冻伤是寒冷季节里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系寒冷和潮湿导致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冻伤大多发生在人体暴露部位、肢体末梢、衣着保暖不足的部位,如耳郭、鼻尖、手足部肢端(手指、手背、脚趾、足跟等)等。冻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肢体长期处于寒冷刺激下,导致局部皮下小动脉收缩,皮肤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血管扩张、静脉淤血而出现炎症、坏死。
根据冻伤局部的轻重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症状比较轻,即常见的“冻疮”,只是表皮层一过性损伤,表现为局部皮肤冰凉、发红、压之褪色,以及肿胀、瘙痒、刺痛、灼热等,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护理,大多1周左右即可结痂,表皮干脱,症状消失而愈,而且不会留下瘢痕。
二度冻伤可伤及真皮层,局部会感到较为明显的红肿及疼痛,往往还会起水疱,此时需要进行专业救治。如果没有继发感染,一般经过两至三周就能消肿止痛、结痂脱落、逐渐地康复。
三度冻伤会损伤皮肤全层,甚至深达皮下组织,局部红肿严重,疼痛剧烈,并有血性大水疱,皮肤由苍白色逐渐变为青紫色、蓝黑色,随之感觉消失,坏死组织干燥成痂,然后脱痂、愈合,但大多会留有萎缩性瘢痕。
四度冻伤最为严重,损伤可深达肌肉、骨骼等组织,局部呈现暗灰色,受伤部位的感觉以及运动功能可能完全消失,且容易发生干性坏死。如果并发感染,则成为湿性坏死,需要植皮和截肢,治愈后一般都会留有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抢救。
冻伤主要是由于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不良,血流减少,与冷冻、潮湿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损害,所以所处环境温度太低和低温环境下暴露的时间过长是冻伤的关键因素。下面就给青少年朋友们介绍一下引起冻伤的主要因素。
首先,低温是引起冻伤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时间待在温度过低的寒冷环境中,自身的体温急速下降,尤其是局部组织或肢体末梢的温度降至0℃以下时,人体表面的血管就会发生痉挛,血液流量明显减少,从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就会受到损伤,特别是有些部位的血液循环较差,如耳朵、手指、脚趾等,就有可能发生冻伤。
其次,空气湿度大,也容易导致冻伤发生。空气的湿度、天气的变化等,都与冻伤的发生密切相关。若是环境空气干燥,散失机体热量的速度就比较缓慢,所以不容易引起冻伤。相反,如果过久处于空气湿度较大的场所,或是在雨雪天气里,人体受到潮湿刺激時,机体散热速度就会加快。因为水的导热性强于空气,所以潮湿环境很容易引起冻伤。
再次,风也是引起冻伤发生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风不但能够加速热的对流,还可加快热的丧失,促进环境温度进一步地降低。风速愈大,热对流速度愈快,气温下降得越低,越易引发冻伤。在同样低的气温中,若是没有风,人体皮肤与衣服之间,是相对静止的空气层,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一般不会引起冻伤;而如果有大风,即可导致空气流动加速,破坏保温层,同时加速热的对流和丧失,造成人体过多的消耗热量,因而容易导致冻伤。由于风速的大小不同,导致的冻伤程度也不相同。风速越大,造成冻伤的症状越重。
最后,诱发冻伤的因素还有部分人群抗寒能力低下,如有营养不良、贫血、身体虚弱、过度疲劳的群体,患有周围血管病、系统性疾病的人员,等等;保暖不足、鞋袜过紧、手足多汗、缺乏运动等,均易导致冻伤。
预防冻伤发生,其实比较简单,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两点。
防寒保暖。天气寒冷要做好自我保护,青少年朋友们要提高认识和警惕,不要粗心大意。适当穿戴防寒衣物及鞋袜,配备手套、帽子、面罩等,特别应对手、耳等暴露部位加强防寒保暖。着衣要内松外紧,多层保温;要注意避开大风,外套要合身防风,以免空气对流、丧失热量。经常保持身体和衣服干燥,避免因潮湿寒冷而冻伤。注意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脂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鱼虾、豆类、蛋类、奶类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适当加强营养,确保身体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以增强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从而远离冻伤。
以动防冻。冬季要进行防寒锻炼,但要避免太冷或潮湿的环境。除了每天坚持在户外进行体能训练外,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以增强抗寒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平时不要久站或久卧,长时间静止不动会影响血液循环,诱发冻伤。双手和双脚要经常在手套、鞋子中活动一下,运动手指和脚趾,可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局部体温,以防止冻伤。休息时间或逗留时间过久,应防止久站不动,可以揉搓双手、面部、鼻尖、耳朵等,以及走动、伸展肢体、跺脚等活动,均有助于预防冻伤发生。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理疗科退休副主任医师)
(编辑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