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消费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1-01-13 00:50郑自立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提升马克思主义

郑自立

〔摘要〕 步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提出的更高要求,文化消费质量问题正日益受到党、政府、人民群众的关注与重视。消费文化是影响文化消费质量的重要因素,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探析消费文化影响文化消费质量的机理,可以发现我国消费文化领域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符号化、商业化、娱乐化等不良发展倾向。为此,要坚定民族消费文化自信,端正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发挥消费文化发展主体协同作用,改善文化消费的内容与方式;优化消费文化发展物质和制度条件,提高文化消费支出水平与实效。

〔关键词〕 文化消费质量;提升;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D6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5-0123-06

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是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与议题。消费文化影响着人民文化消费的质量,进而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走向与成效。因此,通过优化消费文化生态来提升人民的文化消费质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向,是实现文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将试图对此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综述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是在对资本逻辑所建构的“消费社会”的批判中逐渐走向成熟的。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奠基者。他们对该理论的奠基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为其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路向。他们从“意识形态”和“异化”的视角深刻阐述了消费的文化意义、政治意义以及消费文化对民众消费的巨大影响。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导社会发展的逻辑下,消费品成为“反对”或者“控制”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文化消费品往往承载和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在对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中,他们建构了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意识形态理论”“异化劳动学说”“商品拜物教”等重要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石。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安东尼奥·葛兰西、约翰·费斯克、让·鲍德里亚等马克思主义学者结合各自所处的时代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其中,安东尼奥·葛兰西赋予了消费文化“霸权统治”的意义,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霸权”理论,突出了基于市民文化消费的“文化控制”和“文化反抗”在实现霸权统治以及反对霸权统治上的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在于片面强调了“消费文化”在實现文化霸权和反抗文化霸权中的“决定性作用”。约翰·费斯克则赋予了消费文化更加积极的抵抗意义,推动了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并且对法兰克福学派长期推崇的“单向度人”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大众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工业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反而是有着强烈的抵抗能力,能够规避消费式意识形态的控制,他说,“体制只提供文化或物质意义上的商品,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消费这些商品的过程,就尽可差强人意地被描述成大众只能听凭工业巨头的摆布、被商品化为同质化之群众的过程”〔3〕。让·鲍德里亚提出了著名的“符号消费”理论,他一方面肯定大众在自由选择商品过程中的主体性、自由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在商品日益符号化的过程中,消费者被严重地异化了,“活的选择却体现在死的差异中,而就是在异化的欢愉中,计划自我否定且感到绝望”〔4〕174。人们在消费品选择过程中所作出的自由选择只是表面上的自由,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真相被符号消费平等的假象掩盖了,一种技术上、策略上的平等代替了结构上、事实上的不平等。让·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商品消费中的“符号圈套”,而其最大的局限性亦在于存在符号消费绝对化倾向,夸大了商品的符号意义在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总之,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为我们今天正确看待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的关系,文化消费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找到提升文化消费质量的正确路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重要的理论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影响文化消费质量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文化消费质量的基本内涵与衡量尺度

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文化消费成为人们“刚需”的同时,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诉求也逐渐由量的诉求转向质的诉求,越来越多的民众追求有质量的文化消费。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消费才能算得上是有质量的呢?尽管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者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他们对于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中可见一斑。首先,从消费结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认为,有质量的文化消费其结果应该是能够促进消费者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让消费者遭到“算计与剥削”,并沦为一种“单向度的人”〔5〕。其次,从消费过程来看,有质量的文化消费不会让“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6〕,消费者也不会为了炫耀或者获得附加的社会资产而消费,以致于使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沦为一种“受操纵的消费”。最后,从消费内容来看,有质量的文化消费不应该是外界强加给消费者的一种“虚假的需求”。因为当那些文化产品的真实意义被“挖空”,把另外一些虚假意义灌注进去,“填满那些空壳”后〔7〕,就会导致出现弗罗姆所感叹的:在这种“虚假”的文化消费中,“我心中什么也没有发生”〔8〕。基于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笔者认为,有质量的文化消费是指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内容健康向上且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文化消费活动。文化消费质量的衡量尺度主要包括文化消费活动开展的价值取向、人们在文化消费活动中的实际开支情况、文化消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文化消费活动的实效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影响文化消费质量的一般机理

消费文化贯穿于人们文化消费活动的全过程,是影响文化消费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消费文化通过影响人们文化消费活动的目的而影响文化消费质量。比如,在娱乐享受型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人们在文化消费活动中往往会着力于寻求那些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的消费,走向低俗化,而那些具有高级趣味的消费却鲜有人问津。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消费活动目的的正确与否,是能否实现有质量文化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好的消费文化有助于人们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守正确的目的价值取向,文化消费才会有质量,反之则无质量。其次,消费文化通过影响文化消费内容的提供与吸纳而影响文化消费质量。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认为,在不良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消费者会形成一种“消费性快感”,这种快感使得消费者沉迷于商品所蕴含的不良内容而不能自拔。在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监管存在一定漏洞的情况下,文化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内容消极的文化产品,在受到价值不正确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会受到误导而热衷于那些不良文化产品的消费。文化商品生产者本身就是文化消费者,在受到消费文化所带来的市场潮流影响和趋利的本性下,一些文化商品生产者会生产迎合市场潮流性需求甚至是含有不良内容的文化产品。最后,消费文化通过文化消费的实效性而影响文化消费的质量。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指出,消费文化对文化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影响。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往往会对健康消费行为予以“事后肯定”,从而巩固和提升文化消费活动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消费文化也往往通过利用人们沟通的渴望和“连带团结”的需要促进文化产品的销售,从而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4〕201。

三、当前我国消费文化的生态特征与形成缘由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文化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新兴消费形态的崛起以及国内外消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日益频繁,使得我国消费文化领域呈现出了较之以前更为错综复杂的状况。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消费文化民族化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深入人心,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也由此大增。自2015年以来,国内掀起了以“新国货智造计划”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国货运动,一批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品牌商品进入消费市场并受到民众的认同与支持,这种力挺民族品牌的消费情绪与行为在文化领域表现得亦相当突出。比如,电影市场呈现出的“国片”票房屡创新高现象。在近几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国片”占据了大半江山。从“国货”到“国片”,这一系列的消费品达成了“必然有序的关涉”〔9〕7,制造出具有“暗示性的结构意义”〔9〕7,从而呈现出民族化的消费文化生态景象。

(二)消费文化符号化

近年来,在我国中低线城市,消费文化的符号化特征日益凸显,这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我国中低线城市经济的快速崛起。相比以前,我国中低线城市的物质财富大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這使得物质消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功能逐渐弱化,物质消费的其他社会性意义成为可能或必须。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多样化“脸谱”》显示,在我国中低线城市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年轻购物达人”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不担心生活成本或未来储蓄问题,追逐最新潮流趋势、购买高档产品,以提高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10〕。另一方面,这也与中低线城市互联网的普及与提质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中低线城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符号经济的发展,使得符号消费成为中低线城市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新常态”。符号消费所尊崇的是符号逻辑或象征逻辑,让·鲍德里亚指出,“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确切地说,这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可以是社会逻辑,也可以是欲望逻辑——那些逻辑把它们当成了既无意识又变幻莫定的含义范畴”〔9〕70-71。这种符号化的消费模式在文化消费领域亦有兴盛之势。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一些大学生的阅读消费从一种“为我的存在”逐渐转变为“为他的存在”,他们的阅读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某种表演的产物〔11〕。

(三)消费文化商业化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商业运营与消费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越来越紧密。一方面,消费文化的发展不断为商业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商业理念、商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消费文化的发展。而后者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抢眼”。比如,在电子媒介蓬勃发展的今天,商业广告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这一方面让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多元,消费者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广告内容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网络商业广告的内容制作与呈现方式都注入了丰富的西方消费主义元素,给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模式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消费异化现象。例如:部分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虚荣消费”心理,通过“夸大其实”的包装和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再如:部分商家利用店庆、节假日促销等活动,营造出一种虚假的“购物狂欢”氛围,使消费者情不自禁地购买了许多自己并非真正需要的“便宜货”。这种日益商业化的消费文化生态使得文化消费趋于功利化,致使我国一些优秀文化产品的文化意义在消费中遭到忽视,沦为时尚的奢侈品,或成为炫耀的资本。

(四)消费文化娱乐化

近年来,“娱乐至上”的现象在消费领域大为泛滥。造成其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消费者的消费性娱乐欲望,诱发了其享乐主义。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曾对此断言:“享乐主义时代是市场经济的时代。”〔12〕二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人为性减弱及其带来的一些社会不公正问题,使得部分民众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无奈,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过度追求感官娱乐的满足,逐渐异化为消费中“单向度的人”。这种娱乐过度化的消费文化发展趋势给文化消费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让广大消费者“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其结果是让他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3〕。而如果长期以往,听之任之,则会面临严重的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四、以消费文化生态重构促进文化消费质量提升的路径

如前文所析,目前我国消费文化领域错综复杂,其中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这些不良的发展趋势给人们的文化消费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人们文化消费质量的平庸与低劣。因此,提升我国文化消费的整体质量,迫切需要重构消费文化生态。

(一)坚定民族消费文化自信,端正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4〕民族消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中,孕育了诸多消费美德和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比如,量入为出、崇俭抑奢、知足自得、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这些消费美德和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对于端正时下人们的文化消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与传承。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挖掘、保护和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消费文化。恩格斯指出,传统的民族文化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之中〔15〕,要使之发光发热,就需要“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16〕。为此,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消费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工作,做好地方民族消费文化史志编纂工作,探究中华民族消费文明史,推出一批可读性强的研究成果,在百姓中加以阅读推广。要着力建设中华民族消费文化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消费观念,彰显其精神魅力;要把中华民族优秀消费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相结合;要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建立健全各类消费场所和网络消费平台的行为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消费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二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消费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和受教育是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常态,教育场所也就相应地成为人们文化消費观点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域,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消费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要在“教材”“课堂”“校园”这三个“物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做好中华民族优秀消费文化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工作。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消费文化全方位贯穿于我国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

三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消费文化融入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针对当前人们消费符号化的趋势,我们要着力精选与提炼一批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费文化标志性符号,纳入地方城市规划和城镇化建设设计,并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同时,针对当前人们娱乐性文化消费激增的趋势,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消费文化元素,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消费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庆消费习俗。要推动和扶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消费观念的影视、动漫和舞台表演等的创作和展演。

(二)发挥消费文化发展主体协同作用,完善文化消费的内容与方式

在一国或一地的消费文化发展进程中,其主体主要由消费者、政府、企业和知识分子构成,同时他们又往往是消费文化内容的生产者或提供者,他们的能动性和协同性对文化消费内容的供给以及消费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约翰·费斯克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消费者往往会通过“身体狂欢”或“自我麻醉”来对统治者所实施的消费文化控制举措进行“消极式抵抗”,从而让那些消费文化所倡导的“法则”和“规训”失去效力〔17〕。因此,在重塑消费文化生态以改善大众文化消费内容与方式的过程中,要增强消费文化发展主体间的协同性,以消减各种缘于对消费文化的“消极抵抗”或“积极抵抗”而带来的文化消费障碍。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是政府向大众“输送”文化消费内容以及大众基本文化权益得以保障的重要场域,其已成为当代中国老百姓文化消费理念和习惯养成的基础性空间。就目前而言,在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政府向大众所“输送”的一些文化消费内容并未能让大众“喜闻乐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则能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因此,要加强对文化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支持和鼓励他们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依法开展有偿服务;要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管理网络,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

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企业是大众日常文化消费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文化企业生产的文化精品还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而且在一些文化企业所提供的文化消费内容中还存在庸俗、低价、媚俗的“三俗”问题,不仅污染了消费文化生态,还严重影响了大众的文化消费质量。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企业发展,在文化企业中大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活动,坚定不移地推动文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知识分子、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文化企业产品供给评价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文化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企业产品的策划、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三要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坚力量。他们有极强的使命感,对知识怀有炽热之心,对民族怀有赤诚之意,对祖国怀有赤子之情〔18〕。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能够有效地遏制和消减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消费活动的“误导”,促进大众在文化消费步伐上与政府要求协同一致。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知识分子的头脑;要在发挥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教育职能上下功夫,让其当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卫道士”的角色。

(三)优化消费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提高文化消费支出水平与实效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19〕。邓小平又指出,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20〕。由此而知,优化消费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乃是重塑现有消费文化生态以及改善文化消费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物质条件的优化为提高文化消费支出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制度条件的优化又为巩固和提高文化消费实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当前,优化消费文化发展物质条件,提高大众文化消费支出水平的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改善文化消费环境而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着力于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等。二是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无论是消费文化生态还是文化消费支出水平,都呈现出城乡差异明显和区域不均衡的特征,要提高这些地区的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就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此,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改革,因地制宜,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形成有各自特色又能发挥各自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三是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文化產业集聚化、融合化水平,培育反映科技发展潮流的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优化消费文化发展制度条件,巩固和提高文化消费实效的机制,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法规条例。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度增加劳动者休闲时间和福利保障;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法规,使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要健全网络信息法律制度,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和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等等。二是要建立健全文化消费实效巩固提升机制。要建立健全文化消费实效回查监测机制,加强对大众文化消费活动的统计、调研、评估,对文化消费市场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文化消费风险保障机制,完善大众文化消费保险制度、政府兜底保障制度、帮扶救助制度;等等。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约翰·菲斯克. 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0.

〔4〕尚·布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Don Slater. 消费文化与现代性〔M〕.林佑圣,叶钦怡,译. 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189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5.

〔7〕苏塔·杰哈里.广告符码〔M〕.马姗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9.

〔8〕弗罗姆. 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08.

〔9〕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年轻购物达人”对消费支出贡献大〔EB/OL〕.(2021-01-20). https://m.gmw.cn/baijia/2021-01/20/34557798.html.

〔11〕周志东.符号化与功利化:消费社会大学生阅读行为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1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 隆,任晓晋,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21.

〔1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  艳, 译.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1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17〕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0-121.

〔18〕陈十一. 培育有理想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N〕.光明日报,2017-04-05(03).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提升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