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海
摘要:随着健康内涵的拓展和丰富,健康教育与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以普通高校健康教育与多学科教学的结合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现实必要性、结合机制和动态实施措施,旨在为推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是形成健康教育合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优化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高校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的结合机制就是以决策机制为先导,以动力机制为核心,以衔接机制為纽带,以运行机制为保障,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多学科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保证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有效衔接和顺畅运行。
关键词:大健康;普通高校;健康教育;多学科教学;结合机制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北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综合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7398)
随着健康内涵的拓展和丰富,人们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思考,呈现出四种争论性的观点:一是体育课程主体论,即把体育课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1];二是整合论,即健康教育与体育课堂整合[2~4];三是专设健康教育课程;四是多学科课程教学渗透融合论[5]。争论中的共同倾向是高校健康教育与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教学结合,但学界对其结合机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普通高校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的结合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现实必要性、结合机制和动态实施措施,旨在为推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健康教育与多学科教学结合的现实必然性
(一)贯彻健康教育精神,落实健康教育要求的具体举措
贯彻健康教育政策精神,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1990年,《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并开展学生健康咨询活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三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即健康教育活动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切实把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2018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此外,《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分别结合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或学科的特点,提出加强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但在教学实践中,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等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中将健康教育与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等多学科课程教学有效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形成健康教育合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健康教育重在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6]。由此不难看出,保障健康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多学科课程教学互相融合和渗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体育课和心理健康咨询成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具体的教学任务曾一度借由体育教育完成。随着大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高校健康教育逐渐从专注生理健康拓展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进,卫生保健、心理健康、运动健康等课程相继开设,健康体检、健康讲座、健康宣传、运动赛事、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纷纷开展,但因缺乏有效的结合环节,多学科课程的教育合力没有形成,影响了健康教育质量。因此,需要通过多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形成健康教育合力。
(三)优化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的调研和体质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大学生还存在诸多的健康问题,优化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我国高校存在两种主要的健康教育模式[7]:一是以卫生健康课程、运动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为主导的课堂健康教育模式,其中卫生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多以通识选修课程的形式呈现,运动健康课程以竞技项目教学为主。二是以系列健康知识讲座、专题宣传、知识竞赛和心理咨询等为主导的活动健康教育模式。这两种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因缺乏统筹和问题导向不清晰等原因,导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健康类教育课程之间、各种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之间,因没有较好地结合运用,导致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地影响,因此需要优化。
二、健康教育与多学科教学结合的机制分析
良好的结合机制是健康教育与多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关键。健康教育与多学科教学的结合机制就是以决策机制为先导,以动力机制为核心,以衔接机制为纽带,以运行机制为保障,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增强健康教育决策的系统性,共同提高多学科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保证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有效衔接,使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运行更加顺畅。
(一)决策机制
健康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开展渠道多,形式多样。但是,具体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通常因为缺乏系统的决策和部署,严重影响了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多学科课程教学协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的实践难于深入展开。因此,需要建立系统的决策机制。首先,设立负责健康教育的部门,统筹安排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其次,整合学生工作处,校医院、体育教学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力量,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再次,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健康教育教学有章可循,有明确的履行责任。
(二)动力机制
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动力机制是指结合参与方应尽责任和义务,通过内外部的驱动力,激励健康教育参与各方把实现课程教学和健康教育目标、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融合在一起,形成共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的推动力。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动力包括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政策、健康教育政策和大学生的健康需求状况。内部动力指的是健康教育参与者以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利用和挖掘课程教学的健康教育内容,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运行的动力归根到底来源于教育者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追求,实质是通过明晰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结合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衔接机制
做好每个环节的衔接是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有效结合的关键一环。衔接机制是从保障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出发,注重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过程的耦合关系,考虑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外因素,保证参与健康教育各方的行动落到实处,并形成合力。首先,通过建立系统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明确参与各方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其次,通过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规定参与各方开展健康教育的路线图。再次,做好重点环节的衔接工作,主要包括健康问题导向与学生健康需求相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调、专题教育和健康宣传相结合、健康体检、体质测试、心理健康测试与课程教学和健康促进一体化。
(四)运行机制
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本质上是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参与各方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不稳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内在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健全运行机制:一是在决策组织机构中设立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组织和协调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8]。二是组建健康教育教学督导组。健康教育涉及的部门和课程多,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弹性大,加上专业师资队伍不足,这就需要专业知识扎实且责任心强的人员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检查和督促。
三、健康教育与多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动态实施
(一)系统规划,统筹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9]。相关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健康教育存在健康教育类课程彼此分割、健康知识在不同学科呈现交叉重复、课堂教学与活动实践相互脱节、健康监测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此,需要系统规划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根据学校的资源状况和学科特色,建立涵盖全体师生、连续性、可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其次,组织专业人员系统分析学生健康体验、体质测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及健康行为的监测数据,以此为基础,制定系统、合理、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再次,根据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制定系统的、体系化的实施方案和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监测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做好持续性的改进工作。
(二)整合资源,完善健康教育体系
实施健康教育,需要在现有的特色文化、办学条件和课程体系中去推进落实。为给具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对现有的多维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是必要的,具体的操作策略是:第一,打破原有的学科边界,整合、优化健康教育资源,组建健康教育课程群,形成具体校本特色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比如,以大学体育为主要载体的运动健康课程群,包括以运动项目为主体的技能学习课程、体育保健、运动康复等;以疾病预防为主体的卫生健康课程群,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性与生殖健康、医疗救护等。第二,打造资源整合平台,将学校教育生态中的每一个模块细化为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因素,保证落到实。第三,整合校内人力资源,形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组织。
(三)协同配合,形成健康教育合力
大健康观下的高校健康教育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覆盖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因此,在组织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参与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健康教育合力,以发挥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第一,做好课程之间的协同,包括不同课程群之间、同一课程类中的不同课程之间;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之间的协同,并通过知识点的链接,让健康教育在不同课程教学之间自然渗透和融合。第二,做好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协同,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堂教学与健康宣传、经常性活动与集中性活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之间的协同配合和相互促进。第三,打破学科壁垒,推行课程群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和多教师跨学科、跨领域开展教学。第四,通过健康培训和宣传,营造关注健康的校园氛围。
(四)技术支持,提高健康教育实效
充分运用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改善健康教育条件,对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鼓励教师结合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等,丰富和完善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第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线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微课、在线网络辅助课程,并利用在线社交软件,如腾讯QQ和微信等,把线下和线上教学联系起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第三,注重加强健康教育基地建设,比如以校医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建立医疗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健康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第四,建立健康教育门户网站,通过大数据的健康信息和多维健康课程内容,广泛开展健康宣传、健康知识竞赛和专题讲座等活动,据展健康教育时空。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具有现实必要性。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是贯彻国家健康教育精神,落实健康教育要求的具体举措;是形成健康教育合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优化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良好的结合机制是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有效结合的关键。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的结合机制是以决策机制为先导,以动力机制为核心,以衔接机制为纽带,以运行机制为保障,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在健康教育与多学科课程教学结合的动态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如下的措施:系统规划,统筹健康教育活动;整合课程和师资等教育资源,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协同配合,形成健康教育合力;技术支持,提高健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冯雅男,李金龙.对体育课和健康教育关系的审视[J].体育学刊,2015,22(02):86- 89.
[2]熊文.辨误与厘正: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论立足点检视[J].体育学,2019,39(6):89- 97.
[3]刘锦.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及有效实施构想[J].体育学刊,2019,26(6):94- 97.
[4]赵秉元,李天罡,张蕾,杜钟名,云逸飞,陈紫薇,刘芳羽.高校健康教育模式及优化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2):155- 158.
[5]游蕴琦.健康教育困境及与体育课堂教学整合的策略[J].体育学刊,2014,21(5):91- 9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http://.
[7]徐扬.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施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9,(7):73- 79.
[8]健康教育政策研究課题组.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其有效推行路径———以山东省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2018,(8):32- 36,41.
[9]李健,胡玉华.大健康视域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小学管理,2018,(8):47- 49.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