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健钧,付小龙,郝芷仪,刘文会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82)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党和国家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之一,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二阶段共五期建设已圆满完成,对恢复和增加陕西省三北地区森林、草原植被,减少三北地区风沙危害,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牧场等免受风沙侵害,增加农牧民收入、精准扶贫和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40年来,工程建设成效巨大,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实施2021启动的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在充分总结前五期工程经验、肯定以往成绩的基础上,亟需总结探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是陕西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森林资源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涉及渭河以北的全部和渭河以南秦岭北麓的部分,地跨榆林、延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西安7市(区) 68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2.1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9.2%。从1978年起共实施了五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 km作出了巨大贡献。
陕西省三北地区林地面积由1977年的221.8万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590.24万公顷,乔木林面积由143.4万公顷增加到286.13万公顷,灌木林面积由61.7万公顷增加到154.32万公顷,经济林面积由12.6万公顷提高到26.66万公顷,乔木林蓄积量由27.4 m3·hm-2提高到31.3 m3·hm-2,森林覆盖率由12.9%提高到 34.98%。
依托三北工程,陕北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明显。据全国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陕西省沙化土地面积2014年比2009年净减少5.93万公顷,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19万公顷;至2016年底,沙化土地面积由173.33万公顷减少到135.33万公顷,流动沙地面积由57.33万公顷减少到0.35万公顷,沙区林木覆盖率由1977年的1.80%提高到现在的33.00%。
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的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项目,陕西省启动实施了晋陕峡谷造林、渭河堤岸造林、千里绿色长廊等绿化项目。陕西省三北工程区水土流失实现了由过去“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转变,入黄泥沙逐年减少。据统计,1980-1989年年均入黄泥沙量3.6亿吨,2000-2005年年均入黄泥沙量2.2亿吨,入黄泥沙量呈大幅下降趋势。
三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林业产业建设迅猛发展。陕西三北工程建设区林业产值由1977年1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31.17亿元。依托三北工程营建花椒、核桃、红枣等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工程建设区现有经济林133.33万公顷,年产各类干鲜果品1 000多万吨,产值128亿元。花椒、核桃、红枣栽植面积和产量、产值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第五位,成为建设区广大林农增收的重要来源。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77年的193元,毛乌素沙区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8.7元,增加到2017年5 000多元。据统计,2016年韩城全市花椒总产量达2 400万千克,约占全国花椒产量的1/6,花椒总产值2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花椒收入8 800元,椒区人均花椒收入14 000元,成为全国花椒产量、质量第一县。
在不同建设时期,涌现出治沙英雄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李长明等一批治沙模范人物。凝结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三北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已载入我国林业草原改革开放光辉史册。
我国三北防护林区森林覆盖率13.5%,比全国平均值低9.39个百分点(全国为22.89%)。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区森林覆盖率34.98%,比全省平均值低10.02个百分点(全省为45.0%);林草覆盖率67.10%,比全省平均值低6.07个百分点(全省为73.17%),缺林少绿仍然是制约该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所造防护林已郁闭成林,亟需抚育。据最新统计,陕西省人工林总面积214.21万公顷,陕西三北地区亟待抚育人工中幼龄林面积117.35万公顷,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4.8%;亟待抚育的天然次生林面积47.50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阶段营造的防护林已经出现退化老化,灌木林进入衰退期,农田防护林出现枯死秃顶、“断带缺口”、局部病虫害严重等问题,防护功能和防护效益低下。老化人工林18.35万公顷、占人工林总面积的8.6%,退化人工林99.0万公顷、占人工林总面积46.2%,亟待修复的天然次生林面积39.64万公顷。
一是造林密度偏大,乔木林造林密度多在2 500株·hm-2以上,灌木林造林密度在3 000株·hm-2;二是树种结构单一,乔木树种多以油松、侧柏、刺槐、山杏、山桃等为主,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木多以沙棘、柠条、紫穗槐、花棒、踏郎等为主;三是混交林占比低,调查显示,主要为乔木纯林和灌木纯林,乔木混交林、乔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面积不足30%。
三北防护林经过40多年来的连续建设,立地条件好的地块已所剩无几;急需造林的地段一般坡度大、土层薄、难作业;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岩石裸露、土层极薄,造林成本增加2~3倍。随着营造林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实际造林成本一般为15 000~18 000元·hm-2,远远高于目前7 500元·hm-2的投资标准,加之护林经费不足,森林管护不到位。
三北工程区,县(区)林业、林果、草原站是目前主要技术推广部门,但是受经费、人员等诸多因素限制,技术引进和推广很难实施。目前各乡镇一级已没有专职从事技术管理和推广的机构和人员,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先进技术成果和机械化推广应用率较低,造林与管理基本依然沿用人工作业,效率低,成活率、保存率不高。
陕西省三北工程区属国家(一级区)黄土高原区,(二级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保持区(17)、黄土丘陵沟壑林草水土保持区(18)、汾渭河谷平原农田防护区(19)。依此再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可再次区划为6个生态防护类型区(三级区),即陕北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草区(18-1)、白于山生态修复区(18-2)、陕北黄土丘陵沟壑林草水土保持区(18-3)、黄龙山桥山水源涵养林区(17-1)、渭北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区(17-2)、关中平原农田防护林区(19-1)。根据各三级区范围、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主攻方向,应对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21-2050年),编制陕西省三北工程六期工程规划(2021-2035年)。
坚持以水定绿,保护优先,造育结合,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并重,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宜封则封、宜育则育、宜造则造;乔灌草、片带网、多树种、多林种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分区施策,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加和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促进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建议国家林业局和草原进一步加大对中幼林抚育的政策、资金投入,确保三北防护林工程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后期工程投资少、难度大、出材少,就放弃对中幼林的抚育;各市、县(区)应统筹林地抚育管理资金,把中幼林抚育列入主要工作内容,抓早抓紧抓好。
陕西三北地区老化人工林18.35万公顷,退化人工林99.00万公顷,亟待修复的天然次生林39.64万公顷。结合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建设投资,筹集和配套森林修复资金,重点优先修复退化老化、断带缺口、病虫害严重等防护林地,采用封山育林、天然恢复、补植、补播等措施,让老化退化林分逐步恢复和发挥综合效能。
针对以前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密度偏大,树种结构单一,混交林占比低,生物多样性较差,森林生态系统要素不全,难于发挥出综合防护功能等问题,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应更加重视适地适树,应用推广最新适宜的林业科技成果,乔、灌、草搭配,针阔叶混交,生态林与经济林兼顾,生态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彻底改善目前乔木林多、灌木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生态林多、经济林少的局面,协调和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建议国家根据三北工程区营造林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实际,把工程建设投资标准提高到15 000~18 000元·hm-2;在工程投资中单列管护费、检查验收费;争取各级政府政策支持和各方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新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资机制,确保造好林、管得住、持续发挥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困难立地重建模式;坚持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以省级林业科研推广机构和有关科教单位等为源头,以市级科技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县区林业工作站和各镇(办)科技服务所为中心,强化培训工程实施队伍,在工程建设中培养技术人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