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汉台区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1-01-13 04:31唐俊洪郑雅娴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益林林地森林资源

唐俊洪,郑雅娴

(汉台区秦岭生态保护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森林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条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科学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近年来,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就,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健全,但仍存在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简单、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不高、生态效益不明显等诸多问题[1]。

1 汉台区森林资源现状

汉台区地处陕西南部汉中盆地,北部为秦岭山地南坡,中部为沟梁相间的丘陵地带,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属内陆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内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的秦巴气候区,位于南北植物交汇带,有乔木、灌木73余科,近400种,中草药1 231种。现有天台国家森林公园、褒河省级森林公园、哑姑山风景名胜区,森林资源与旅游发展、地方文化相融合。汉台区林地面积18 568.34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33.89%,其中,有林地15 416.42 hm2,疏林地83.32 hm2,灌木林地2 312.92 hm2,未成林地580.1 hm2,苗圃地22.12 hm2,无立木林地153.46 hm2。

汉台区公益林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总面积为14 913.92 hm2,占林地面积的80.32%,其中,重点公益林11 832.98 hm2、占79.3%,一般公益林3 081.54 hm2、占20.7%。公益林按起源分:天然林12 590.35 hm2、占84.4%,人工林2 323.57 hm2、占15.6%;按林种分:防护林6 901.51 hm2、占46.3%,特用林5 494.74 hm2、占36.8%,其他林地2 517.67 hm2、占16.9%;按树种分:以油松、华山松、马尾松、落叶松等松类为主、占69.7%,其次为栎类、硬阔、柏类、桦类、软阔、刺槐等;按龄组分:幼龄林781.07 hm2,占5.2%,中龄林10 620.21 hm2、占71.2%,近熟林2 876.82 hm2、占19.3%,成熟林635.82 hm2、占4.3%。

商品林面积3 654.42 hm2,占林地面积的19.7%,其中,重点商品林22.46 hm2、占0.6%,一般商品林3 631.96 hm2、占99.4%。商品林按林种分:用材林2 211.95 hm2、占60.5%,薪炭林84.99 hm2、占2.3%,经济林740.16 hm2、占20.3%,其他林地617.32 hm2、占16.9%。用材林按起源分:天然林728.80 hm2、占32.9%,人工林1 483.15 hm2、占67.1%;按龄组分:幼龄林250.61 hm2、占11.3%,中龄林1 363.46 hm2、占61.6%,近熟林597.88 hm2、占27.1%。用材林以油松、华山松、马尾松、落叶松等为优势树种、占用材林面积的65.2 %。

2 汉台区林地资源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汉台区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防火护林、矿山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了森林面积持续增长。1991-2019年,森林覆盖率由17.5%提高至28.1%,森林蓄积量由60万立方米提高至107万立方米。但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全域旅游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林地保护的矛盾正逐渐凸显,滥伐盗伐林木、毁林占地问题屡禁不止,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与挑战[2]。

2.1 保护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

2.1.1 法律宣传不到位 与旧《森林法》相比,新《森林法》在结构和内容上作了较大调整,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森林法》的学习、宣传仍普遍局限于林业部门,宣传的广度、深度、热度不足,广大群众和其他相关行业部门对新《森林法》缺乏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法律贯彻实施的自觉性不强,导致破坏森林资源现象时有发生,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2.1.2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汉台区林业系统现有在岗职工17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47人、占26.7%,45岁以上员工103人、占58.5%,职工文化素质低,专业人员匮乏,人员结构老化。现有林地资源监测仍主要采取日常巡护、实地测量等技术方法,尚未推广应用数字化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查与测定等先进设备与技术,与当前的全省一张图信息化管理方式脱节,导致森林资源信息监控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制约着管理效果的提升。

2.1.3 管理机制不健全 汉台区政府和各镇政府(街道办)签订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具体任务及考核评价标准,但是由于部分基层干部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淡薄,且缺乏奖惩措施及严格的制度约束,导致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同时,城市扩展、工业发展以及交通建设用地对林地的占用量越来越大,土地、林地规划执行的标准又不一致,存在较大面积交叉重叠情况,相关部门审批项目建设用地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接,导致在林地管理上无法做到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造成区内违法占用林地现象[3]。

2.2 公益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2.2.1 树种组成单一,林相结构不合理 自2000年以来,汉台区公益林经营以封育为主,累计实施封山育林6 333.33 hm2,开展了少量的公益林人工纯林改造为混交林试点工作,但仍存在树种组成单一,径级、龄组结构不合理,纯林比例高,异龄混交林面积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林木分布不均、林间空隙大等问题,公益林培育尚处在初期阶段。同时,针叶纯林大面积存在,不利于森林资源的管护,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2]。现有公益林以松类为主,纯针叶林面积9 708.96 hm2,占公益林面积的65.1%,幼、中龄林占公益林面积的76.4%,需抚育2 294.41 hm2,占公益林面积的15.38%,小径组林木占乔木林面积的57.6%。

2.2.2 林分质量较差,林地生产率低 汉台区公益林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其中,有林地面积占80%以上,其次为灌木林、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苗圃地。较大部分有林地土层浅薄,石砾含量高,养分缺乏,土壤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树木生长,导致林区郁闭度较低,林分质量不高。公益林总蓄积量735 714.0 m3,单位面积蓄积量49.33 m3·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79 m3·hm-2),远低于福建省三明市等林区蓄积量水平(175. 42~312. 61 m3·hm-2)[4],林地生产率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功能薄弱,整体防护效益较差,生态功能较低下。

2.3 商品林经营利用存在的产业单一,经营管理粗放问题

汉台区商品林总体呈现树种组成单一,幼、中龄林占比过大,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率低,近几年内可供利用的资源不多,且经营利用发展模式简单、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目前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汉台区人工商品林主要用于生产木材和经济林果,并发展少量林下经济。人工用材林1 483.15 hm2,总蓄积量86 569.8 m3,单位面积蓄积量58.36 m3·hm-2。经济林以柑桔、核桃、板栗为主,面积680.95 hm2,占经济林总面积90.2%;林下经济以种植中药材、木本油料为主,面积为62.31 hm2。除少量规模经营企业外,主要是农村家庭个体经营等小规模分散经营。目前,有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木材经营加工厂160余家,以刨板为主,规模小,经营粗放,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

3 对策与措施

3.1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3.1.1 强化宣传引导,增强保护意识 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结合植树节、爱鸟周、“科技之春”“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月”“12.4宪法日”等积极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宣传,通过以案释法、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等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强化《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普及宣传,增强林区群众的法制观念,让更多人充分认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

3.1.2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加大基础人才培训机制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林业新技术的学习应用,通过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电子围栏、雪亮工程等技术手段,建立典型区位定点监测、重点地区遥感监测、资源档案适时更新相结合的动态监测体系,健全森林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2]。

3.1.3 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规划体系 一是健全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限额采伐,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乱砍乱伐违法行为。以正在推行的山长制为契机,将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分片细化至区、镇、村各级,实行网格化管理,同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提高工作积极性,倒逼责任落实。二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森林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按照统筹调控、分区施策、差别管理的原则,做好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现“多规合一”,避免规划间的冲突,科学指导全区严格保护林地,合理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做到森林资源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相统一。

3.2 加强公益林培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3.2.1 积极营造阔叶林,优化改善林分结构 公益林的培育管理,以自然更新为主,在天然更新不足的地方,可采取补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选择种群稳定、数量多、适应性强、抗逆性好、耐干旱,具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的乡土阔叶树种,如桦木、杨树、刺槐、胡枝子、紫穗槐、楸树等[5]。对土层薄、地势陡的地段,采取封育或藤、草搭配模式;在坡度较缓、土壤相对较好区域,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种植宜以灌木为主,辅以浅根系乔木和草;对疏林地,按林隙大小、区域环境特点、林木生长情况和生长规律,通过栽植阔叶树种、播种草籽,形成不同树种、不同配置方式的混交林;对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采取植苗、抚育、土壤管理、封育等措施,促进小苗度过竞争力不强的幼龄期;对未成林地加强抚育和除草松土等防护管理[6]。通过种、造、封、育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调节种间关系、提高林分质量和蓄积量的目的,营造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乔灌草结合等多种结构的公益林,构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长期稳定的生态体系[7]。

3.2.2 推进低效林改造,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对于低效林,通过采伐更新、树种更替、中幼林抚育、复壮改造、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方式,倡导带状、穴状等整地造林,间密留疏、去劣存优,尽量保留原生植被;对于树种不适林,可采取择伐补造,小面积皆伐、带状渐伐和群团状择伐等方式,补植乡土阔叶树种进行修复,培育针阔混交林[5],提高林地综合生产力。同时,加强公益林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检疫防控,积极开展植物检疫、虫情调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的普查,采取喷洒绿僵菌等无公害生物杀虫粉剂和施放白僵菌粉炮,设置诱木、挂设诱捕器、及时清理除治松枯死木等综合防治措施,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传播蔓延。

3.3 创新商品林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按照“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商品林分类经营模式。

一是在自然条件适宜区域,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良种选育、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和大径级人工商品林,提升林地利用效益,提高林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维护生态平衡[7]。二是引导林农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非木质资源的培育利用,挖掘林下经济、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大力推广林药、林禽、林菌等高效林业立体循环经济,适地适树引入其他经果品种、食用油料林以及其他林产化工、经济林植物等,延深加工产业链,实现林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增加林农收益[3,8]。三是对现有经济林进行资源整合,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经济林纳入集中管理,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盘活林业资产,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发展人工商品林的积极性[9]。

猜你喜欢
公益林林地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森林资源保护下林业行政执法的完善措施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图片新闻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