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晶 马军山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杭州 311300
《越绝书》 中 “性脆且愚” 的萧绍圩区,汉修鉴湖, 晋凿运河, 唐筑海堤, 宋开河网,明建闸坝, 传统的水利技术及相伴的水利文化使流动荒芜的斥卤之地成为长三角最精华的地区之一[1]。 随着社会各界对水利遗产的重视,对水利工程所依存的空间景区化建设的投入与关注度逐年提高。 从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至2018 年浙江省水利厅提出美丽河湖建设指导意见, 圩区内多个河湖型水利恢复多功能使用状态, 水利工程景观化建设势头迅猛, 但参差不齐。 关于景观空间质量评价的研究, 一是集中于水利风景区[2-4]、 运河聚落[5-7]等角度, 涉及空间类型单一, 不具备广泛适用性; 二是在选择评价指标时, 多以规划设计和使用感受为评价目的, 未考虑水利遗产作为空间核心载体的重要性及其在用功能的特殊性, 缺少对空间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水利遗产的多样性、 在用性及文化遗产属性决定了水利遗产景观空间的复杂性。 层次分析法(AHP) 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层次进行逐项分析,并可将人的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用数量分析表述、 转换和处理[8]。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从空间外环境、 空间整体状况和活态发展的可持续性3 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 全面评估现存水利遗产的价值、 空间现代适应性和未来发展可持续性, 为日后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及其衍生空间建设重要性排序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萧绍圩区西起杭州西兴, 东至曹娥江边, 北至萧绍海塘, 南至会稽山脉。 圩区水利系统由河网水系、 海塘、 闸堰设施3 类构成。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萧绍运河沿线聚落、 以湖泊水利为主的水利风景区、 以大型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水利风景区3 种不同类型的水利景观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水利遗产保护、 水利景观化建设、 历史街区、 活态保护利用等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 初步提取可能对水利遗产景观空间活态保护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要素,将其作为访谈内容对与空间密切相关的人群进行深入交流; 结合现场调研, 提取覆盖面更全更完整、 分层关系更清晰更系统的影响因子,并经过专家鉴定深化, 最终形成相应的空间活态评价结构(图1)。
图1 萧绍圩区水利遗产景观空间活态评价结构
1) 空间外环境。 任意一个空间的存在与发展都与其周边环境息息相关, 区域环境、 交通状况及地域景观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对空间的活态发展至关重要。 区域环境包括所处地段、 区域发展两个因子, 直接影响空间在社会上的关注度; 交通状况主要包含可达性、 停车状况和慢行系统3 个方面, 过去与水相邻的景观空间(渡津、 码头等) 因水运交通而繁华, 如今道路交通占主导地位, 可达性和停车情况成为影响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
2) 空间整体状况。 空间整体状况是影响空间整体品质的内在要素, 包括空间结构、 视觉效果、空间质量、 人文内涵和建(构) 筑物5 个因素。空间结构包含空间类型、 功能分区、 内部流线和业态类型(氛围) 4 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水利遗产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 例如水利风景区、 历史街区等; 功能分区和内部流线是否合理, 关系到空间内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关联性; 业态类型是当地产业遗存与居民历史记忆的客观体现,其多样性及分布的集聚性体现了空间的活态程度。视觉效果是空间景观质量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9]。视觉效果能直接对游客的感知和心理产生影响,可精准提取游客感兴趣的视觉特征, 指导未来水利遗产景观空间建设[10]。 空间质量是衡量空间现代适应性的重要指标, 包括卫生环境、 安全性、便利性和可识别性。 人文内涵是水利工程及其所依附的空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行为习惯、 精神文化等地区个性, 包括传统生活模式的延存、 居民与游客情感与审美需求以及水利设施历史职能的保持。 建(构) 筑物是水利遗产景观空间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它们保存的完好性、在用性、 水工艺术与价值等是评判水利遗产价值的重要指标。
3) 空间发展可持续性。 水利遗产的在用性决定了水利遗产不仅仅止步于保护, 其价值的可持续增值和所依存的景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应协调好遗产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外界环境需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社会的关注; 自身则依赖于自我造血能力, 包括所处地域的经济水平、 水利遗存的有效利用和水利文化的物化发展3 个角度[11]。 另外, 环境友好型景观空间是水利遗产融入当下环境的直观体现, 因此水利遗产景观空间应与自然环境、 周边环境、 水利环境及各方群体共生共融。
为使最终结果既符合专家对萧绍圩区水利遗产景观空间活态发展的专业性, 又满足大众的现实需求, 本研究通过群众访谈和专家访谈两条线进行评价指标权重咨询, 并根据两组咨询值分析专家与群众关注的侧重点, 对其进行加权, 最终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1) 确定公众指标权重咨询值。 根据评价结构设计常用的百分制直接赋值法问卷, 以降低公众理解和答题难度。 问卷统计时, 对最终的有效问卷进行算术平均值统计, 得出公众指标权重值。
2) 确定专家指标权重咨询值。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区域特征, 邀请浙江省内设计院4 位(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 市政工程、 水利工程)、 高校3位(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 城乡规划学、 水利工程) 共计7 位专家发出征询问卷, 问卷按AHP法的矩阵形式设计, 对每一评价层的各项指标进行两两判比, 并按9 级标度赋值[12]。 经过多轮征询, 直至每位专家都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13]。 为避免专家对其评价的主观影响, 每个判断矩阵附加专家对所判因子的熟悉程度, 最终结合不同专家对各指标的熟悉系数计算加权统计权重值。
3) 确定最终指标权重。 对公众组和专家组咨询值进行加权。 因专家组在咨询时已考虑对每项指标的熟悉程度, 且专家在问卷赋值时认真斟酌,因此专家组的加权系数取1; 公众组考虑个体差异与较强的主观因素, 其不客观性可能正好暴露空间存在的问题, 因此公众组的加权系数取0.7;两者的结合可有效平衡理论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距, 增加评价体系的准确性; 最终生成萧绍圩区水利遗产景观空间的活态评价指标体系。
为使问卷内容简明易懂, 设计问卷时, 仅要求评估者对因子层(D) 及B4 其他进行打分(百分制), 以精准直观地反映公众对所评估空间实际情况的判断。 为综合分析空间整体状况, 并精准诊断症结所在, 研究分两个层面统计问卷结果。空间整体状况采用相对模糊方式设置评价标准(表1)。 各项指标反映的具体状况则通过综合层排序和得分进行分类, 并根据得分对相应指标内容划分保护更新的必要等级(表2)。
表1 整体评价标准
表2 单项指标评价标准
选取西兴古镇、 柯岩风景区、 三江闸水利风景区3 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样地进行评价验证。 西兴古镇位于滨江区, 古镇内有屋子桥、 资福桥、官河、 永兴闸等丰富的水利遗产, 其中“西兴过塘行及码头” 是世界遗产大运河之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14], 是圩区内最具代表性的依托浙东运河而生的历史街区; 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依托著名的水利工程——鉴湖而建, 彰显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 桥文化和名士民俗文化, 景区内有世界遗产古纤道, 是以湖泊型灌溉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旅游景区[15]; 三江闸位于钱塘、 曹娥、 钱清三江交汇口, 其建造规模之大、 技术之先进、管理之科学, 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闸上游三江所城仍保留着“九桥、 九庙、 十三弄、七十二口井” 的基本格局。
将简化后的问卷通过实地访谈填写和网络匿名评价的方式, 发放给当地居民、 游客、 管理人员等与空间密切相关的人群, 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最终结果见表3。
表3 萧绍圩区水利遗产景观空间评价结果
从表3 可知, 西兴古镇和三江闸水利风景区综合评价一般, 需进行动态跟踪和进一步持续保护更新; 柯岩风景区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 总体评价结果良好, 仅需对某些指标所对应的内容进行保护更新。 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如下:
1) 3 类空间建(构) 筑物因素层3 项指标因子较好, 说明这3 类空间内的水利遗产丰富, 水工构筑价值较高且保存完好, 空间本身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 柯岩风景区空间整体质量较高, 现代适应性强。 但在景区建设的同时, 应当兼顾与周边其他功能地块的慢行系统建设, 增加景区可达性;景区周边的农业景观和景区内的业态类型、 传统生活模式随着景区建设与旅游发展逐渐失去自身特色, 此3 项是彰显景区独特性的重要因子, 在后期保护与建设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未来发展可持续方面, 景区基本能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但群众对景区的共建意识仍待加强。 社会力量是景区活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水利遗产的可持续增值与空间的活态发展离不开学界的重视、 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各方群众的参与。
3) 西兴古镇与三江闸水利风景区水利遗产丰富, 但基于政府和社会对其关注度偏低, 空间内水利遗存仍停留于简单的“博物馆式” 保存, 缺少对水利遗产利用和水利文化物化传承方面的考量; 功能分区和内部流线无序、 景观面及重要节点景观无层次、 特色景观不突出、 空间质量低等问题大量存在。 西兴古镇所处地段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 但古镇与周边地块联动性较弱; 古镇内原住民较多, 依然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 导致古镇业态类型多样而杂乱, 有“城中村” 的趋势。 三江闸地处绍兴郊区, 较其他两类空间远离市中心, 社会对其周边的开发较少, 新三江闸代替老三江闸发挥历史职能, 并保留淳朴的农业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水利景观, 但也因关注度低, 周边停车场、 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落后, 三江闸附近大量的历史建筑处于荒废状态。 西兴古镇与三江闸水利风景区在未来的专业性整体规划中, 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 引起社会关注; 其次要重点考虑空间的自我造血能力, 通过水利遗存的创新利用, 结合水利文化的物化传承, 与周边环境联动共享, 从而使水利遗产可持续增值。
萧绍圩区水利工程作为中华民族农业与治水文明的标志性工程沿用至今, 具有在用功能和文化遗产双重属性。 本文利用AHP 法将复杂的水利遗产景观空间分解成4 个综合评价层, 11 个因素评价层, 33 个因子评价层, 从最小因子切入, 全面评估水利遗产现状、 空间现代适应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比较公众指标权重值与专家加权统计权重值及其重要性分层排序, 可以看出公众更加关注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影响因子,而专家则更侧重于对空间活态的发展方向及可持续性的思考。 各因子权重及排序表明, 人们对于水利遗产景观空间首先关注其自我造血能力, 其次是水工构筑、 水利景观、 空间历史职能等不同于其他景观空间的独特影响因子。 通过对西兴古镇、 柯岩风景区、 三江闸水利风景区3 个典型样地的评价分析, 可以看出该体系的评价结果与现实观感契合度较高,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结果不仅可以评估空间整体状况, 而且能看到各项因子评价结果及保护更新级别, 可精准定位问题所在, 利于日后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及其衍生空间建设重要性排序工作的开展, 结合对空间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也有利于水利遗产景观空间的持续保护更新与动态追踪。
水利遗产景观空间活态评价体系研究是针对此类空间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增加了对空间未来发展可持续性的考量, 可适用于以水利工程为依托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 具有普适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但关于水利遗产的研究仍然有待向多元化、 跨学科转变。加强涉水多学科交流、 整合多领域成果、 激发创新思维, 从而探索水利遗产的可持续增值方式,形成一种具有整合性、 创新性的水利景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随着日后水利遗产景观空间研究的深入, 各项评价指标还应进一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