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福州市南街街区活化更新策略∗

2021-01-13 08:22朱晓玥刘懿瑶姚翔宇兰思仁黄启堂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触媒南街空间

朱晓玥 刘懿瑶 姚翔宇 兰思仁,2 黄启堂,2

1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州 350002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州 350002

街区系统是城市有机体的重要部分。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 街区经历了开发商的楼盘建设、封闭小区的组团割据、 商业项目的孤立发展以及服务于快速交通的大道路切割, 街区单元结构逐渐模糊与破碎。 现有的旧城改造项目多数是以单点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大拆大建与市场化开发, 忽略了对民生、 文化、 环境等整体层面的改善[1],从而出现基础设施落后、 环境恶化、 缺乏活力等现象, 市场开发和公共利益矛盾愈发凸显。 因此,目前旧城改造的关键在于平衡各方利益, 既可保证空间结构的更新优化, 又能实现历史文脉传承[2]。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提出“开放式街区” 的规划思路, 树立“窄马路, 密路网” 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3]。 在推广街区制过程中如何实现人性尺度与人文功能并重的街区更新日渐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一大挑战[4]。 福州市南街街区位于市中心区域, 多类型用地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使街区有机秩序被打破, 在此交织的街巷逐渐因街区发展不均衡而散失活力。 本研究将触媒这一城市规划策略应用于街区更新中, 以灵活且具针对性的针灸问诊方式寻找街区的发展潜力点并串联街区结构, 以点带面活化街区功能进而盘活整体区域。

1 城市触媒理论的引入

1.1 城市触媒理论

触媒(Catalyst) 即催化剂, 源自化学概念,选择合适的触媒能有效改变反应速率、 控制反应方向, 触媒效应指触媒在产生变化和作用时对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的影响程度[5]。 城市触媒理论源于二战后期, 由韦恩·奥图(Wayne Attoe) 与唐·若干(Donn Logan) 在《美国都市建筑: 城市设计的触媒》 中提出, 是指城市触媒体所激发和维系的城市化学连锁反应[6-7]。 该理论是对二战后美国在城市复兴运动中将一切推翻重建的城市空间观念及城市设计思想的质疑, 触媒作为一种渐进式、 有策略、 由点及面的规划设计手法被提出, 更合理、 经济并富有弹性[6]。 城市触媒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和带动城市的建设, 促进城市结构进行持续、 渐进的发展, 它不是终极产品, 而是一系列产品的发端, 刺激与引导后续众多项目的开发[8]。 城市触媒可以是“一间旅馆、 一座购物区或一个交通中心, 也可能是博物馆、 影剧院或设计过的开放空间, 或是小规模的特色场景,如一座柱廊或一个喷泉”, 甚至是“一份报告或一套设计导则”, 而自然景观元素如风景名胜、公园绿地等亦可成为触媒[9]。 城市触媒即城市发展催化剂, 在本质上是指对人及其活动产生高强度聚集效应和活力的场所, 能吸引人流、 物流、信息流, 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初作用于周边的构成元素, 随着“触媒体” 能量传递和裂变影响到更大的城市区域, 从单体开发形成对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 达到功能聚集和功能补充[10-11]。

1.2 “城市针灸” 式的触媒模式

“城市针灸” 是采用一系列足以激发城市活力的针灸方法[12]的渐进式城市治疗方案, 是由西班牙城市学家莫拉莱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于1982 年结合巴塞罗那城更新提出的, 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采用一种系统性的、 渐进式更新的理念[13]。 将城市街区当作生命有机体, 其有机秩序被破坏时便如同城市患疾, “城市患者”健康形态的自我调节和巩固便需要城市触媒介入进行良性刺激与干预。 通过借鉴中医针灸学原理,运用针具对患者身体穴位进行针扎式刺激以达到治疗身体疾病、 调理生命肌体的目的。 “城市针灸” 作为城市触媒中的小尺度介入模式能更具针对性地对街区进行活化更新, 通过刺激“街区穴位” 产生触媒, 催化形成正效应不断扩大影响,从而活化街区、 治愈城市疾病。

2 福州市南街街区现状诊疗

2.1 街区概况

南街街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西部, 上位规划中以“一山一河一街区” 将乌山、 白马河和南街街区所形成区域定义为福州市鼓楼区的核心区,也是福州最繁华地带之一。 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是形成“触媒式改造” 的重要前提[11]。 街区涵盖多类型用地且呈不同程度的建设现状, 如5A 级景区三坊七巷、 城市公园、 商业区、 高档住宅、老旧社区、 棚户区、 内河支河等。

2.2 街区问诊

把街区当作生命有机体, 将街区肌理看作人体经脉的映射, 对街区道路网络、 人群结构、 业态构成、 历史风貌、 组团形态、 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调研和痼疾症结诊断分析。

1) 街道丧失交往功能, 街区缺乏活力。 南街街区整体结构是由交通运输为导向的道路系统构成, 分散的快速交通道路及支路成为难以建立功能更丰富、 尺度更宜人的集中式街道网络与公共空间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为: 各种形态的封闭小区填补街道空白, 现存小区围墙和以社区为单元的文化建设将人的活动局限于社区组团内, 各个社区多数各自为营、 联系性低, 交往空间和行为活动未能扩展至街道, 街道功能止步于单一的公共交通, 作为交往空间的场所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总之, 单一的功能性使街区活力下降、 人气散失, 如同脾虚乏力的身体在单调疲乏的生活中日渐消瘦, 而慢速交通和延长户外逗留机会意味着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 因此亟需对街区交通网络进行慢行系统更新规划。

2) 景观风貌不完整, 文化断裂。 三坊七巷作为南街街区主要的历史文化集中区, 其人流集中于主街南街, 而各坊巷间遗存着众多优秀的闽派私家园林及名人故居(如严复故居、 沈葆桢故居、 林则徐故居等), 却因交通空间局促和活动空间不足而造成人气丧失, 从而阻碍文化交流传播, 如同人体经脉不通而影响身体气血运行和营养输布。 街区主要人文景观均集中于三坊七巷,却因一街之隔而断裂于此, 与周遭环境形成文化断层, 隔街相邻的便是老旧住宅单元楼和众多遍布于灰空间中未开发的人文资源点。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应以延续文脉为最终目标, 并从规划初始就予以周全考虑[14]。 因此, 对景观风貌的完整规划和空间梳理是促进城市长远发展、 活化更新街区的重要工作。

3) 基础设施破坏, 活动空间缺失。 南街街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管理, 大量乱停放的共享单车不仅给街道添堵还影响城市风貌, 占据大量街道空间并阻碍人行与车行。 由于街区内分布较多老旧住宅区及棚户区, 居住人口混杂, 居住的外部环境及公共基础设施如垃圾桶、 指示牌、 路灯等缺乏维护管理, 造成严重破坏。 此种现状如同人体脏腑失养, 长此以往将带来更多疾病隐患。扬·盖尔(Jan Gehl) 曾在《交往与空间》 中提到城市街区的户外空间生活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 自我强化的过程分为正效应过程—— “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和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15], 针对街区十分缺乏开放空间的现状, 要实现更多活动功能与户外生活在街区内的触媒激发则需增设更多休憩活动空间并合理进行空间布局规划。

4) 灰空间过多, 绿地空间不足。 街区内的城市内河——白马河河道黑臭现象存在已久, 缺乏河道绿化与景观空间、 单一的河道驳岸及恶劣的水质生态环境已成为街区内人们避之不及的生硬伤口。 街区内绿地多以小规模且不成网络的形态出现, 而分布较多的则是“大而不当” 且“小而无用” 的灰空间。 无人使用的灰空间成为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堆积地、 环境幽暗的危险地带以及杂草丛生或寸草不生的闲置用地, 不仅浪费隐藏其中的景源, 更是破坏街区景观风貌、 增加危险隐患。 当公共空间被闲置荒废、 街道成为寂静之地时, 街区内公共设施的破坏及犯罪率将会增加, 一旦犯罪率与恐惧感增加, 人们便有更加充分的理由远离街道,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若要在街区内形成永续健康的良性循环, 需对街区灰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增加绿地空间并形成稳定的绿色网络, 以改善街区生态环境。

2.3 街区疗治

美国廷丘勒·李名仪建筑师事务所 (Lee Timchula Architects) 提出深圳市中心城区布局结构是网络化的, 功能是重叠的, 人的活动是交互性的, 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是多层次且充满活力的[16]。 在旧城更新中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城市触媒及其相关联的空间组成触媒空间系统, 包含触媒的功能构成和空间形态设计, 以及联系各触媒的通道空间设计[10]。 借鉴上述设计理念, 针对街区存在的问题, 提出与症结对应的诊疗方式, 根据街区内建筑、 公共空间、 交通情况等进行交通网络系统和空间结构系统的活化更新, 构建触媒空间系统。

1) 交通网络系统。 在路网系统的串联组织上, 为了使触媒间能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连续性, 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包括车行道路、 人行道路、建筑围墙、 开放入口、 封闭入口等道路现状基本信息, 结合Arc GIS 进行辅助分析, 以道路交叉点为要素, 构建路径直接性—多样性模型。 根据道路可达性对部分社区的围墙进行拆除, 实现内部道路的部分共享。 此外, 通过网上数据爬取,获得道路公交站点分布、 道路拥堵综合分析及街区道路需求等, 最终作出南街街区的道路系统规划图。 规划提倡重视人的步行尺度, 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并将邻里社区进行串联, 为街区规划出以慢行为主、 车行为辅的街区路网和车行、 人行及骑行合理的交通路线(图1)。

2) 空间结构系统。 在空间结构的活化更新上, 通过对区域范围用地性质和用地类型的细致划分达到明确南街街区的各空间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爬取麦策数据网中街区范围内的景点游憩、商务办公及餐饮美食3 方面的POI 数据, 导入power map 制作场地热力图并叠加分析, 了解3 种业态在南街街区的分布及人流集中情况, 最终得出街区的复合活力区划图。 在对空间结构、 人文风貌系统、 道路交通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每条街道、 建筑、 入口安排及户外活动区域之间的关系, 采用“Street +Plaza” 形式打破街道的平行关系, 增加街道各类附加属性和公共空间数量作出空间布局规划图, 使绿化、 活动和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渗透街区(图1)。

3 南街街区触媒活化更新策略

3.1 规划街区结构

将“建筑-自然-建筑” 交替的三明治结构引入规划中, 实现建筑、 绿廊和水廊在街区中交替出现, 植入文化触媒、 生态触媒、 智慧触媒等, 通过“点-线-面” 3 个层面的渐进更新活化街区。

1) 点状功能的激活, 即将街道公共空间与人的活动集中于街区的开发潜力点——街区肌体的“穴位”, 并通过穴位间的刺激和相互触发实现触媒连锁反应, 达到公共活动自我强化的正效应过程—— “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从而激活街区。

2) 线形结构的更新, 即优化路网并通过线性街道结构和公共空间进行人类活动的组织, 以“街-河-巷” 为街区骨架将区域内基础生态服务功能以廊道的形式融入街区肌理, 活络街区“经脉体系”, 提高街区道路可达性, 实现资源共享。

3) 面层区域的发展, 即通过点状功能空间和线性路网织补街区, 促进街区肌体的“血液” 良性循环, 结合各类建筑业态串联街巷不同尺度空间, 最终催化形成汇集活力的街区共享圈(图2), 通过各功能圈的触媒联动编织邻里乐活的街区生活。

图2 南街街区共享圈

3.2 空间活化更新策略

3.2.1 街道空间: 构建多元化活动路径, 丰富街区体验

针对街道空间“经脉不通” 的症状, 对街区进行多元活动路线的规划以达到“疏通经脉、 补体提气” 的目的。 根据南街街区人群组成和景源分布现状, 规划生态游憩路线、 文化旅游路线、商业活力路线和生活社交路线。 生态游憩路线,即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连通白马河和各街区公园形成街区内部的串珠公园游览路径, 为外来游客和街区居民提供游赏和有氧健身的交流场所。 文化旅游路线, 即通过联系三坊七巷景点及街区内各人文景源、 体现民俗特色的街巷为外来游客提供体验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和福州传统民俗的完整路径。 商业活力路线则是将传统商业店铺、 文化美食街及百货购物中心进行商业连接, 为购物人群提供更为便捷通达且丰富多样的商业选择。 针对街区原住居民及体验福州生活的旅居游客规划生活社交路线, 连接街区内各居住区公共空间、 生活集市、 公共服务设施等, 将散乱的独立小空间梳理为一条生活社交路径, 促使更多原住居民参与到街道中形形色色的生活活动, 塑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街区。

3.2.2 住区环境: 基础设施智慧更新, 居民自觉共建

住区外环境空间“脏腑失养” 症状可通过增加智慧生态的基础设施和引导居民自觉共建良好住区环境进行疗治。 建筑外环境空间通过立体绿化、 水平绿化方式进行空间生态降温, 采用石笼坐凳、 石笼景观矮墙等设施可以提高场地透水性,同时利于地下水过滤及植物生长。 可通过设置倾斜式停靠站减少单车停放所需的面积, 规整单车停放方向。 引入积分奖励制度加强居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和街区环境的自觉共建, 比如居民的健身运动时长、 规范停放共享单车、 关爱动物、 垃圾分类处理等良好日常行为均可通过文明积分、 爱心积分和健康积分的方式累积个人对街区营建的贡献值, 并通过线上APP 进行积分兑换, 提高街区居民参与度, 实现街区生活共建共享。

3.2.3 灰空间: 分类别智慧营建, 增绿去灰

针对南街街区大量灰空间的“气滞血淤” 症状, 将现状灰空间分为棚户区灰空间、 临时性空间和河道景观空间3 个类别, 通过分类别灸点治疗, 达到减少灰空间进而提高街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活血化瘀” 功效。 棚户区空间改造是通过引入可移动社区书屋、 栽植可食性观赏果蔬的公共绿地、 将破旧水泥围墙转变为文化景墙和宣传墙等方式进行空间利用, 并采用生态基础设施如透水砖步道、 卵石步道、 生态种植池、 雨水收集模块等营造经济美观的棚户区公共空间。 临时性空间利用则是采用模数式绿化手法, 充分利用场地材料如沙子、 碎石、 石笼网、 木材、 植物等结合石笼绿化、 立体绿化、 岩石绿化进行修建区与建成区之间隔阂的修补, 材料与建成设施的可拆卸性也利于后期搬运和重复利用。 河道景观空间提升则是通过规划观水空间、 多层次亲水空间和破堤活动空间来丰富白马河景观空间类型和驳岸多样性; 栽植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 通过微生物好氧分解和植物呼吸作用对河道污染物进行吸收与挥发, 达到净化水质、 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4 结语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 不提倡脱胎换骨式的大拆大建, 应掌握各组成部分的“生长规律”, 从根源上寻找“病因”, 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植入符合地域和时代特征的活力因子疗愈城市有机体, 促进永续良性的城市发展。 城市触媒理论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可持续过程, 任何项目本身及产生的价值都不能孤立存在而应联动发展, 以动态、 弹性的“渐进式规划观” 引导开发城市区域, 对长远的城市建设产生刺激活化作用。 城市针灸式的诊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是一种新的规划设计思路和多元复合的发展模式。 选择恰当的活力载体加以合理引导, 运用触媒策略使有价值的资源融入街区发展, 从小范围活化逐步向大范围辐射, 不断完善和带动周边要素的整合, 为区域发展增添新的引擎。 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 针灸式城市触媒模式能对症下药产生积极的联动效益, 为城市可持续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触媒南街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烟气制酸触媒筛分装置设计与应用
你已老了
加氢触媒化学清洗方法
电极触媒开发动向
装钱的褡裢
低汞触媒在氯碱化工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南街和北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