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1-01-13 21:25:35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

康 杰

(1.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2.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强国建设是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中华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划定了时间表、擘画了路线图。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规律,科学厘清和深刻剖析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机理,从而在大局大势中把准方向、锚定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

一、生成逻辑:文化强国建设的生成理路

文化强国概念的衍生、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确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推动,共同构成了文化强国建设的生成理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使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是极具特色且独树一帜的。与世界其他文化比较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弦歌不绝的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始终在发展着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可以说,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原因,也是其进一步发展兴盛的必然选择。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历史规律一再表明,文化兴盛与国家富强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统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促进国家的强盛与繁荣,反之亦然。于此,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和最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文化力量供给空前丰厚,建设文化强国是顺势而为的时代要求,也是水到渠成的时势机遇。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实现这个目标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而且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也都更加接近实现这个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人、全方位的复兴,少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称之为实现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其中必然也就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不断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在赓续红色基因中不断发扬光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作为民族复兴的自信之基、灵魂之根、精神之柱和力量之源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稳固和突出。对于民族复兴而言,文化的复兴既是重要方面,同时也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有效途径,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然要求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定然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也是一部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4]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伴随并实践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也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文化建设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最初的筚路蓝缕、百废待兴,到如今的文化繁荣、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根植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演进之中,也必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规律保持高度一致。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斗争和努力都是为了谋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救国”与“文化立国”;而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奋斗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则是为了“文化富国”,通过文化建设来助力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已经擘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道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必然要服务于强国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规律的定然。

二、理论逻辑: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机理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并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建设文化强国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又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举措和重要成果。

(一)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天安门城楼代表党和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3]2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圆满完成也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的战略目标,而文化强国建设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要求树立全局观念和从整体着眼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局部的功能作用,从而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文化强国建设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背景下来看待,文化强国建设不能脱离“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在宏观视野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同时又要注重发挥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强国来助推和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二)文化强国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且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前列。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我国经济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正逐步增强,“为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打下了坚实的“硬实力”基础。然而,我国的文化等“软实力”却与经济等“硬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不匹配,且差距明显,提升我国文化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已经刻不容缓。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具有双向的互动性,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就会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更深刻、更持久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当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时候,文化建设的成果将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为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硬实力”的推动作用;而一旦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后者时,将会对经济建设和生产力水平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之时要十分注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当前要保持国家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务必要利用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顺势推进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强国建设。

(三)文化强国建设是提升中华文化世界意义的必由之路

纵使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逐渐抬头,并在少数政客的操弄下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但事实一再证明,全球化依然是解决矛盾与利益冲突的最好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来看,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而且这种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善于分析和运用事物的具体联系。除了经济的全球化以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实现世界各国及各地区人民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在世界政治格局与发展趋势风云变幻之际,中华文化理应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大国文化的职责和使命,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既能在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又能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其他文明共生共荣;既可以通过“请进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也可以通过“走出去”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从而把握和处理好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的冲突与共生等问题,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三、实践逻辑: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文化强国建设,由此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要义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科学把握实践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坚持党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10党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导是全面领导,是文化强国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发挥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重大决策中突出举旗定向的作用,从而牢牢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导权。第二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先锋引领作用,各级党组织应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的文化强国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党对文化强国建设领导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党委与其他部分的职能职责,创新和完善相关机制建设,从而优化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效率。

(二)始终恪守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11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围绕主题主线来聚民心、汇民意、集民智,把党、国家、人民等各方的资源和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共同把文化强国建设事业发展好。另一方面要将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广、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同时也应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效益的最大化、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国主体力量的最大化。

(三)创新方式方法面向世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强国”的定义不应也绝不是仅仅是局限于国内视野,而更多地应该是体现在国际的比较之中,因此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效还应体现在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意义上。中华文化既有数千年“四海一家”“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等等的深厚积淀与自信底气,也有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等获得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认同、引领世界潮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把这些中华文化故事用世界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阐释好、宣传好、解读好,从而搭建起友好沟通的桥梁,让中华文化在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心中不断走深、走实、开花结果,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理解与支持,从而形成中华文化独特的世界影响力,实现其世界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