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接收留学生政策研究述论

2021-01-13 20:03:28杨红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留学生政策日本

杨红军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地位的崛起,日本逐渐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留学人员热衷的主要留学目的国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提出“留学生10万人计划”“留学生30万人计划”,推进留学生战略。于是,学术界兴起研究日本留学生政策的热潮。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自1980年以来关于日本留学生政策的研究成果,以期了解日本接收留学生政策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从而为教育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接收留学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 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

截至2020年9月,在中国知网以“日本留学生政策”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显示,期刊论文86篇,其中有效篇目54篇;硕士论文12篇,有效篇目7篇,博士论文数为零;会议论文7篇,有效篇目3篇;另外还有报纸2篇。从1988年至2020年,其中期刊论文发表层次较高、核心期刊发表的有效篇目为23篇,占有效期刊篇目总数的42.3%,其中有《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等权威刊物。期刊论文所属课题基金共4项,分别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成果是尹贞姬、王昱的《日本留学生政策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曦的《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为例》;国家留学基金项目1项,成果为刘原兵的《全球化视域下日本留学生政策——以“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为核心的考察》;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基金1项,成果为段世飞、傅淳华的《日本留学生奖学金体系的发展历程、成效与特点探究》。

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日本留学生政策内容的研究,二是以日本留学生政策研究为主兼谈对中国启示,三是中日留学生政策的对比研究。

(一)日本留学生政策研究

管斌[1]认为留学生30万人计划是日本为建设更加国际化、开放、有活力的社会而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日本基于人才的世界性竞争和国家自身发展需求,特别强调要选拔优秀的留学生。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制定不同的招生策略,反映出日本留学生政策基本方针的调整。马岩[2]阐述了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回顾了“10万留学生计划”的形成和实施,探讨了目前30万人留学生计划的前景,认为新的留学生政策将大力促进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陈曦的研究除涉及30万人计划的背景和内容以外,着重介绍了作为计划延伸部分的“G30计划”,即选取30所接收留学生的高质量、高水平大学作为试点,加强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指出外籍教师比例问题以及不需要日语取得学位与融入日本社会之间的矛盾,提出如何才能真正开放的后续课题[3]。张素芹[4]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与现状,分析日本留学生政策的内容和对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影响、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李炯里[5]分别介绍了留学10万人和留学30万人的背景,预测“30万人计划”难于达成的原因,例如出入国手续困难、经济困难、学位取得困难、就职困难、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非开放性等不利因素。任友群[6]研究的亮点在于以详尽的数据揭示日本留学现状,如留学生数据包含出生地域、国别、公私费、国公立机构、不同学习层次、不同专业、男女比例、接受大学排行、留学生居住情况、在日本分布情况等以及留学政策关系图等。陈武元[7]主要介绍了日本留学生政策恳谈会于1997年7月发表的《今后留学生政策的基本方向》报告的背景、概要和意义以及今后采取措施的重点、措施的方向、文部省将要采取的措施等。王磊[8]认为日本政坛的动荡、政策的不一致性、海外入学制度滞后、就业问题、地震灾害等造成30万留学生计划实现的现实困难。马岩、肖甦[9]回顾了留学生10万人计划的提出、实施过程、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作用以及留学生30万人计划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和新政策的实施前景,指出日本政府的外国留学生政策肩负着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达成国家政治战略目标的使命。包宝泉[10]介绍了日本国家资助外国留学生制度的创设、发展、招收条件、选拔、待遇、人数变迁以及评价,指出其培养目标不明,评定过程缺乏公正性,易于延期、待遇过于优厚而造成贵族留学生现象,削弱了该制度的社会效能,降低了社会声誉。赵霞[11]认为中日两国的“推”“拉”合力及其他综合因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大规模接收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原因。王连娣[12]乐观地认为实现留学生计划的原因有二:内因方面是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教育条件、留学宽松政策等方面能够吸引外国留学生;外因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日语国际化并特别提出中国方面的因素。潘嘉屹[13]分析日本接收留学生的理念转变,详细介绍了日本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主体对于接收留学生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等。

(二)日本留学生政策及其对中国启示

严晓鹏[14]列举大量数据从生源地、留学层次、就学学校类别等方面分析了日本留学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又从招生、教学管理、激励制度三方面梳理留学生教育的制度特征,探讨日本当前实施的“30万人留学生计划”主要内容、特点。陈芳兰[15]着重介绍以留学生辅导制和留学生援助体制以及官民一体的留学生生活保障体制为特色的留学生管理体制,同时就政府重视、政策持续、数量与质量并重、完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扩大社会参与、吸引外来资金办学等是日本留学生政策对中国有意义的启示。

于桂玲和吕晓伟[16]认为日本扩大接收留学生既是日本对外关系的集中体现,也是日本稳定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必要条件和教育立国理念的反映;其招收体制、教学体制和鼓励机制的改革等对中国具有启示,中国应调整接收和派出留学生的比例、广泛吸引留学生、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并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水平等。张绍玲[17]建议将留学生语言学习和学历教育分开进行,并在提高培养层次、提供科研信息、设立奖学金吸引学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案。

薛明[18]认为日本政府和民间在吸引留学生、开展留学生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各种援助、管理和服务以及归国后的跟踪服务措施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留学生来源单一、质量不高、留学生非法滞留甚至犯罪、日本民众与外国留学生的隔阂、仇视乃至反感情绪等问题。吕玉元[19]认为中国应该实现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将留学生语言学习放到社会上的语言学校、由大学提供专业课程的教学,加奖学金以吸引留学生等。米磊[20]认为日本留学生政策具有鼓励攻读高层次学位,推行短期留学制度,多渠道提供科研信息三个特色,对中国的借鉴是扩大规模,提高层次,重视留学生教育支持系统建设等。王晓霞[21]将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分为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缓慢发展时期、20世纪80至90年代的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时期,认为重视留学生的质量,吸引欧美学生,加强全球交流,尤其是和亚洲、中欧国家的交流将是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日两国留学生政策比较研究

杉村美纪、崔世广[22]指出日本接收的留学生大多为中国留学生,故研究日本留学生政策尤其应将包括中国留学生的增加纳入视野,探讨日本现在推进的留学生政策,搞清其方向性和对于留学交流的影响,同时考察留学生政策在日中关系中的作用。崔世广[23]还分别从国家战略、高等教育、社会文化三个层次对中日两国的留学制度、留学生的派遣接收以及留学生的现状等进行了比较。高剑华[24]对中日留学生现状和政策以及中日奖学金制度进行了比较,对中国发展留学生教育提出了奖学金规范方面的建议。对中日留学生政策比较研究篇幅较大的是杜珊珊[25]的硕士论文,该论文立足于中国和日本外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总结梳理了中日两国留学生教育在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留学生质量管理制度、留学生配套服务政策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指出其异同与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翁华星[26]介绍了宇都宫大学留学生教育概况、特色活动,从中归纳出日本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留学生管理的启示。彭文平[27]从外交角度探讨了日本10万和30万留学生政策在外交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从留学前的对外宣传到留学后的跟踪服务贯穿着日本的外交策略,通过留学生达到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

以上研究从内容包括政策解读,背景分析,甚至是编译类文章,挖掘日本接收留学生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研究结论方面,对日本留学生政策是否能顺利实现,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在对中国的建议方面,往往较为宏观,缺少微观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 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

从研究态度与专业性方面来说,日本重视留学生政策,为此创办专门《留学生交流》《留学生教育》等刊物。从研究视角来说,日本的留学生政策研究与中国有类似的方面,以分析、解释留学生政策的具体内容为主要视角,部分内容涉及留学生政策的制定过程、留学生政策实施评价。除此之外,与留学生相关的“就学生(语言学校的学生)”问题也引起日本学界的关注。日本研究突出的特点是既有留学生政策走向等宏观方面的探讨,亦有留学生、就学生语言、心理发展等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可以说实证分析是日本研究的一大突出特色。

(一)接收留学生的意义、留学生政策内容、措施研究

栖原晓[28]在认为,政府出台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较之以前对国际社会做出“知识性贡献”相比,更注重“获取国外高级人才”为本国利益服务。文章列举日本在入国手续、在留资格、奖学金、住宿等方面的欠缺,留学生人数的反复变动也使得对留学生的评价在“亲善大使”“假留学”“打工留学”“犯罪预备队”之间摇摆。长期居留的留学生也未能顺利地融入日本,应充分探讨日本的移民政策。寺仓宪一[29]回顾了留学生10万人计划制定的经过,分析了目前的接收现状,探讨了留学生30万人的背景和制定,并结合世界留学生发展预测等具体论述30万数字的适当性。寺仓宪一[30]还归纳了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生产业化的政策以及日本的接收信念从古典援助信念到新经济模式信念的转变。

武田里子[31]认为在国际化进程中留学生不再仅限于提供对外援助的功能。大塚丰[32]简述“30万留学生计划”产生的过程,回顾10万留学生达成的经过,又列举了比较教育学会收集的分别来自日本九州大学、德国、澳大利亚接收留学生情况的会员报告以及来自留学生派出国家和地区的报告,提出数倍增长的留学生可能带来质量下降,文章还提到了日本独有的“就学生”问题。横田雅弘[33]总结日本10万留学生计划的概况,讨论欧洲留学热潮尤其是交换留学制度为欧洲培养大批人才的事实。认为今后大学应该是培养高级国际人才的机关,高等教育将迎来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日本应该采取开展短期留学项目、促进学分互换、加强英语授课和语言教育项目等措施。同时,横田雅弘[34]阐述30万留学生计划的特征、必须明确国际化的理念等,横田雅弘[35]论述留学生支援机构在留学生政策中的重要作用,横田的著作还是留学生30万人数值确立的直接依据之一。白石胜己[36]对如何确认30万人数值和完成时间作出了详细的回答。据预测,到2025年最大值将达到32.3万人,最小值将为19.6万人。如果日本的政治稳定,经济、技术能够维持较高的发展势头,日本大学的教育内容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好评,这一数值会乘以正系数,相反,如果不良因素过多就必须乘以负系数。白石胜己[37]还揭示留学生10万人计划与签证政策之间存在正相关。

冈田昭人与冈田奈绪美[38]回顾近年来日本留学生政策概要,并与欧美各国留学生政策和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明确提出有必要对近年的留学生政策研究应进行理论的尝试,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依据“效率”“平等”“自我实现”三个基本价值为中心来进行,主张留学生的接收不单单是教育问题,全日本都应该面对多元文化社会的到来、担负明日社会重任的人才培养问题。三宅真由美[39]分析了日本接收留学生的现状,介绍了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经验,提出了充实奖学金、吸引海外日语学习者、与海外大学交换培养、对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发给就业签证许可等建议。三宅[40]在另一篇论文认为要达到30万人留学目标,需要导入秋季入学制、增加助学贷款、增加外籍教职员、加强大学宣传、大学网络主页多语言化、利用网络加强毕业生联系、积极推行海外教育说明会、宣传日本文化、加强就业指导等。明石纯一[41]认为10万人的数值目标是与欧洲相比较而设定的,政府并未就如何达成进行充分的讨论。他列举了1988年上海事件、福建省毕业证事件等接收留学生过程中一些典型负面案例,提出不能无视入管规则的变更对留学生政策产生的影响。

木村孟[42-44]发表《关于新的在留管理制度的报告》《今后的留学生政策——以中教审报告为中心》《为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等论文,直接影响留学生政策的制定。在日中国人以中国留学生视角分析的相关文章也很有借鉴意义,如高明珠[45]首先明晰“留学生”与“就学生”的概念,同时注意到就学生从人数、地位、影响以及本身可转换为留学生的现实情况,建议将“就学生”一并纳入探讨范围,认为日本留学的质量和日本的留学生政策是影响赴日留学的重要原因。白雪花[46]肯定接收留学生的意义,用数据详细分析留学生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建议在获得优秀人才的同时,以“经济收益型”作为留学生政策的转向基础。中岛岭雄[47]《留学生政策的思考》、远藤誉《外国留学生日本企业就职与国际贡献》[48]等论著,积极推进留学生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二)留学生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在留学生政策效果评价方面首推佐藤由利子,作为探究日本留学生政策的实证研究成果,佐藤对过去半个世纪中日本政府在“留学生输出国的人才培养”和“促进与日本友好”两个方面的留学生政策达成情况以及留学生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具体解决以下4个问题,即日本的留学生政策对送出国的人才培养做出什么贡献?日本的留学生政策对培养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亲日家庭以及促进与日本友好做出什么贡献?国费留学生比自费留学生投入更多的预算是否比自费留学生更能达到上述目标?留学生10万人计划对于这些目标的达成起到什么作用?他认为作为促进和阻碍日本留学成果的因素有:和日本友人关系的持续和再建、能够发挥留学成果的就职环境、对日本语和日本文化的关心。佐藤[49]提出4点建议:需要在海外推行增加优秀自费学生的措施,应战略地运用国家资助留学生制度,应强化提高留学成果的措施,应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给予支持。崎本忍[50]揭示留学生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认为“10万留学生计划”成为非正当目的来日的手段之一,建议出台长期有效的对策。浅野慎一[51]分析留学生、就学生质量变化的现象,从中日两国国情出发,对比欧美留学状况,揭示了造成日本留学生、就学生质量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对200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颁布的《关于新的留学生政策的开展(答辩)》进行评价,批判某些不当的表述,建议要在充分了解占日本留学生和就学生人数绝大部分的中国人留学生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日本接收留学生和就学生政策。在接收30万留学生计划的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有日本学者从全球化、移民、语言政策等角度对该计划进行评价,代表性论文有柳泽美和子的《日本的“全球化”能否实现:从留学生政策、移民政策、语言政策的角度》等。

(三)留(就)学生等其他研究

日本学者一度对“就学生”问题关注较多,但是由于“就学生”(语言学校的学生)这一日本特有的群体已经随着签证政策的改革,成为过去式。此前,伊能裕晃、久保隆夫、野岛一彦、浅野慎一以及财团法人日本语教育振兴协会理事长佐藤次郎等均就此问题发表过论述。佐藤次郎[52]还较为详细地记述2007年10月与中国相关机构签署推进中日留学生交流、实行中国高考和高中成绩认定证明制度的过程,希望能够选拔真正有学习意愿并有能力达成留学目的学生。浅野慎一[53]专门就留、就学生对日本侵略战争历史认识问题做了大量访谈,留学生在来日前对日本人抱有不良印象,留学后对日本人印象有较大改变,留学前后都能对侵略战争的历史责任问题有明确的判断。伊东雅之[54]认为留学生是专门性技术劳动的候补人选,呼吁为应对少子化的社会现象,改革外国人的就业政策。守屋贵司[55]对留学生就业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在日元升高和少子化引发的日本国内市场紧缩和未来劳动力不足背景下,亚洲经济逐渐崛起,中国市场日益扩大,需要培养和获得大量的亚洲留学生等优秀人才,这些已经成为深刻影响日本企业经营和日本社会现状的课题。

结 语

中国学界在对日本留学生政策的研究中,对日本发展留学生事业较为关注,对其背景及其意义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持肯定态度,并期待借鉴日本留学生政策的经验对中国予以启示;但对其留学生政策的研究多为政策性介绍,侧重于文献描述和写实报告,很多文章停留在政策法规的罗列,深入论述较少,而且研究人员身份多样,其中从事留学生政策专门研究的人员数量很少。从篇幅上看,除了7篇硕士论文外,基本是数千字的小论文或上万字的报告,且存在一些语言翻译问题,如“知的国际贡献(知识的国际贡献)”等日语词汇的照搬,个别论著不了解日本“留学生”的含义,将“留学生”“就学生”概念混为一谈,造成数据混乱等。对政策制定和变迁的研究较少,现有论著很少探讨留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其影响,倾向于宏观研究,缺乏细致的分析和实证性资料,在研究逻辑方面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日本学界有关留学生政策研究成果较多,特色是实证研究占据主要地位,无论对10万留学生接收计划,还是对30万留学生接收计划,都有详细的探讨和研究成果,资料较为丰富,论述细致入微,问卷调查详尽周到,涉及范围也较为全面。不仅对留学生政策的具体出台背景、实施过程,特别是对就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留学生毕业去向、在日本企业就业状况甚至回国后的发展均有详细的调查数据与研究报告,在宏观性理论概括方面有所触及,仍有层次不足之感,尚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日本研究关注负面影响的个案较多,对留学生正面影响的个案研究不足,容易造成公众认知的偏差。

中日两国关于日本接收留学生政策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研究结论方面趋于一致:日本政府和民间充分认识接收留学生的意义,从不同角度积极推进留学生政策研究,提出留学生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严格留学生奖学金制度、保持政策的持续性以及应以提高高等教育实力作为吸引优秀留学生的根本手段等策略。

猜你喜欢
留学生政策日本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助企政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