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潘美,詹志华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6)
新时期中国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全面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此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大决策。这一重要战略布局将是我国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良好开端。积极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经验,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自由贸易港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欧洲。所谓的自由贸易港是指一国政府在本国境内关外的重要港口或周围区域开辟的允许海外人员、资金、货物和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特殊“经济特区”[1]。港区乃至延伸腹地内高度开放,拥有自由便利的营商环境及完善的配套设施,鼓励外资投资、企业入驻,实施优惠的金融、税收政策等。相较于自由贸易区而言,自由贸易港开放程度更高,功能更加综合,将成为新时期世界各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选择。
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等各方面的变化,自由贸易港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区域选择、功能定位、产业链条以及相关要素等方面[2]。早在13世纪,法国就将马赛设立为自由贸易区[3]。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海上殖民主义兴起、对外贸易需求不断扩大,一些欧洲国家为了更好地开拓世界市场,实现资本积累,纷纷开始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由贸易港(区),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进行转口贸易和转运业务。自1547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贸易港命名的自由贸易区——雷格亨港诞生[4],自由贸易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断发展,从最初转口贸易的交通枢纽逐渐演变为高度自由的国际贸易区。
二战后,在新的国际贸易体制、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合力推动之下,国际贸易朝着自由化和便利化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立起来,其中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世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浪潮之中。与此同时,各国自由贸易港也顺势改变了传统依海而建的区位选择,开始将其延伸至港口腹地,这样一来自然也拓展了各贸易港的功能定位,在货物储存、转运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简单的加工制造。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断革新的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范围内资本、人才、商品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在此背景之下,自由贸易港进一步向内陆地区辐射扩张,充分融合工业、商业、服务业,成功实现港区内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使之成为集贸易中转、加工制造、科技研发、旅游娱乐等多元功能的综合型区域。
400多年以来,全球设立了诸多的自由贸易港(区),目前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的典型代表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荷兰鹿特丹港、阿联酋迪拜港、美国纽约港等。这些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在见证全球经济崛起到腾飞的同时,已然发展成为主导国际自由贸易、集散交易的中心,它们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以及世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典型的自由贸易港有其明显的共性,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港口的自然禀赋均有差异,因而它们的建设模式也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主要从事货物的集散、转运、货物转口、分拨、储存、加工、装运等活动,货物进入无须报关,并且一直保持免税状态。例如,巴拿马最大港口——科隆港集聚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厂商和货物,具有非常突出的转口集散优势。另一个典型例子当数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鹿特丹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惠的关税政策以及独特的物流运作方式。港区设立方便货物寄存的“保税仓库”[5],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设施和高效便捷的运输体系,实现储、运、销一体化,吸引了大批外国商客,极大地促进了港口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港。
2.避税型自由贸易港
避税型自由贸易港,如开曼群岛等,以合理避税和离岸金融功能为其主要手段和特色,带动区域繁荣发展。作为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这类自由贸易港虽受区域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功能等条件的限制,但凭借不征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财产税等极其宽松的税收环境,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了大量境外公司到此注册。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此类自由贸易港模式也必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3.工贸结合型自由贸易港
工贸结合型自由贸易港除了具备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所拥有的功能之外,还大力发展加工、转口贸易及仓储运输等。以迪拜为例,迪拜作为阿联酋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集装箱大港之一,已经发展出极具特色的自由贸易港管理运营模式。诸如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一个自由贸易区与N个特色贸易城相结合”[6]的独特发展模式,为外资企业无条件提供金融服务、企业经营等方面完善的配套政策。显然,迪拜所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之都”。
4.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相较于其他三种类型的自由贸易港,以中国香港等为主要代表的综合型自由贸易港的自由化程度无疑更高,功能也更加丰富齐全,如转口贸易、加工包装、国际物流等一应俱全。他们依托现代化港口体系,运用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成功打造以港口辐射腹地城市、港区与港口城市联动发展的综合功能网络。目前,已经实现港城一体化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不管是在企业制度、金融制度还是法制化程度等方面在全球排行中都名列前茅,当之无愧是国际公认的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由贸易港城市。
境外主要自由贸易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在诸如地理位置、运输体系、营商环境、金融税收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这对于中国建设自由贸易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标这些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我们可以更加清晰自身的短板,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
1.优越的地理优势与完备的运输体系
国际上较早发展起来的知名贸易港首要依靠的便是其极具优势的区位条件以及运输便利的硬件条件。从地理位置来看,例如中国香港因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道上,自然成为欧洲、非洲等往来东亚之间航运的重要中转站,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地理位置同样极为优越,因地处于中韩日三国最主要的能源通道马六甲海峡的东南端,由此成为联系亚、欧、非洲的海上交通枢纽,便于各国贸易往来。正因据守在世界几条关键水路的交汇点,这些自由贸易港积极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完善自身的交通运输体系,注重多种运输方式的连接和连通,建立起整合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便利的运输体系,为货物多元物流、多式联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2.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
上述几类自由贸易港之所以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商人的一大重要原因便是打造宽松公平的营商环境,出台相关的对外贸易相关条例,实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自由体现在实现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包括货物、人员、服务、技术、金融等方面基本不设准入门槛。而便利则是指这些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交易成本能够达到最小。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新西兰、新加坡与香港位列前三[7]。就新加坡而言,它不仅实行宽松自由的外资准入标准,不过多设置外汇管制、投资方式与领域,还与多国签订了自由贸易、豁免双重征税等协定,同时建立了“一站式”贸易网络,链接政府部门,实现全部监管流程均可以在该系统中完成,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提供便利[8]。相较之下,中国自由贸易港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如在产品、资本、人员和商业等方面依然有较高的壁垒,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仍亟待提高。
3.金融放开与优惠的税收政策
国际著名自由贸易港在金融、税收方面普遍出台了相对应的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不仅在跨境汇兑、贸易结算、投资融资等方面自由化程度极高,且税制简单,多具有“零关税”“低税负”“简税制”等特征。诸如中国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税收自由化政策,企业注册不仅可网上或书面申请,简单快速、不设注册资金限额,并且香港企业的利得税率很低,仅为16.5%。与此同时,实行自由汇兑制度,完全开放外汇和黄金市场,各种货币可自由交易或交换[9]56。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国际结算、融资申请等提供了便利。再如纽约港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包括取消银行贷款数额限制等。
4.健全的法制保障
国际著名的各自由贸易港虽法律体系来源与构成不尽相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由贸易港的快速稳步发展做出了相对完备、有效的法律规范与制度保障。且不仅仅是国家层面订立相关法律条款,甚至是自由贸易港所在地政府也同样出台了对应的管理条例。依法指引管理者、投资者等的相关活动,使其在法律框架内遵循诚信、合法经营,同时也依法监管、明确各级政府的相关职权与责任,避免发生贪污腐败行为,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香港政府在货物进出口、外汇资金流动以及金融监管等领域均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条例,主要有《海关条例》《外汇基金条例》等[9]57。新加坡也是如此,1966年颁布、2014年修订的《自由贸易区法》对自由贸易港的功能定位、管理制度、优惠政策等做了详尽的阐释,确保贸易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0]。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沉重打击,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亟待重建。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势必需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实际行动提出中国智慧和方案,以彰显中国力量和价值。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提出具有非凡的意义。首先,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只具有贸易这一单一功能,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各地区各领域的资源,加快商品、人员、资金、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在服务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增强港区所在地实体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与国际深度合作,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全新产业链条,集中优势发展数字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使各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贸易港的建设能够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进一步打造我国国际经贸合作的全新平台,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优势,引导我国开放型经济继续向纵深化发展。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往来,促使我国由贸易大国逐步向贸易强国转变,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地位与国际话语权。
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商品、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和领域,将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成为真正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自由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重要前提,然而,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泛滥,各国的矛盾摩擦不断升级。特别是2019年来,美国大搞单边主义,接连退出多个国家组织,甚至罔顾世贸组织原则和精神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发动贸易战。美国此类行径必然严重地影响国际关系与市场秩序,让疲软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相反,中国始终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乘风破浪的魄力面对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在此特殊背景之下,中国大刀阔斧地推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进程,为世界提供更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市场,也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积极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育发展新优势,找到适宜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节奏,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的新兴力量、中坚力量。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而大部分自由贸易港区正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发达地区,这对于充分发挥这些核心区域承接“一带一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发展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和规则,继续扩大开放、深化合作。不仅要努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还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包括市场准入、人员流动、投资融资等多个方面。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服务贸易作为突出特色,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为重要着力点,推进信息互换和资源共享。不拘泥于沿海地理优势,积极统筹陆路与水路,形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和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此基础之上,促使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平台与引擎,是中国兑现对世界承诺的实际行动。当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的持续稳步发展需要多元的经济体,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建设自由贸易港并不是关起门来独享成果或是搞小团体。相反,中国反对盲目的意识形态之争或零和博弈,而是会始终遵循“自由、平等、开放”的原则敞开大门欢迎各个国家加入共建自由贸易港的队伍,与中国共享发展机遇,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同时,也将为全球治理和国际经贸新规则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成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又一剂良方。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全新的公共产品,不仅能够提升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度,也能够为世界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投资机会,带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时常被世界忽视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完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民安全感与幸福感。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并不拘泥于经济领域,必然会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与领域对接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战略,打破猜疑与隔阂,加强对话协商、合作交流,这无疑将会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
我国对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探索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正式提出建设自由贸易港之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尝试,包括建立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等。
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相继建立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等,回溯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积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开放脚步逐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格局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1979年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随后在1980年和1988年分别开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紧接着在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此后中央又逐步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与此同时,大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也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后,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自此迈出了一大步。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无疑为我国赢得了更加稳定、自由和便利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在此背景之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上通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模式,继续设立大量的综合保税区,与国际深度接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更高的新形态与前沿阵地。
2.相继批准建设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和我国经济深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审时度势做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战略安排。2013年9月,上海率先建立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也多次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11]。自此,“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国内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截至2020年9月,国务院已经先后批准建设共计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框架之下,各地自贸区因地制宜科学地制定具有本地经济特色的发展政策,强化机制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显著的经济辐射和联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平稳发展。但是在国际国内环境诸多变化和影响之下,我国自由贸易区也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更为充分的压力测试,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领域,形成适应经济更加开放要求的系统试点经验,2017年3月国务院批复上海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上海率先试点建立自贸港区,明确新时期上海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发展目标路径[13]。
3.正式成立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国自由贸易港大步向前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岛建设自贸区,并强调要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不断探索最大限度、最高标准的开放[14]。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15]公布,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式落地生根。在党的统一领导部署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将更加明晰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进一步明确细化了海南长远发展的各阶段目标。紧接着,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提出“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16],这意味着我国探索自由贸易港的进程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我国将以海南为全新平台深度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由贸易港,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较于境外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远不及国际著名贸易港来得健全成熟。我们需要在广泛吸收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发展道路,彰显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中国特色。
1.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制度特色
与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由贸易港不同,中国自由贸易港最本质的“特色”就是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17]。与此同时,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过程势必要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海南、上海、宁波等自由贸易港先行示范区,均是在中央的统一指挥部署下,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建设规划的,不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治理、生态建设方面都必须始终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轨道中运行。
2.中国自由贸易港的使命特色
目前,世界上较为成熟的自由贸易港都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组织建设的,代表和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总体而言,当前的自由贸易港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完全分享到其中的机遇与红利[18]。这样便不可避免地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摩擦,并且由于没有平等的对话体系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协商解决,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始终秉持“平等、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欢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一同建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自由贸易港,协商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
3.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定位特色
与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不同,中国自由贸易港诞生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21世纪,全球服务贸易增速飞快,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形成。在此新形势之下,中国自由贸易港首先应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从转口贸易与加工制造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服务贸易作为自己的突出特色。此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就明确把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自贸港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意图显而易见。
4.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区域范围特色
中国大陆之外发展较为迅速的自由贸易港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除中国香港外,大都划区而建。如新加坡境内目前共建有8个自由贸易港区,迪拜有20多个自由贸易园区[19]。而我国自贸试验区尽管也是围网运行,但园区内只能开展生产活动而禁止生活居住。此次海南自由贸易港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进行“全岛全域建设”,势将开启中国建设生产生活融合的“港产城一体”模式的全新阶段。这不仅是海南区域范围特色,也是中国实现以陆地辐射海洋,建立陆海统筹的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前奏。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必然。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必须瞄准代表中国最为开放的制度设计,立足于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先进经验与新型的国际分工模式的基础,展现中国的特色优势。而且,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现其发展目标。
1.加快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不仅是知名贸易港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和优势,更是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应该实现的首要和重点发展目标。贸易自由化应优先突出税收制度的特殊地位,与此同时,着重加强对于贸易、投资、资金、人员、运输等要素自由化的制度安排。一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构建金融对外开放基础平台,进一步推动贸易结算便利化。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服务管理制度、实施更加便利的人员出入境政策。三是提升运输水平与能力的现代化和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投资自由、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等方面。除涉及国家安全等重大特殊领域外,大幅放宽市场投资准入,进一步强化产权保护意识,打造公平竞争、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2.积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已明确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将目光聚焦于前沿产业领域,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积极打造包括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首先应把构建现代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坚实基础,协同先进制造业、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再者,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贸易等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我国目前产业规模与某些领域优势,借助自贸港平台,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与世界各国积极合作,打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多元化新兴产业链,以此为引擎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3.逐步健全自由贸易港的法律法规,强化风险防控
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充分保障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长足稳定的发展。应尽快建立以中国自由贸易港法为引领,各领域具体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为重要组成成分的法律体系,对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功能定位、总体要求、制度安排等做出原则性基础性的明确规定。依法进一步指引包括经营者、投资者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贸易活动,同时规范和明晰各级政府权责,减少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非市场性的不良干扰。此外,还应抓紧制定实施防范和化解相关领域重大风险的有效措施。在各自贸港启用全天候动态监控,同时设立执法点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提升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依托现代科技力量对资金流动过程及重点领域等实施智能精准监管和风险防控。
4.构建现代化自由贸易港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环节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一环,更是自贸港得到长足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简部门,明确各部门的权责,避免因职能交叉重叠而导致相互推诿无人办事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监管、市场领域专业人员的队伍,为自由贸易港建设储蓄强大的后备人才力量。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执法能力,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最后,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自由贸易港的繁荣发展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而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制度应是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建设自由贸易港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必然之举,是支持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对于推动形成新的贸易优势,提升国际话语权,促进世界经济平稳运行,以及承接“一带一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建设中国自由贸易港必须坚持以创新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广泛吸收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经验的同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逐步健全自由贸易港的法律法规,强化风险防控,构建现代化自由贸易港治理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让世界也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