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娟 洛阳广播电视台
当前社会群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民众可通过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抖音等APP 接收到大量的新闻报道信息。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被认为会被逐渐替代,这一观点有些偏激,但也不得不承认使用电视接收外界信息的民众的确在不断减少。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是融合媒体发展的正确方向。
科学在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了大量的新兴媒体,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频繁接触到这些新兴媒体。用户接收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在网络的支持下,用户相互之间能沟通交流,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在网络上。以电视新闻报道为例,存在与用户互动性不强的问题[1]。电视新闻报道的显著特点是单向传播,尽管电视新闻报道也开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始使用电脑手机等媒介,但是相比于新兴媒体,电视新闻报道与用户的互动仍有欠缺,且滞后明显,不能及时接收到用户反馈的信息,更不能及时回应用户。
如今,媒体环境常常会报道一些灾难性事件,报道灾难性事件应保证真实和客观,方便受众了解灾难性事件的一些细节。但是新闻报道过分追求报道效果,出现报道失实的情况,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新闻媒体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导致受众不能正确认识灾难性事件,不能对灾难性事件做出科学的判断。比如某家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与受灾群众进行补拍,有较为明显的摆拍痕迹,再比如有的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真相有所隐瞒,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存在未核实事件真相的问题,将收集到的民间留言和网络图片整合起来进行报道。
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只宣传正面信息,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不够客观。比如在报道某一重大社会事件时,忽视受灾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未深入挖掘灾难性事件的起因,对正在采取的补救行动报道不足。只重点报道灾难性事件中的感人事迹。此时受众就无法全方位了解整个事件,新闻报道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发生灾难性事件,部署救灾、领导视察非常重要,能起到塑造政府形象的作用,但是这部分内容不宜占据报道主体,新闻报道应保证全面,确保受众对事件整体知情。
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媒体报道是娱乐新闻,而农业板块受到的关注就比较少。各大主流媒体都设有农业版块,《人民日报》开设了“新农村”。《经济日报》开设了专门的农村报刊。各大报纸开设农业版块目的在于为农业活动提供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水平,拓展广大人民的农业视野。以《经济日报——农村版》为例,后更名为《中国县域经济报》,内容独具特色,且有很强的代表性。尽管主流媒体大力支持农业报道,但是关注农业新闻报道的读者仍在不断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且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农业工作者也选择网络来关注有关农业的信息。人们的需求从物质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对娱乐新闻内容更加关注。
新闻编辑采访对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意义重大,从表面上看采访报道只是一片简单的文字报告,而实际上记者的采访报道承载着社会事件的最终真相,能较为真实地展示社会的某种现象,更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公平正义。一篇记者的采访报道能有力引导全社会的舆论导向,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
在如今的媒体融合时代,人们接收信息使用的媒介主要是手机,相比于PC 端,移动设备的独立性更强,与此同时,传播信息的媒介应用形式不断拓展,明显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为了有效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还需不断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交互性。新闻报道区分公信和引导,为此撰写新闻报道的初衷可能需要有所调整,所推出的报道内容要更有深度,充分发挥出媒介的动态画面优势,缓解媒体融合发展对新闻报道造成的不利影响。人们阅读新闻,表现出了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新闻报道有较强的公信力,传播新闻报道的内容时,需借助不同媒介,所采用的信息交互模式也要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状态考虑在内,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内容的价值,有效增强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内容应有一定深度,这有助于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媒体融合发展,形成了显著的资源优势,可打造出较为丰富的新闻报道主题。选择合适的新闻报道媒介,使得新闻报道的制作和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迭代效应,这对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意义重大。优化新闻报道内容制作的形式,有利于增强新闻媒介的交互性,明显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制作新闻报道时,充分体现这种融合观念,成功创造新闻报道的流量效应,有助于多种媒介的融合,并充分体现各种媒介的互动特性。改变新闻报道的形式,规范新闻报道流程,以媒体融合信息传播属性为基础,明显提升新闻报道内容的可读性。
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在整个新闻报道节目中,记者采访占据较大比例。采访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评价,质量好的采访会吸引观众关注新闻报道。采访和谈话的氛围会对记者的思维活跃度、灵活度产生影响,进一步关系到新闻报道是否客观、是否真实。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应加强学习,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2]。另外,采访过程中需注意结合被采访人员的具体情况,提高采访针对性,确保新闻报道是客观的。就采访的内容而言,要求新闻记者面向特定的对象精心设计,并制定科学的采访策略,高度还原新闻事件。通过新闻报道,受众能看到事件的真相,能基本了解到事件的经过。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可体现个性化特点,主要通过采访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来体现,确保客观真实报道新闻事件,起到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作用。比如广大人民群众对雾霾问题比较关心,记者在报道时可采用立体化思维,采访分三个部分进行,分别是视觉、嗅觉和听觉,有助于表达雾霾形成的原因,同时也有助于体现雾霾对人们生活、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恰好是民众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与受众共鸣,促进采访报道形成良好的新闻效应。
处于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也明显扩大。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要对传统新闻采访报道的劣势有深刻的意识,报道新闻事件时,借助新媒体手段,确保新闻报道质量达标,在此基础上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使用新媒体传播新闻报道会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就要求从事新闻媒体传播的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能熟练应用新媒体技术,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善于使用新兴媒体来传播采访报道的内容。比如,新闻记者在搜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为做到快速记录可使用手机或者是录音笔。快速解读新闻事件的中心和主题,将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以视频形式传播,或者是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灵活应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能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以泉峰中学学生意外死亡事件为例,公安人员需消解直接行为人有后台的舆论,采访过程中需重点体现这一细节,目的在于帮助民众认清事实,新闻记者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可采用逐级发布新闻的方式,使得公众能够信赖公安部门,同时,也让公众能够更加信服媒体公布的信息。
为改善一些实体产业新闻事件不受关注的问题,应重点关注各类实体产业大事件。比如近年来一些实体产业发生的大事件,土地承包时间延长;农业产业联合体的提出;上线了农业大灾保险;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发生变化。实体产业工作者对行业内的一些大事件非常关注,跟踪报道实体产业的大事件,对这些大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注重体现新闻报道的前瞻性,对实体行业的大事件进行较为客观的报道,实用的新闻报道也具有一定的服务性[3]。深入挖掘实体领域的亮点,比如推广和普及一些农业知识、广泛宣传高新技术成果。另外,为提高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需不断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要经常研究农业报道的形式,并不断革新,使得广大读者能够眼前一亮,可读性强的新闻报道会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突出实体产业版块在综合媒体中的重要性,加强设计网络版面和纸质媒介版面中实体产业版面的设计,使用图文并茂的报道形式,对读者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直观而又生动的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读者注意力。另外,在设计新闻报道的版面时,应充分了解读者喜好,掌握读者在某一时期的特殊需求。有创意、有想法的标题往往更能吸引眼球,比如向其中增加地方语言,或者是使用实际生产的特殊用语。
新闻报道有不同的类别,包括新闻消息、新闻评论、新闻专题。记者在采访、写作、编辑和发表评论时应注意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也要符合不同的新闻范式。写作和表达时,可使用特定的技巧,并使用科学的方法,尽量使用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而为受众呈现其喜爱的新闻报道。一些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形式主义过于明显,不贴合民众的生活[4]。这与媒体报道的初心背道而驰,新闻报道应高度贴近群众,新闻内容为受众喜闻乐见,在此条件下,才能发挥出舆论的导向作用。使得新闻事件中表现的高尚情操有效塑造精神品格,也使新闻中的一些感人事件对群众起到鼓舞作用。事实上那些好的新闻往往发生在田间地头、工厂内、农村里。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这些地带,积极捕捉真正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好新闻。生产一线有着热火朝天的奋斗气息,普通民众的生活日新月异,可通过报道这些地点发生的事件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
目前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报道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与受众互动性不佳、信息传播时效性有待提高、实体行业报道不能吸引受众群体。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在采访和报道时应用创新性思维;注重增强实体行业新闻板块的设计和规划;灵活选用新闻报道的形式;真正做到深入一线收集质量高的新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