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云 焦作大学人文学院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居天下之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中国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储量丰富,特点鲜明。从大革命时期河南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到土地革命时期家家有红军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时期确山竹沟革命烽火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河南都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南人民一如既往秉承革命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创业。先有世人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无私奉献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后有全国劳模史来贺、忠诚卫士任长霞等。这些革命事迹、革命英烈、先进模范集体和人物共同构筑起了河南红色文化的血肉,已经成为河南乃至中国红色文化的光辉旗帜和象征性符号。在社会、文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充分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和有利开发条件,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势向社会效能的成功转化,有助于促进河南文化经济全面发展。
河南革命老区数量多,全省行政村中有63%是老区村,省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在中原大地上均有体现。据2015 年出版的《河南省革命遗址通览》统计,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省内的各种类革命遗址就有2606 处[1],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及全省、种类丰富,它们都是河南红色光辉历史的见证。
自1921 年12 月中共洛阳党组成立,革命烽火便在中原大地熊熊燃起,而今遗留了许多大事件或战争发生地的旧址。主要有: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旧址、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纪念地、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扶山寨战斗遗址、麻掌惨案旧址、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遗址等。
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工作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却不畏艰难,胸怀天下,斗志昂扬。河南有较多的革命办公地旧址,如位于信阳新县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省委旧址、位于确山竹沟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首府旧址、位于南阳的中共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旧址和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机关旧址、还有平顶山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等;党在革命斗争中还举行过很多重要的会议,留下了许多重要会议的旧址,如鹤壁石林会议旧址、三门峡渑池会议旧址、商丘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等。这些旧址中的一物一什都记载着我党的壮丽伟业,闪耀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魅力。
河南在革命年代涌现出了很多杰出人物,从新县和大别山区走出了349 位共和国将军,中原热土留下了许多值得追忆的地方,如确山杨靖宇将军故居、新县许世友将军故居、镇平彭雪枫将军故居、沁阳宋学义烈士故居等。
烈士陵园是纪念烈士的圣地,河南各个市县均有烈士陵园,如永城陈官庄革命烈士陵园、扶沟县吉鸿昌烈士墓、鄂豫皖苏区光山县烈士陵园、罗山县烈士陵园、焦裕禄烈士陵园等。
纪念馆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内各地都建有纪念河南革命历史的纪念馆,如郑州市“二七”纪念塔和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南阳桐柏革命纪念馆等,还有体现新时代河南红色精神的林州红旗渠纪念馆、新乡刘庄史来贺纪念馆、郑州任长霞纪念馆等。
这些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和遗物既是各个时期河南红色文化的实物见证,同时又展现了河南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品格,是河南人民乃至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聚集在豫北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豫东南鄂豫皖交界地区、豫南桐柏山、伏牛山地区、豫东黄淮海平原地区还有沿黄河地区。
豫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聚集于黄河以北的南太行区域,包括安阳、新乡、焦作、鹤壁、濮阳等。该区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遗迹比较丰富,建国后涌现出的红旗渠精神和太行创业精神在全国知名度极高,是河南人民的骄傲,这一区域“民族脊梁,时代精神”的主题形象感人励志。豫东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聚集于信阳市内各县,类型多、影响大。主要体现为以将军县新县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反映了鄂豫皖边区人民“28 年红旗不倒”的丰功伟绩,“红色圣地,将军故乡”的主题形象鲜明突出。豫东地区包括商丘、周口两市,淮海战役西部战场第一枪在商丘打响,淮海战役总前委、后勤部在商丘,陈官庄歼灭战也发生在商丘,70 多年前的“中原烽火、淮海硝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沿黄河地区主要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和三门峡。该区域的红色文化虽在知名度上不及豫北和豫东南等地,但其内涵却独具特色,以党的创建和城市地下斗争为其资源主线,省内党领导的城市地下斗争遗址大多分布在这一区域,“开天辟地,中原曙光”是其突出特点。豫南地区以桐柏、伏牛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主,包括驻马店、南阳、平顶山、许昌和漯河等。确山-桐柏-宝丰3 个中原局首府旧址形象突出,发生在南阳方城县的“血战独树镇”又是红军长征中与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并列的关键之战,“中原首府,逐鹿战地”是该区域的资源亮点。
河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被称为“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中华文明的摇篮”。回望历史长河,中原故地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古都数量全国最多。省内的各级各类文物,数量惊人且研究价值很高,河南在中国上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中,一省独占17 项。截至2019 年底,在5058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已达419 处,位居全国第二[2]。河南地跨黄河、长江、海河、淮河四大流域,境内河流纵横交织,山脉特点各异的南太行、嵩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又环绕其周,自然景观兼具北雄南秀之美,奇秀独特。目前全省有14 家5A 级旅游景区,171 家4A 级旅游景区[3],有山奇水绝的焦作云台山、有名震世界的嵩山少林寺、有再现古都汴京繁华的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河南古老的土地上还孕育出了博大丰富、地域鲜明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体育竞技多姿多彩,当前全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多达113 个[4],其中有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花会、有誉满全球的太极拳、有汴绣、豫剧、汝瓷等。从夏商周到汉魏、唐宋,中原文化名人无代不有,老子、庄子、张仲景、张衡、杜甫、韩愈数不胜数,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五大世界文化遗产更是闪耀中原,光芒万丈。
宝藏河南,文化中原,从豫北到豫南,文物古迹遍布全境,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浓厚的文化底蕴、奇秀的自然山川和这片土地上用战火淬炼凝聚而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交相辉映,共存互补,这些优良的伴生资源必定会助力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创新发展,促进新时代河南红色文化的建设。
居中华腹地的河南,自古便是举足轻重的综合交通枢纽。它承东启西,连贯南北,全国“十纵十横”大通道中有五个途经河南,当前郑州已成长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亚洲作业量最大的列车编组站、“米”字形高速铁路、国际化机场、郑欧班列四通八达,联通世界。2019 年末,全省高铁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5 位,时速350 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位居全国第1 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位居全国第5 位,全省普通干线公路3.1 万公里,农村公路23.1 万公里,内河航道达1675 公里。[5]
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是构建文化自信、美好生活、民族复兴、国家认同等几大方面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旅游已成为文化传承、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而旅游的发展又与交通条件紧密相连,交通成为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命脉。河南内捷外畅、立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必会极大促进河南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加速河南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播,全面推进河南经济、文化、旅游的协调共进。
红色文化资源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立足资源的优势、特质、环境等开发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成功转化,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