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当前,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领域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各大卫视纷纷加入电视综艺节目的竞争格局中来。但是纵观目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泛娱乐化、同质化等现象不断蔓延。不少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仅仅是从国外同类节目“借壳”,无论是从选材时还是从利益的角度上,都是对于国外的一种生搬硬套。但即便是生搬硬套,也往往吸收不到国外同类节目的灵魂和精髓,完全“照猫画虎”的过程中还算有鼻子有眼,但是,一旦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夸张的造型,庸俗甚至是低俗的内容,让大众很容易产生不愉快的心理,由此观之,其制作内容的品质非常差,很多观众已经对泛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成了新时代的电视综艺类的一大难题。而就在最近一段时间,电视综艺类节目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电视综艺文化类节目,以其独特的文化内容的制作和传播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认可。《中国诗词大会》就是近几年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电视综艺文化类节目,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过度追求娱乐化的禁锢,节目以传播中国古诗词文化等文化传播为主,节目而一经推出,就成为国内电视综艺领域的爆款,不仅节目本身获得了高收视率,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诗词热”的浪潮。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出品的一档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原创性电视文化类节目,节目于2016 年2 月开播以来,截至目前一共推出了五季节目。它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节目宗旨,节目以分享诗词、传播诗词为目的来进行诗词竞赛,是一档全民参与的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推出,就获得广泛的关注,节目不仅收视大捷,而且获得了非常高关注度,微博话题关于该节目的讨论量已经突破10 亿,五季节目在网络平台的点播量也达到20 亿,与此同时,节目还引发了中小学教育中对诗词教学的热潮。同时,《中国诗词大会》也成功的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以及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中国诗词等传统文化,作为娱乐“破壁”的典范,成功带动了同类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
从节目受众定位方面来说,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创意就是以传统的汉字、成语、中国古诗词等为载体,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选手竞赛的方式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节目所设定的受众群定位来看,它的选手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各个阶层,包括各年龄层,最小的参赛选手只有7 岁,是刚刚念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有55 岁的退休工人。选手的年龄层覆盖面非常广,满足文化类节目大众普及的需求。此外,节目中出现的80%以上的诗词都是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内容,包括了日常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家诗词,涵盖我国古诗词的各个流派、各种风格,也会出现一些大众不太熟悉的诗词作品,这不仅起到中国诗词文化普及和传播的作用,也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人的思想品德及素质,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从节目的传播理念方面来说,《中国诗词大会》致力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专业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形态,即借助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形态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播过程既注重节目的专业性,节目内场设置了点评嘉宾,请来的嘉宾都是国内研究古诗词以及中国文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通过他们的专业点评和讲解,来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时,嘉宾点评时也会使用比较大众化的语言,展现趣味性。这就使得节目在保证学术专业性的基础上实现寓教于乐的轻松化的传播推广。但同时,节目定位于益智类文化节目,节目的制作和传播避免出现泛娱乐化、庸俗化等状况的出现。
《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不仅遵循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目标,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中华文化传播寓教于乐的功能性目标。积极吸收娱乐综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传播策略:
一是善于设置悬念。《中国诗词大会》引入了竞赛机制,即通过“一人对百人团”“两人PK”等竞赛方式来选择最优选手。竞赛就会带来比赛的悬念,节目组抓住选手在限定时间内答题或是选手PK 时的抢答等环节,善于通过配乐、画面停顿等方式来设置悬念,以此来增强节目中选手竞赛的紧张感。尤其是选手闯关单轮淘汰竞赛机制与擂主争霸竞赛机制等设置,在有限的时间里,搭配紧张的音乐,加之以主持人对于场面氛围的把控和调度,同时经过后期的剪辑,很容易使观众产生紧张、激动的情绪,而紧张感会将观众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起来,使观众不由自主的被带入到竞赛中来的,因此,在活动中,适时地设置一定的悬念使能让节目的呈现更加有节奏感、层次感。
二是建立良好的现场互动机制。现场选手竞赛的题目全部是由节目组统一从公开的数据库中抽取的。在节目现场,也建立以主持人为中心,与嘉宾、选手、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模式,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和带领,让现场形成非常好的互动氛围,如主持人与嘉宾就选手答题情况进行的点评,就充满了人情味,对选手的采访也非常接地气,形成良好的节目现场互动机制,这种互动轻松+竞赛紧张的节目形态喜迎了更多受众的关注,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季比一季更受关注,很多观众在节目播出完毕之后,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观看,每出一季新的《中国诗词大会》,就会迫不及待的追更,而对节目产生了极高的忠诚度比例大有人在。
文化类节目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形态来构建电视文化仪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文艺晚会类的电视仪式,而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为载体来构建的新型电视文化仪式,并通过文化仪式传播来帮助受众找回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诗词大会》是以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载体、以综艺节目制作模式为传播形态来构建一种特定的电视文化仪式,并通过文化仪式的传播来帮助广大受众找回内心对中国古诗词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可能由于长时间的不接触和不了解,或是因为工作的繁忙等原因,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去学习和使用,逐渐被大家忘却了,文化节目则是一种帮大家换回“集体记忆”的良好媒介,通过文化仪式的演示化传播,不仅能够让受众从中找回学习诗词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增强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对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文化类节目中的文化内容和价值的传播是必须借助节目的叙事传播策略的应用的。目前,越来越多文化类节目都意识到自身在内容主旨上过于严肃、缺乏轻松感的问题,因此,很多文化类节目积极吸收综艺娱乐节目的叙事手段的应用经验,加强自身叙事策略的创新应用。《中华诗词大会》在节目制作形态上针对融合的中华文化的内核加上竞赛制叙事的组合传播策略,节目推出了“百人团答题”“飞花令”等节目传播策略,让节目整体上呈现专业性与娱乐性并重的传播效果,尤其是竞赛制的引入,不仅能够增加节目的悬念和紧张感,改变了过去文化类节目节奏过于缓慢、拖沓的状况,使节目现场拥有快节奏、趣味化等氛围,让文化类节目的叙事节奏加快了,使得节目的可看性更高了,也有利于诗词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有紧张刺激的一面,在文化传播方面,还积极运用柔性叙事的传播策略,凸显了节目组的人文情感。例如:每一期节目中嘉宾幽默、风趣、充满人情味的点评都是吸引观众的关注的点,尤其是康震等传统知名学者对诗词的情境化解读,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化,加之赋予了诗词以文化的柔情色彩,能够轻易地让各个层次的观众产生共鸣,有利于受众来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播。这种情境化、故事化的柔性叙事也是实现更深层次中华文化精神的正向传播的重要手段,能够让观众通过传承经典来获得思想意识上的启发和思考。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制作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故步自封,只埋头于故纸堆中寻找电视综艺的灵感,也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国外的综艺节目,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所以国外的节目对中国的观众而言并不一定十分吻合,这就需要我们将目光转向国内,转向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来,辅之以现代先进的竞赛机制,创作手法,从而将古今相结合,国内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来。在电视综艺类作品中,除《中国诗词大会》外,河南卫视所做出的晚会效果同样震惊了世界,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而种种向内挖掘素材的电视传播节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仅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辅之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交汇,势必能够成为今后我国文化发展的一种主流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