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梅 菏泽日报社
时政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占据着党报最重要的版面,其不仅是党和国家主要思想政策的宣传阵地,同时也承担着引导舆论、加强与民众的沟通等重要职责,可谓是领导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通信技术、信息环境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党报时政新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以及报道程式化突出、缺乏与民众的互动性等劣势越来越突出,致使党报吸引力每况愈下,公众的阅读兴趣也在不断流失。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从党报时政新闻存在的不足之处着手,结合现代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并从人们对信息的阅读需求出发,不断提升党报时政新的影响力,这对于党报实现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
在融媒体环境下,党报时政新闻影响力下降与当前遭遇的困境有着极大关系。因此,在党报新闻创新发展研究中,首先对当前遭遇的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为创新发展及影响力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
随着社会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接收信息更加及时化和多元化,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智能电子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让我国大多数居民都进入了移动媒体的时代,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随时随地接收各大平台传来的信息。社会新闻报道时效性提升可以说是社会传媒技术发展带来的重要结果之一,但在党报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党报时政新闻的时效性相对较低,从而降低了其社会影响力。究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首先,新闻采集手段相对落后,在当前党报新闻采集过程中,大多数仍旧沿用传统的采访、编辑的处理过程,这与新兴媒体实时传播、网络采集和分散传播的形式相比,显然时效性并不能同日而语。其次,党报时政新闻审查较为严格,这也对其时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新兴媒体相对宽松的审查条件相比,其在新闻报道时效性上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程式化是目前较为突出的一项问题,随着国内民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内政治越来越开明,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也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程式化的时政新闻报道不仅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从而大大降低党报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党报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程式化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党报时政新闻存在较高的重复性,比如每年的“两会”“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党政活动等,这些重复性的新闻内容,为党报时政新闻程式化造成了很大影响。其次,党报时政新闻存在很高的严肃性,这也是造成其报道程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在新闻报道及创新研究过程中,报道管理者和执行者往往需要考虑更多的制约因素,从而导致其创新难度颇大,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程式化现象。
党报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政策和重大事件的重要媒介,其主要职能便是将党的重大政策、指示精神等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广而告之,让党政机关人员和社会大众对党的实际工作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党报时政新闻需要更加关注政策、精神、政治事件等新闻内容,从而忽视社会大众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也是普通大众对党报时政新闻关注度越来越低的根本性原因。与此同时,在近几年的创新发展中,部分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将民生问题与党的政策精神进行硬性挂钩,希望以此提升人们对党报时政新闻的关注度,但是这种创新脱离了新闻报道的根源,人们对这种生拉硬凑的新闻并不感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反感,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党报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人们获知新闻事件更加便利,且有了很高的议论、评价和参与需求,这也是当前媒体、新闻报道发展与创新的一大重要方向。但对于党报时政新闻报道而言,与受众开展互动显然存在很大的制约。首先,党报作为传统纸质传媒,受到自身特点的制约,与电视、网络和移动媒介相比,其开展互动性工作的难度颇高,且难以收到良好的信息回馈效果。其次,由于党报多用于思想政策、重大事件的宣传和报道,这就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忽视了开展互动性工作的重要性,在时政新闻编辑和报道中缺乏创新,最终使得社会大众对党报时政新闻的认同感较低,并因此削弱了党报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影响力下降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主要缺陷。因此,应该结合融媒体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大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具体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加强策略,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媒体大环境的转变,诸多地方领导和党报管理层也开始要求将党报做“活”,使其更加贴近普通受众,从而让时政新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关注党报和时政新闻,最想了解的除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外,主要是还是看领导心里是否装着老百姓?国家是否制定了利国惠民的政策措施?党和国家是不是仍然关注着群众疾苦?普通大众看党报时政新闻,肯定不是为了研究领导的讲话水平有多高,也不是为了看记者编辑的文采如何。所以说,在党报时政新闻中过度宣传领导形象、政府形象,非但不能起到宣传思想政策的作用,有时候过度宣传还会适得其反,引起人民大众的反感,拉开与人们的距离。
综上所述,党和政府领导的亲民爱民富民之举,才更容易引起人民的共鸣,而且这也有利于促进政府工作不断改进,同时也会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地方党报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走“以人为本,传递领导民生情怀”的道路,用群众化的语言、细节和镜头记录党和领导人的亲民、爱民行为,并由此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进而宣传和维护领导的亲民形象,同时有效提升党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为提升党报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撕破当前党报时政新闻报道“死板”的面孔,让其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策略,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标题要“新”。在新闻编辑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题好一半文”。由此可知,选用好的新闻标题,对于后期新闻报道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党报时政新闻标题制作中,不仅要让受众通过阅读新闻标题,知道文章的大致梗概,还要让标题围绕受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展开,采用富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文字语言,力求最大限度“钓”起读者们的胃口,让其升起非读不可的冲动和欲望,从而达到扩大党报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其次,内容要“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正在不断加快,而人们在结束忙碌的工作后,一般很少有时间再去读那些长篇大论,这就要求党报时政新闻应当根据群众的口味,多用短句、短段,言简意赅地介绍新闻事件,以此满足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
再次,表现要“活”。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看待新闻的角度也渐趋复杂,这就要求在党报时政新闻报道中,要灵活掌握报道方式,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多种思维将思想性、可读性和新闻性融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式传递领导的民生情怀,并达到深度报道、全面客观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目的,以此来增强时政新闻的感染力。
最后,文风要“实”。在党报时政新闻编辑方面,要尽量采用质朴平实、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避免程式化、模板化,尽量以生活化的语言再现新闻事件的细节,少用生硬的专业术语。同时,尽量采用平和的语气与读者平等对话交流,以此方便读者自然接受,从而达到扩大宣传、吸引阅读的目的。
党报虽然一直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基本原则,但是兼顾群众至上的情怀始终不能改变。因此,在党报时政新闻报道中,新闻编辑和记者必须常怀普通群众之心去发现和创作性新闻主题,从群众的角度去看待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决策方略等,并从中提炼群众关心和期待的内容。与此同时,党报时政新闻编辑和记者还应当将时政新闻热点与解决普通百姓现实困难相结合,充分发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精神,始终坚持深度挖掘新闻资源、拓展新闻素材,努力追求形式新颖、内容精辟、表现灵活、效果真实的新闻报道,力求以新闻质量扩大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随着国内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媒体的广泛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传统媒体扩大吸引力、影响力和发展动力的必然趋势。地方党报作为纸质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融媒体发展的道路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党报时政新闻应当着力建造专属的网络平台和移动传媒账户,通过打造时政新闻电子版、移动简讯、手机APP 等方式,建立新型的党报时政新闻网络平台和互动平台,通过运用当前的新兴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为广大读者建立互动性良好的网络平台,以此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互动性。
综上所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党报时政新闻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思想方针、政治事件的宣传阵地,其媒介地位和宣传作用依然是社会媒体无法替代的。但在融媒体环境下,面对影响力每况愈下的困境,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做出创新和转变也是刻不容缓的,因此作为党报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兼顾党报宣传思想政策方针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双重作用,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革新时政新闻的编辑、报道和宣传,以有效提升党报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