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良 北京广播电视台
由于从事电视剧的创作和审评工作几十年了,多年的参与创作、海量的选片审评工作,积累了一些电视剧创作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电视剧的定义和概念,就需要结合实际去具体看待。比如说,大家常用的各种题材分类概念,往往是择其突出属性之一去描述。这些词汇放在一起,它们很可能并不在一个逻辑范畴里。而具体一部剧,往往也同时兼具这些分类方法里的不同属性。下面的探讨,基本沿用各种约定俗成的概念,但在具体情况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理解。就这样一个概念定义的情况来进行探讨。
因“主旋律”这个概念,它可以理解为,主旨在于弘扬我们国家精神、传递我们中国人民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的作品,也可以再具体界定于特指革命历史题材,以及对国家政策方针进行解读传达的作品。
那么,这类作品,在不同时期,我们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是有发展变化的,而观众的心理模式和文化、审美的水平,也在发展变化。通过观察这个互动过程能够明显看到,“主旋律”作品要做到切实传播、有效传递,那就得做到“贴近”。
2019 年,我们推出了一部分量十足的主旋律作品《外交风云》。它的故事内容和精神内核,都非常契合当下大众的观赏需求。
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类型的剧,它的剧情内容因为具有解密性质,能够给观众以极大的求知满足感。而拍摄表现,是与内容相吻合的,既有明确的纪实风格,又具备较高艺术品质,各个历史事件还以纪录片段来加以佐证。从内容到形式,都真实饱满。
它的推出之所以成功,不只是故事内容上揭秘带来的新鲜感。有一个尤其重要的因素,是它反映了当前我们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这就是要说到的再一个“贴近”。
像《外交风云》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是以昂扬雄壮的交响乐奏响国家精神的主旋律。而另一种类型,是在比较贴近大众生活经验的故事里,去传递主旋律。这类项目,从现实层面说,操作的可行性较强,但在创作上,尤其考验怎么去贴近观众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
创作上要做到贴近观众的思想情感,创作者需要检视自己是否能够贴近大众的感受。我们的审评工作人员也是一样,按我们的话说,需要经常对“对表”,和观众“对表”[1]。如果说电视剧会对观众产生什么影响,无论是影响到其行为、认知,还是处事态度,关键一点是它首先要能够被观众感知和理解,在国家与社会的环境下,家国情怀的集体化情感是个人无法回避的情感体验。
这两年,脱贫攻坚题材的剧目推出了不少,客观说,有些作品可能连平易近人这一点都没能做到。如果故事本身就没能够吸引尽观众,那么主旋律传递,国家政策方针的宣导,比如很多剧都在表现的如何“扶贫先扶志”,也就不能充分达成作用。
常说“贴近观众的观赏理解”,并不是说你要直白地去说明指出和强调,而是要通过吸引观众的观赏,用故事的逻辑,去启发他们的理解和参与[2]。喜剧的审美追求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一贯追求,钟情于戏剧性的作品往往能够通过亦庄亦谐、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深邃的主题内涵。故事里所有人与贫穷的冲突,互相之间再细化而成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情感关系的冲突,不同的观众能找到进入故事的渠道。而对这些冲突的表现,对角色情绪情感的表达,这部剧总体把握的那份节制和含蓄。这样做反而能够达到深入人心,真切感动的效果。
我们很赞同,也着力地倡导了“温暖的现实主义”这个主张。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温暖人心,鼓舞精神,这是大众文化应有的一个作用。而现实主义的真实价值,更能够让人获得真切有效的力量。
怎么做好现实题材,怎么把握现实主义创作的这个温度问题?根据这些年的观察分析,有这样一些情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都是我们选播的现实主义佳作,它们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样的剧,首先都做到了真实、真挚。剧作没有美化虚化现实,表演拍摄也不赋予光环。故事把角色都落到了土地里去,把艰难和困苦、泪水和汗水,也都捧给你看。但为什么它不会让观众陷于苦情焦虑,这些昨天的故事,为什么能给今天带来激励的力量?
这就是因为它深情浓郁,视野广阔。
像这样的剧,所塑造的角色,因为普通而典型,既能够代表特定时期里的多数人,也能让当下的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共振。当观众看着平凡的他们,个人命运辗转起伏,会听得见时代的车轮轰隆作响,看得见大江大河奔涌的方向。
在比较宽泛的现实主义题材概念里,或者说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类别里,这几年有一些剧目、一种创作风向,是寻找社会热点,甚至是“痛点”,来做文章。关于这类作品,我们观察播出反馈,提出一个建议,也许我们需要在创作里,把握一份尺度分寸,保持一份冷静客观。
以当下广泛存在的生活课题、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来创作拍摄电视剧,是很好的选材思路。但连我们基础的故事创作章法都说了,提出问题,是要解决问题。那么,当我们选材时不回避矛盾,就也不能只摆出矛盾,不能只为了吸引眼球而去刺激痛点,贩卖焦虑。
生活故事,是个宽泛的定义,这类剧目可以说数量最大。各种年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始终是最宽广和鲜活的创作源泉。在这个大类别里,表现风格也最多样。
普通人的真善美,就是主旋律的回响。
写故事,创作剧,人们常说戏剧冲突,讨论情节事件,然后普遍出现的一种误区,是只写了人际冲突,只把情节事件做了罗列堆叠。我们审评选片,看过太多剧,就属于看着热闹折腾,但是它并不能把观众带进故事里去,看下来没有多大意思,更别提有什么意义。
北京广播电视台,一向会相应重视关于北京的故事,陆续都有这样的剧在选播。而当我们看到《正阳门下》的剧本,惊喜地发现,它里头有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这个剧本的创作立意,可以说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角色扎实地植根于北京生活,生发出一个广博宽厚的思想精神境界。简单说,这个故事用角色和故事阐释弘扬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样一种符合北京、符合时代的观念内核,生发出来的故事,就具备了既满足本地,又争取到了其他地域观众的生命力。
生活故事,所要表现的内容,基本上确实都逃不出家庭关系、婚恋情感……这样一些生活课题。因此,这个故事类型的创作,也很有难度。每个观众都在生活当中,电视剧对生活课题进行表现,观众都会立刻反应判断,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在生活里是否这样。
2018 年,有一部剧《幸福一家人》,剧情说的是,即将离世的老父亲,一纸诉状,控告儿女的不孝,由此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完成了让孩子们懂得珍惜亲情的心愿。虽然故事的这个切入方式,说起来会给人感觉不那么真实,但是这部剧真正对观众奏效的,是既有趣,又细致真切地进行了对亲情的探究,情理入微地阐释了“珍惜”二字的意义。当我们去拆解剖析这部剧的众多组成元素,会明确发现,如果创作没有把握住珍惜亲情的这个主旨,那么所附生的那些职场故事、婚恋关系,也就只会一盘散乱,难以奏效。
一般来说,很多生活故事剧,没有做到高于生活,常常就只是展示了一番鸡飞狗跳,留下一地鸡毛。而有一些创作,对高度的理解认知有偏差,结果呈现出来的那种高度其实是悬浮、虚浮。这种现象,这些年在各种剧目里不时看到,舆论监督也很早就对这方面问题提出了批评,但是,它还在不断发生着。
这个课题,我们不多做展开。这类问题的具体解决,与创作摄制的各个环节,都有关系。而关键之处,也许在于我们是否能回归初心。
中国的剧集产量最大,都在争取观众的注意,求新求变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课题。
而不论是在题材类型上,还是在故事和摄制方面创新,都需要在各个基础方面做到扎实,作品才可能真正受到欢迎。剧集不是短视频,不可能靠一个新鲜点、一个小绝活儿就能吃遍天。做好一部剧,现实层面也有长期版权收益这个效应,这些年来,时间实践都积累证明,一些综合品质高的作品,能够长线给出品方带来收益。
“跟风”这个现实现象,说无奈也无奈,说正常也正常。确实有一些项目是这样操作而成了的。但是从大局上看,有“跟风”就有“扎堆儿”,某种故事类型一旦过于密集了,就势必有一些项目要失利于市场。众多类似作品,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让大众审美疲劳,或者甚至因为带出一些消极效应,而影响了这个类型本身的延续。
当年的《潜伏》,它所处的时期谍战剧也不算少,但它就以很多方面的创新,脱颖而出。比如说放眼去看,它一个直观的新鲜感,就是把幽默、喜剧的风格元素,与常规概念里谍战剧的紧张悬疑风格进行了结合。这部剧的优点当然很多,但单说这一招,就已经很亮眼了。
这类情况,例子很多。像在怀旧生活题材范畴里,《情满四合院》为什么能有那么大魅力,也是因为它的角色设定,角色关系的安排,有了很多创新呈现。
怎么实现创新,创作领域里有很多可能性,提供给创作者去尝试、挑战。根据多年看到的种种作品,也常常在分析总结,这里简单说一个心得,当然它也只能算是一个粗略的说法。那就是一个角度问题。
去年推出的《新世界》,它的篇幅是70 集。这样一个篇幅所讲的故事,却只是二十几天里发生的事情。和我们说《潜伏》的道理一样,《新世界》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点,但在故事设计上,它的创新挑战就是把视角凝聚于北平解放前夕的这倒计时阶段里。这么短的时间里,这一组角色他们要对命运做出抉择,这些抉择又面临一百八十度转变的考验,世界迅速在变,他们的一切也在变。作者给自己的这个挑战,可以说也激荡出了一个创作领域的新世界。
前边我们说过的《河山》,是抗战剧,它的同类项目,咱们都知道实在很多。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部剧也是通过角度的选取,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抗战图景。故事把西安事变这个历史大事件,具象到了男主角卫大河面临的矛盾冲突,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在那个山河巨变的时代下,一名普通军人、一个爱国者,选择前进的道路的困惑挣扎。故事用这个角色的角度,又透视和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奉献和牺牲。
因此可以说电视剧的创作,视角决定视野,讲故事的新角度构成了故事的新世界。一部作品是否成功,人民是否喜欢满意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