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以四川省宏福村为例

2021-01-13 09:03◆程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6期
关键词:土地村民

◆程 艳

一、前言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是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重中之重。近年来,宏福村村委会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和要求,结合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切实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全村65户贫困户,在村委会认真执行政策兜底、产业项目支撑的帮扶下,实现整村全部脱贫。在调研访谈中,村委书记洋溢着满脸的笑容说道:“这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

二、宏福村的脱贫攻坚战

宏福村隶属于巴州区梁永镇,距巴中主城32 公里,处于巴中市半小时经济圈。全村共7 个社,现有农户320户,共1224 人,但常住人口仅600 人(其中青中年人占10%,60 岁以上老人占70%,孩童占20%),留守儿童52 个,党员23 名。当地以水稻、玉米为主要农作物,有耕地1565 亩、林地2494 亩、水域97 亩,发展养殖、种植业基础条件较为优越。据村主任介绍,10 年前宏福村土地贫瘠,坡地多,田块少、小而分散,有山坪塘16 口,多数都漏水,通村道公路4.1 公里,坡陡、路窄、弯急,时常发生车祸,一遇暴雨天,公路到处都有垮塌现象,是巴州区出名的旱山村、缺粮村、光棍村。2014 年,村里贫困人口286 人,人均收入仅1800 元,被评为巴州区114 个贫困村之一。村委认识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保障。村委干部严格按照四川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和要求,在巴州区纪委、水务局的真帮实扶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贫困户思想观念问题;借助项目支持健全村里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同时因人施策,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2016 年底一举甩掉贫困村帽子,且于2019 年,获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基础保障

在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经过10 年的建设和发展,村庄人居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而今,全村已修建村道4.1 公里、社道15 公里,全面实现水泥路硬化;水库、山坪塘17 口,全面解决全村安全饮水问题;村委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厕所革命”,全村基本完成常住户厕所改造,极大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在政府对农村房屋拆旧建新专项项目投资下,已有150户完成拆旧建新。调研了解到,贫困户比非贫户能享受两倍的优惠,大多都能住上新房子。村委会不仅注重了对整个村子的规划建设,也为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了实质有效的努力。建成集村两委办公、图书室、广播室、卫生室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800 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同时还开设免费的技术培训课和夜校课堂,宣传医保政策,每年免费为村民进行体检。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

谈到村里产业发展,宏福村书记介绍道,以往的传统种植经济效益不高,辛苦一年只能维持温饱,村民纷纷去往外地打工,大片的耕地被搁置。近几年,通过养殖和种植药业的技术推广,部分人取得很好的收益,还吸引了一些农民工回乡创业。现今,村里小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7 家,主要承包种植药材、农作物和养殖。合作社总共流转土地600 余亩,年出栏生猪10000 头、牛200 头、巴山土鸡10000 只、活鱼10000 斤以上。尤其养猪场开设较成功,如万琳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5000 头猪,年均收入120 万元左右。以前,村里没有吃饭喝茶、休闲娱乐的地方,包办宴席只能去镇子上。于是罗某在新农村聚居地开了餐饮农家乐,年利润可达12 万元左右。一、三产业的向好发展,使村里形成了一股浓厚“先富带动后富,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致富凝聚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当前宏福村村庄的人口现状。

(三)依托项目促进增收,实现“生活富裕”

宏福村村委会为了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依托政府项目、合作社等,采取务工、经商、发展产业(万元田、万元圈、万元水、万元林)、公益性岗位等增收措施,2016 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8860 元,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加强了对村里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如厨师、电工、电焊等,促进收益能力。实施房屋拆旧建新项目时,聘请的技术工人大多都是村民,合作社项目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对于劳动能力低的老年人,也设置了轻松的岗位,比如村里的产业园工作、除草、施肥、维修公路、电路等,50 元/天。针对贫困户,村干部用产业扶持基金开办了“巴药种植”合作社,占地500 亩,股权为65 户贫困户所有。

三、存在的问题

(一)村落空心化严重,土地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过程中,农村各类要素接续向城镇汇集,城乡二元差距不断拉大。村里劳动力缺失和土地的个体分散经营效益不高,导致了大批即将荒芜的土地,许多外出务工者都选择了退耕还林,或者直接将其闲置。又加之大部分村民对国家土地承包政策、土地流转途径的了解甚少,缺乏相关经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受了损失。

(二)农民合作社规模小且散,产业带动能力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效益不错,但大多合作社都是两三个人共同经营,规模小,扛风险能力低,多数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重,产业带动能力不足,且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富差距。土地有效利用率低,村庄经济结构传统单一,缺乏特色产品,经济产业发展还需结合市场和自身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规划。

(三)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出,产业技术人才匮乏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宏福村人口中,以留守老年和儿童为主,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迁移流动到城市。留守人口中大多老弱病残,面对如此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在养老保障措施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长期的劳动力外流,使得产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经营管理欠缺。虽然之后产业带动对群众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产业结构布局、交通问题和部分农民“城市人”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是无法留住人才。

四、对策建议

(一)鼓励村民多元化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

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发展取向逐渐深入人心,势必将带来我国城乡发展理念上的革新。因而,具有大量土地资源储备的乡村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一是对闲置的土地进行分类。村庄土地闲置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村委会干部对村庄土地进行的明确分类,属于个人的、集体的,可开发利用的、非闲置的,有针对性的解决。二是加强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的引导。制度上,灵活拓宽土地流转途径,因地制宜建立土地闲置预防机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经济上,对于占补宅基地,制订有效适用的赔偿措施;不愿意拆掉废旧宅基地的,适当缴纳房屋闲置管理费。三是鼓励村民种植、养殖多元化。传统的农民大多常年只种一到两种农产品,对土壤功能造成一定的弱化,可请农业技术员勘察本村土壤质量,建议适宜种植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吸引更多投资人把目光转向乡村。

(二)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扶贫成果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是引领农民进入市场,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整个村庄发展规划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基础仍然较薄弱,进入市场很难独自克服诸多困难。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将人财物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土地、集资和劳动力的合作化潜能,优于市场化的盲目性。乡村合作社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能人+合作社+农户”、“政府+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层组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农户”五种类型,可根据宏福村整体规划及实际发展选择适宜的合作社类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拓展扶贫成果,真正让村民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

(三)鼓励青年返乡创业,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是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联合各方资源为村庄注入“新动力”。一是为留守群体完善养老保障机制、医疗服务,用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鼓励志愿者、共青团、文艺团、大众传媒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二是大力实施集教育培训、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于一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集体经济促使外出劳动力回流,倡导乡风文明留住“新乡贤”,树立“有能力的就是人才”的观念,精准开发当地的乡土人才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三是“镇聘村用”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政府部门提供就业福利补贴保障。对成绩显著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经营管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给予一定的表彰嘉奖,营造良好的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人文环境。

猜你喜欢
土地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我爱这土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土地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