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01-13 09:03肖盼盼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体系

◆肖盼盼

2020 年5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其影响深远,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当前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之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不断演化的结果[2]。就国际环境来看,近年来,国际力量格局发生变化,西方大国全球化赢家的身份受到新型发展中国家崛起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之下西方大国奉行孤立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日趋严重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意图打压、限制我国贸易、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化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各国在经济交往中优劣互补、共同发展的优势荡然无存。由此,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破解逆全球化的发展担当[3]。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展现大国担当,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国际经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助力,积极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情况更为复杂。首先,新发展格局是在吸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正确战略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融入世界贸易的大循环,外商投资在我国迅速增加,我国经济也快速发展。为了让全社会创新主体的活力充分涌现,推动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所遇难题的“良方”。其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疫情常态化挑战的必然选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冲击。而且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内循环的发展潜能要充分激发出来,因此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顺势为之。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价值意蕴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我国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新发展格局不仅可以拓宽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牢固之基

当前,疫情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常态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变化,国际大循环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倍增。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我国应该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我国在生产能力、市场空间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领域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让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强调国内大循环也不是固步自封的循环,我们也需要在自身经济薄弱环节与国际合作以达到互利共赢。

首先,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已成为影响世界变局的主要变量。近年来,我国在通讯和互联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国内诞生一批以华为为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但是,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西方国家开始在技术方面对我国实行制裁。为了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水平,我国不仅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牢牢将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时还必须引进与学习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与国际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总之,双循坏新发展格局既有利于我们独立掌控科技领域的主动权,又有利于促进国内与国际技术的交流以缩小差距。其次,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具体来说,我国的市场空间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4]。扩大内需要求我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就业以及提高居民收入,在新发展格局战略下,我国的内需市场将迎来春天,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会扩展我国供给的空间。

(二)新发展格局是全球经济更稳定发展的战略支撑

当前,西方大国操控国际市场,意图逆全球化趋势而动。为了改变西方国家垄断国际市场、扰乱国际经济秩序的现状,我国提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化解西方大国单方操纵国际经济,推动各国经济平等运行、互利共赢,从而早日改变全球经济低迷现状、促使全球经济朝着稳定趋势发展。

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运行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将经济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防范国际市场带来的风险。而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教育和科学技术领域全面开花,这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循环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可靠条件。同时,我国构建的新发展格局,也将广阔的市场机会带给了其他国家,对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正确战略抉择,它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可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全球经济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贸易受阻,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必须依靠内需拉动。挖掘内需潜力,就必须从发挥消费潜力、投资潜力等方面着手。首先,就发挥消费潜力而言,我国由14 亿人口构成,完全具备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巨大消费市场的条件。为了扩大消费,必须完善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费的前提是具有消费能力,所以完善分配制度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至关重要。最后为使消费无后顾之忧,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居民敢于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其次,扩大有效投资也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投资连接着供给和需求,带动性强,对经济平稳运行和激发其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形来看,我国在民生建设、公共卫生、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总之,扩大有效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重振市场信心,实现更长远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构建优越的科技体系,充分释放创新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我国发展的新动能。科技创新对于推动产业链全面优化升级,维护我国的产业链稳定、安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要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拥有主动权就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优越的科技体系。构建优越的科技体系,必须做到:第一,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所以抓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大对科研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塑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在自主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国外先进人才的引进,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并举,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活力。第二,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6]。新型举国体制聚焦现代化创新工程,目的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主张技术与市场效益并重,通过政府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形成部门、地方、全社会参与的格局,能够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重点领域谋划布局,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努力破解科技创新领域遇到的难题,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善我国的科技体系。

(三)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充分提升产业链水平

我国内循环的根基以及融入国际循环的关键在于产业。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能够保证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中居于主动地位。首先,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解决中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进而释放实体经济的活力。具体而言,我国应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打造二者相结合的新型产业链,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其次,完善分工体系,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产业体系的最大优势是加工制造能力强,最大不足即产业链不完整,少数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产业链在整体布局和上下游合作上不完善。因此,可通过对国内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还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独立自控权,提升产业体系技术含量。最后,深化市场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产业优化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石,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实践中作出的主动战略选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科学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理论依据,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长足意义。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体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