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 崔景珍 薛学彦
[摘 要] 中医国际化的目标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的要求,强调了在中医实践和交流中英语的应用能力,突出了中医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也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诠释学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及理解的动态性。从诠释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其对中医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启示,探讨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创建开放课堂,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跨文化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批判性思维的中医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关键词] 诠释学;中医英语;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移动语言学习的中医英语ESP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A1-2606-19-130-003);2019年度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YDY-2019-51);2019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项目“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团队建设”(A1-AFD015161z0778)
[作者简介] 朱 翔(1979—),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崔景珍(196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薛学彦(1962—),男,河南新乡人,学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据库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052-04 [收稿日期] 2021-07-22
一、引言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1]。笔者所在院校中医学学科被教育部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与之相应的对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学校提出了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理念和批判思维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医药专门人才,医药相关复合型人才及其他学科应用型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医学交流日益增多,中医越来越受到海外医学界人士的重视,来我校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进修生也不断增加。要向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实现中医现代化和中医国际化,中医这门学科已越来越离不开大学英语ESP课程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虽然很多中医英语课程教师认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中医相关的英语知识,缺乏在中医实践和交流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诠释学是关于理解、翻译与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追求对意义的理解是诠释学理论各体系的共同出发点。诠释学的第二次突破发生在20世纪,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使诠释学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伽达默尔巨作《真理与方法》确立了诠释学作为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哲学诠释学认为理解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理解问题的研究对象是广泛意义上的“文本”,文本只是一个中介,理解者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与持续的自我塑造[2]。理解是对话过程,理解者的视域被前理解所影响,在对历史视域的扬弃过程中,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更大的视域,新的视域又是我们出发的起点,从而把理解推向不断超越的内在无限中。外语学习与诠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理解、翻译、解释、意义是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外语学习必不可少的主要构成要素[3]。在诠释学的著作中经常以外语学习为例,为我们研究中医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笔者以“诠释学”为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发现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诠释学和英语教学、诠释学和中医文本的理解及诠释学和中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从诠释学角度进行中医英语教学研究的却寥寥无几。
二、诠释学指导下的中医英语教学创新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习的自主性。诠释学认为,理解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的理解。理解是主观的,而且它本身还受制于前见;理解具有历史性,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人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其不可能脱离自己的历史性,正是人的歷史性才决定了人具有前见,前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理解总是在前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的前见构成了某个现在的视域,现在的视域是在我们与过去或传统的接触中不断形成并被把握的。理解其实总是历史视域与现在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4]。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学被视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几乎完全依赖教师。这种被动学习的模式没有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不能满足外语学习的需要,更不能为他们终身学习做准备。教师应扮演领路人的角色,给学生提供机会检验其理解力,使学习成为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了解所学知识与自身的联系和意义,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有效融合新旧两种知识,积极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思考为何新的理解会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他们在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增强对学习、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理解,能掌握学习规律并灵活运用学习方法,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监督和评价。
2.强调跨文化解释,注重跨文化学习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系统,它们与意义之间是一种任意的关系,一旦被使用它的语言团体成员所了解和接受,就有了规约性和社会性,有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由于目的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性,其视域不可能涵盖源语文本视域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某个源语文本所负载的源语的语言、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内容的认识、观点、态度与源语文本自身所展现出来的源语的语言、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内容之间存在差异[5]。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理解,直接导致实际的解释度偏离理想解释度。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医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具有必要性。跨文化教学的实施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随着大量文化材料引入英语教材和课堂[6],跨文化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扩大了很多倍,教师只有通过授之以渔的方法,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素材,为学习者提供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使学习者把握不同的文化特质,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素质的创新人才。
3.意义是开放的,理解是动态的,教学应更具有开放性动感、更活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1)使用的教材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受到教材的主宰,课程被局限在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中,教师的讲授忠实于教材,并以对教材内容的接受程度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师生的主体性受到教材的压制。诠释学认为,教材向我们展示出来的一切,不是早已凝固于文本之中的建构,而是师生之间借以展开对话并共同构建可能世界的中介。教材要为当时、当地、当事者所使用,其吸取的素材应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及灵活性,师生有权力对教材进行重新诠释。(2)教学具有开放性。传统的外语教学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学生将教师讲授的既成知识照单全收,而忽略对知识的质疑和创新,教学也就成了枯燥、毫无生趣的外部力量,压抑着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文本的开放性特征要求教学处于开放状态并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和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有能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和社会环境中。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教育部印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特别要求:“组织开展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核心课程群建设与应用,助推教学改革”。[7]教育信息化推动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外语教学改革[8]。
4.要求教师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传统课堂强调教师权威,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感,导致语言输入受阻,形成语言学习的恶性循环。诠释学认为,理解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对话形式。自主学习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人物,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完全脱离教师而孤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9]。教师应改变昔日权威者、垄断者的形象,而应像是学生的朋友和帮助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协商、切磋,给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和反馈、鼓励和帮助,随时观察、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态、情感的发展及变化,灵活处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生间应加深理解,加强情感交流,发展一种轻松、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自信、成功和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其创造性,形成一种师生密切合作、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
5.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强调教师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发展。诠释学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价值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要使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达成共识,教师要担当起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将大家带入对真理日益深入的理解之中[ 10 ]。教师仅凭以往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知识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要求,必须把外在的压力与自身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自觉、高效的终身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必须注重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应建立利于教师自主发展的培训模式,引导教师树立自主意识,形成自主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使其可持续发展,激发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教育与培训的效率。
6.强调反思,提高学习能力。诠释学认为,没有对实践活动做出反思与指导的科学理性,也就决不能对人的存在问题做出有效的、正确的总体理解,不能告诉人们在各种具体情境中应当怎样做,以及作为整体的人类应当有一种什么样的公共目标。学习者应善于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修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從而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自己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做好准备。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师对其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过程的一种内省式的自我研究[ 11 ]。
教师通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以及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认识,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自我规划,通过反思调整、优化其教学行为,在充分自省状态下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教学技巧。因此,师生的反思不仅仅是对经验的总结,还应上升到问题研究的层次,将自身的经验转化为理论思考,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这一循环过程,以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展望
诠释学强调理解的本体性、理解主体的主动性、理解的历史性和融合与开放的文本意义,这些基本特征对中医英语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医英语教学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破传统教科书的桎梏,构建开放型课程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教师通过移动互联技术打破学习场地和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技术手段将课堂与课外连接起来,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创造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学生实时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监督和评价,不断思考和创新,通过反思和实践的循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和突破。
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推动了形成性评价模式改革,中医英语教学可以采用过程考核(40%)+口语考核(10%)+期末考核(50%)的评价方式。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成绩(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前和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任务和反思等多个部分,自主学习包括视听说练习、自主阅读。通过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教师能够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数据依据和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所学知识与自身的联系和意义,提高自身的创新与应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理念和批判思维的高素质中医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參考文献
[1]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19-10-26(1).
[2]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6.
[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40.
[4]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2-57.
[5]PAUL BLACK, DYLAN WILLIAM.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J].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2009, 21(1):29-31.
[6]MELISSA E. PIERS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actice as a function of pedagogical expertise[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001, 33(4):413-430.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7-02-21)[2021-06-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1/content_5169817.htm.
[8]胡杰辉,胡加圣.大学外语教育信息化70年的理论与范式演进[J].外语电化教学,2020(1):17-23+3.
[9]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105.
[10]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8.
[11]PAUL BLACK, DYLAN WILLIAM.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1998,5(1):13-14.
TCM English Teaching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ZHU Xiang, CUI Jing-zhen, XUE Xue-yan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TCM talents, which emphasizes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English i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CM English courses, and also challenges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Hermeneutics emphasizes the subjectivity of readers, the openness of text meaning and the dynamism of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Hermeneutics, studies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Hermeneutics on the reform of TCM English teaching, discusses how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l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to create an open classroo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international applied TCM talents with cross-cultural 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so as to promote TCM in the world.
Key words: Hermeneutics; TCM English;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