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胜溶 胡莹 单旭东
摘 要:建立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优化民族档案存藏路径、整合优势资源和重建话语体系。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理论体系以民族区域政策为研究环境、以民族档案实物为研究客体、以民族档案学科为研究支撑、以学科体系建设为研究目标。其实践路径指向研究环境的社会化建设、研究支撑的信息化思考和研究目标的共同体互动。
关键词: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理论路径;实践走向
分类号:G275.9
Theoretical Path and Practical Trend of Establishing Academic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Ethnic Archives
Guo Shengrong1,2, Hu Ying2, Shan Xudong2
(1.China Fire and Rescue Institute,Beijing 102202; 2.History and Archives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 650091)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Archives academic cooperation network can promote national unity, optimize the storage path of national archives, integrat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nd rebuild the discourse syste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cademic cooperation network takes the national regional policy as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 the national archives material ob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national Archives discipline as the research support, and the discipline system construction as the research goal. The practical path points to the so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 the information thinking supported by research and the community interaction of research objectives.
Keywords:National Archives; Academic Collaboration; The Theory of the Path; Direct of Practice
當民族田野事象的工作成为学术思维的关涉对象时,学术研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研究不仅是一种意义的表现,还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也不只是对一个固定不变“客观事实”的了解,更是一个研究双方彼此互动,共同理解的过程。[1]在国家和民族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建立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厘定其时代意义,合理化建设的理论路径和实践走向,才能使民族档案研究之路越走越宽阔。
1 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建设概况
1.1 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建设
(1)民族档案研究溯源
20世纪60年代,在呼和浩特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档案工作会议,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的发展。随后,在1987年11月于昆明召开的首届少数民族档案史料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推动了少数民族档案的理论研究。[2]自此,少数民族档案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云南大学自1988年成立档案系后,以“立足云南、巩固西南、面向全国”为发展战略,开设民族档案研究课程并申办硕、博士点,进一步推动了人才建设和学术发展。
不仅云南,如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3]都对少数民族档案展开了研究。可以说,民族档案研究呈现出“多点开花,自有体系”的现实情况。在当下以学科互动和体系构建为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框架中,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谋发展成为了民族档案的研究路径。
(2)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建设沿革
2016年10月22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以“档案与少数民族记忆”为主题,发起并承办首届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会上,胡鸿杰和张昌山共倡建立“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并确立首批成员。时隔两年,2018年8月22日由协作网成员辽宁大学承办了主题为“历史档案保护与整理”的第二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2020年,云南大学承办了主题为“数字时代的民族档案信息资源保护、开放与共享”的第三届研讨会;2021年,西北大学承办了主题为“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文献资源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第四届研讨会,并在期间将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纳入且将第五届研讨会交由该校承办。
发展至今,以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为依托的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四届,成员由最初的五所院校发展到现在的七所,主题也由传统记忆建构的档案研究扩展至数字资源、区域共建。从中可以看出,民族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的方向也在不断扩展。这无疑是对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建设初衷的有益增进,也是对民族档案研究实践立足当下、发展当下的有力阐释。
1.2 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时代意义
(1)促进民族团结
作为民族文化的档案化产物,民族档案在保有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形成民族建设强大合力的基础上,构建着民族档案自身知识谱系。可以说,民族档案以一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越来越成为“家园”的涵养地和“家园”的守望地。[4]
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就是要在民族档案研究过程中助力民族团结。首先,形成民族内部的记忆构建,深化民族认同,在民族群体内部把牢族系认知的历史基因。其次,融洽民族关系的积极努力。民族间的地域共生或资源共享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因子,通过对民族档案学术研究的实践落实,将民族之间的价值认同统一到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實践中,成为民族间和谐共生的纽带。最后,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民族实践,能有力促进民族团结。
(2)优化存藏路径
民族档案是民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建设发展的动力支撑。在国家积极推进学科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现民族档案文本的存续化发展,是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助推民族档案研究的基础保障。
一方面,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能够在数量上尽可能补充、完善现有民族档案散、乱、杂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利用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网际化学术协作效应,对数量庞杂的民族档案进行系统筛查和整理,可以使民族档案研究有进路也有出路,所谓进路就是民族档案来源建设的合理有效,出路则是民族档案完备的存藏路径建构。
(3)整合优势资源
民族档案形成、存藏在各地,也发展、研究在各地。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立足民族档案,以区域性档案研究为新思路,能够集合各地民族档案学人智慧,共建民族档案学术体系。
就目前举办的四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而言,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资源整合首先实现了对话,形成民族档案研究在边疆,也发展繁荣在边疆的建设目标;其次实现了合作,体现出了多样、多域、多层的研究特点;再次实现了增效,原先研究多以叙述性介绍为主,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则是对民族档案研究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对于完善民族档案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重建话语体系
话语既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构成思想的重要元素。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5]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就是要在完善学术、优化学科的基础上对民族档案研究进行革命性转变,重建学术体系话语权。要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档案研究的发展路径,形成一种结构合理、体系健全的学术体系,形成共在共知、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
2 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建立的理论路径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是对民族档案建设研究的新探索,包含从政策到文本、空间到时间、学科到学科体系的整体思考,并具化为以政策为环境、文本为客体、学科为支撑、体系为目标的路径,构成了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理论体系。
2.1 以民族区域政策为研究环境
党的民族政策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国家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而形成的。从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再到2019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可以看出,以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精细化、精准化、精确化的过程。以纵向进深和横向补缺的考量,将民族地区作为衡量国家建设重要指标,是自有理论到集体意识的质性转变。
从民族档案的工作实践到学术研究,再到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不断完善的民族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族档案研究新思路。我们不能戴着不平等或先发展谁后发展谁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民族档案问题,而应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念开展学术研究。
2.2 以民族档案实物为研究客体
民族档案是指反映各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有记忆价值并处于人们有意识地管理中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7]民族档案首先是依地域特点而呈现的记录表达。我们对其进行分类辨识的过程,也是对民族档案进行系统认知的过程。
在既有关于民族档案研究的成果中,以某一民族特殊载体档案为研究主题的占比较大,这足以说明档案载体的重要性。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是要在学术范围和相关地域内共建民族档案研究学术群,当然也不能脱离研究客体,即民族档案。这不仅有助于敦促有关部门对民族档案载体进行长效性保护,也是对民族档案客体进行巩固的学术努力。
2.3 以民族档案学科为研究支撑
民族档案学作为我国档案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任重道远,如果不能坚持特色化建设,把档案学的一般原理与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治学、科研、人才培养上的教条主义,也就不能更好地坚持“两个服务”(为民族地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为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服务)的宗旨。[8]发展至今,民族档案学科建设仍存在“有缺优、少缺多、泛缺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研教师少、精品课程少、学术成果影响力小等情况。
进入新时代,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需要民族档案的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支持。不仅要在院校及教师层面引起关注,也要在社会与民族档案存藏地引起关注,打开民族档案学科的建设出路、发展思路和研究进路。使民族档案学科在依托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区民族建设发展实际,在档案学专业建设中设计针对性的民族档案相关方向,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积极助力。
2.4 以学科体系建设为研究目标
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模式对整个档案学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9]研究民族档案就是研究中国特色的历史记忆,建设民族档案就是建设民族共知的意识体系,发展民族档案就是发展民族事业的助推源力。对民族档案的研究不能只研究表不研究里,或只研究热点话题不研究生僻话题,这都不利于民族档案学科体系的健全发展。
实践工作的积累最终要靠理论建设巩固,从而反作用于实践。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意在解决民族档案学科前期建设有余,后程发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变原先“一枝独秀”为现在“百花齐放”的有机联系,實现民族档案学科建设网络化,思考属于民族档案研究的课程体系,以边研究、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推动民族档案研究在当代自我价值的实现。
3 作为区域新发展模式的实践走向
理论研究的发展,最终要走向实践,也必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而反作用于理论。民族档案理论体系的发展,必然要在实践中找到与之呼应的社会空间。因为用文本证明文本,或用文本对接历史,都很冒险。[10]
3.1 研究环境的社会化建设
以民族档案为研究素材而进行资源社会化的机制建设,使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建立成为一种可能。首先,“多源”视角的集体化建档、个体话语的权利实现以及资源的社会化价值创造。在由“私”变“公”的过程中,档案成为一种来源论视角的多元集合,我们要借助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将其转变为价值共识,这也是民族档案实现价值再创造的重要路径。其次,建立民族档案权利保障机制,形成研究对象的“自治”档案体系。最后,将民族档案的研究成果作为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树立民族档案的社会地位,保障其存在意义。
3.2 走向研究客体的田野实践
民族档案的形成需要一个田野,这样的田野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的空间实在,而是民族档案存藏地的空间田野和档案文本文献田野的结合。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要在实践中建立民族档案研究的学术圈,这就要求民族档案学者从多方位进行积极努力。如针对民族档案文献田野的阐释性意义挖掘;参照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建设路径,定期开办面向全国各大高校档案专业学生的暑期实践档案大调查,将“书写文化的权利”还给文化的产生者、持有者、传承者,保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与民族文化共生共伴人群文化诉求的表达,还可以有效地保障民族档案的原始性和价值性。[11]
3.3 探求研究支撑的信息化思考
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话题。在紧扣国家政策前提下,首先,以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民族档案研究的方向导引。其次,要加强与相关领域合作,以技术带队伍促研究,发挥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优势,将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的技术性人才纳入到研究团队中来,提供技术保证。最后,面对社会问题综合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实现综合质变或应对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分工之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再融合、再集成。[12]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基于民族档案研究客体的视角思考,应该在积极回应人文社会一级学科情况下,以国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4 指向研究目标的共同体互动
民族档案的发展需要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创造。形成这样的互动实践,首先需在协作网成员间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不仅可以在课题申报、民族档案联合调查、学术成果共建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也可在学分互认、课程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其次,基于共同体建设标准,完善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准入机制,增设成员院校考评标准,建立轮值会议模式。最后,可以组建民族档案方面的专家、学者顾问团,创办民族档案专业学术期刊,实现民族档案研究成果转化。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大卫·费特.民族志:步步深入[M].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
[2][3]陈子丹,解菲.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4.
[4]杨毅,何瓦特.中华民族档案:民族档案的时代内涵[J].档案学通讯,2019(5):13-19.
[5]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5):19.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
[7]杨毅.中国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8.
[8]陈子丹,郑宇.民族档案学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33.
[9]张晓.对档案学学科体系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2(6):33-36.
[10]董晓萍,田野. 民族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11]马立伟,张志惠.民族档案研究路径之田野调查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9(1):23-28.
[12]叶祝弟,张蕾.新文科之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J].探索与争鸣,2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