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比

2021-01-12 06:52金鑫
智慧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效果对比常规治疗脑卒中

金鑫

摘要:目的常规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比。方法对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我科入院的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对这6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方式,对于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两组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所提高,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并且观察组的治疗效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数据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进行运动治疗法的应用的临床效果比常规康复治疗法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对于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改善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建议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康复治疗;常规治疗;效果对比

引言: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被称为中风,主要指的是患者脑内部的动脉血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的渐进性狭窄或闭塞,甚至最终出现血管破裂的情况,患者随之出现脑功能障碍的情况,出现突然昏倒或者半身不遂的情况等等。一旦发病,病程是比较漫长的、导致残疾的几率也是比较高的,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即使现阶段我国的医疗技术有着明显的进步和创新,也有效的提高了患有这种疾病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在对于治疗后期的改善治疗是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才可以实现的。本篇文章对于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治疗方法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行应用进行阐述,对于两种治疗方法和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和观察,以便为今后的康复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

对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我科入院的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医院有关部门的批准,采用随机数字的方式,将这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8.3)岁;导致发病的原因为脑溢血15例,脑梗死12例,两者并存4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4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5-76岁,平均年龄为(56.7±8.2)岁,导致发病的原因为脑淤血14例,脑梗死12例,两者并存3例;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5例。对于两组的一般材料进行对于,无显著差异(P>0.05),非常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患者;②告知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②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研究者。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预防并发症出现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于此基础之上应用针灸推拿,每次40min左右,每天2次,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运用运动康复疗法,具体内容如下:在康复训练时将患侧肢体良好摆放,上肢舒展,下肢微屈,以避免痉挛发生;对于卧床的患者,应坚持ROM练习,改善肌肉及软组织的生理状态并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在帮助患者做被动运动时,动作应轻柔,并在无痛感的范围内进行关节活动,同时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动作,以活动肩关节以及曲轴关节;指导患者起坐、翻身、桥式运动以及坐位平衡等以躯干为核心的肌力训练;当患者恢复至一定程度,患肢可主动抬起时,即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并侧重于异常姿势

的纠正,进行下肢负重训练;待可良好负重后,进行重心转移、单腿负重以及迈步练习等;鼓励患者自行洗漱、吃饭、如厕、更衣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加强与患者的语言沟通,训练其语言能力。

1.4 观察指标

分别应用简式FMA以及MBI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指数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5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与对照组(73.3%)比较,有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6),见表1。

2.2 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检验值分别为(30.5838、0.0000)和(10.6383、0.0000),均具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在逐年增长,这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的发病群体为中年人和老年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急性的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患者出现昏迷、偏瘫、半身不遂等情况,这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问题,会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我国的医疗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疾病导致的病死率在逐年降低,但是幸存下来的患者,会面临着非常高的致残率,这将是非常痛苦的。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的,是需要非常高额的住院费用的,大多数的患者一旦病情稳固,就会选择出院。如果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再搭配针灸推拿治疗,这种治疗方式的效果不会很显著,并且当患者出院后是会缺乏系统性的监管。很难严格按照疗程坚持治疗,短暂的康复治疗亦不能有效避免疾病的复发,因此患者需要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负担小的治疗方法以改善肢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确保患者在家中仍能坚持按要求进行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保持。运动康复疗法的出现成为广大脑卒中患者的福音,通过持之以恒的运动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干细胞具备自我的更新及分化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在对其进行恰当的刺激时,会激活其自我更新及分化的能力。但是,脑卒中患者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严重匮乏,因而自我修复能力不足。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就是给予合理的强度及频率刺激使得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被更多的激活,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最大程度的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以更好的融入社会。体现在本次研究中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分别为(68.53±2.31)分和(86.93±2.3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25±3.63)分和(70.31±5.66)分,组间数据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经统计计算后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76)。提示,应用运动康复疗法比常规康复疗法治疗效果更为突出,更有利于患者自主生活能力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建议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佩玲,章亚平,叶国芬,等.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6):98-101.

[2]王飞,王丹,孙琦,等.针灸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6):584-586.

[3]熊爱民,唐玉平,梅志彬,等.橋式运动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7,39(7):1100-1101.

[4]贾秀贤,雷少军,刘卫霞,等.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8):2806-2808.

[5]王亚辉,郝淑芹,常丽静,等.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腹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心理障碍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6,36(6):577-580.

猜你喜欢
效果对比常规治疗脑卒中
桦甸地区机械深松联合整地作业技术与特点
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对比